清代唯一的正三品道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其地位与巡抚不相上下

谭子涵啊 2025-01-26 12:42:59

清朝的官制里头总有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比如说这个福建台湾道,明明是个道员却混到了正三品的位置上,搞得跟巡抚差不多大的官,这事情放在清朝那会儿可是稀罕事。

康熙收了台湾之后,朝廷里头一群大臣吵吵着要在台湾设省,结果康熙觉得台湾就那么点大地方,一府四县的规模搞个省实在不像话,但是又不能完全不管,于是就整出个台厦道来管着。

这个台厦道一开始就设在厦门,说是要管台湾的事情却连台湾的地都没踩过,搞得当地官员们办事都不知道该听谁的,有时候福建那边说一套台湾这边又是另一套。

当时台湾的官员们整天就琢磨着怎么捞钱,反正隔着一片海也没人管得着,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朝廷派来的官员没几个真心实意想治理台湾的。

雍正上台后看不下去了,直接把台厦道一分为二,专门弄了个台湾道出来,还把衙门搬到了台南,这下总算是有了个能说得上话的官儿在台湾坐镇。

台湾道刚设立那会儿,雍正还特意规定不能用福建籍的官员,生怕他们跟当地人勾结在一起搞事情,这事放在清朝那会儿算是很新鲜的规矩了。

朝廷对台湾的态度总是摇摆不定,一会儿觉得要严加管理,一会儿又怕给太多权力会出事,所以又派了个巡视台湾监察御史在旁边盯着。

这个监察御史的设置其实挺有意思,跟明朝那会儿巡抚和巡按的关系差不多,就是怕地方官员权力太大,得派个人在旁边看着点。

到了乾隆年间,台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情况总算是稳定了些,朝廷就把台湾道升格成了福建分巡台湾兵备道,这一下子就不得了了。

这个兵备道的头衔看着不起眼,实际上意味着可以管军队了,在清朝那会儿能管军队的文官可不多,这就等于给了台湾道一个尚方宝剑。

更厉害的是,台湾道居然能管得动品级比自己高的总兵,这在清朝历史上都是独一份,搞得其他道员看了都眼红。

林爽文那次闹事把乾隆给吓坏了,觉得台湾管理还是不够严,于是又给台湾道加了个按察使的头衔,这下子连监察的权力都有了。

嘉庆年间又给台湾道加了个学政的差事,这下子连教育都归他管了,权力之大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在清朝的地方官里头都算得上是个异类了。

到了光绪年间,台湾建省之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就跟当时的台湾道刘璈干起来了,这两个人都不是善茬,一个是淮军的悍将,一个是湘军的老将。

这场争斗最后是刘璈输了,但不是因为官职小,而是因为他背后的湘军已经不行了,淮军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有李鸿章撑腰的刘铭传自然占了上风。

台湾巡抚这个官职也挺有意思,明明是巡抚却不给兵部侍郎的头衔,品级比其他省的巡抚都要低一等,这里头也有很多门道。

朝廷这么安排,一方面是因为台湾刚建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台湾的军需物资都得靠福建供应,所以就把台湾巡抚的位置压低了一点。

1 阅读:680
谭子涵啊

谭子涵啊

谭子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