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某一天,一个俄罗斯人因为家族的一些事情,准备入境中国。随后,此人来到签证处办理入境中国的手续。没想到的是,却遭到了工作人员的阻拦,因为他有些手续有些问题。担心去不了中国,此人立马亮出了自己的身份。
接着,此人朝着工作人员们解释,自己叫做刘维宁,他的爷爷正是中国的刘少奇刘主席。听到刘少奇是眼前此人的爷爷,工作人员们都非常震惊。因为此人论长相完全是俄罗斯人,而刘少奇是中国人,怎么可能有关系呢?
确实,这个叫做刘维宁的俄罗斯人没有说谎,他虽然长相确实是俄罗斯人,但是他真的是曾担任过中国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同志的孙子。刘少奇一生中共养育了9个孩子。其中长子的名字叫做刘允斌,而刘维宁正是刘允斌的儿子。
之所以刘维宁的长相完全是俄罗斯人的模样,那原因自然也不难猜了。因为刘维宁的父亲刘允斌的妻子是俄罗斯人,叫做玛拉·费拉托娃,用有趣的说法来说,那就是玛拉·费拉托娃的基因太强大了,让刘维宁完全长得像俄罗斯人,才造成了办签证时候的误会。
先来简单聊聊刘维宁的父亲刘允斌。1924年,刘允斌出生在江西萍乡,为了保护刘允斌的性命,所以刘少奇并未将孩子带在身边,而是送去了湖南老家长大。所以刘允斌的童年,过得还是非常安全且幸福的。
到了1938年这一年,局势虽然也很是危急,但是中共中央已经在延安驻扎下来,延安也成为了著名的革命圣地。于是趁这个机会,刘允斌在父亲的安排下被接到了延安来,进入延安保育小学读书。次年也就是1939年的时候,刘允斌又被送到苏联去读书。
随后,刘允斌便长期的待在了苏联学习和生活。几乎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刘允斌都是在苏联度过的。到了1950年,26岁的刘允斌遇到了玛拉·费拉托娃,两人相知相恋,很快便决定结婚在一起了。到了1955年,玛拉·费拉托娃生下了与刘允斌爱情的结晶,也就是刘维宁。
原本刘允斌是打算在苏联生活的,毕竟这里有他的家,有他的工作和生活。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于是刘少奇便联系了儿子刘允斌,希望他可以从苏联回到祖国,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虽然这么多年一直在苏联,但是刘允斌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于是很快回到了国内。
得知丈夫要离开,玛拉·费拉托娃自然很是不舍。这里有她的根,她也不能轻易下定决心跟随丈夫去一个陌生的国度生活。于是经过两人商议,玛拉·费拉托娃决定带着刘维宁继续留在苏联生活,只希望刘允斌可以时常回到苏联来看望一下她们母子。
等刘允斌回国后,关于他在苏联成家立业的情况,刘少奇终于详细得知。得知自己有了一个叫做刘维宁的小孙子,刘少奇非常高兴,很是希望可以早点见到小孙子。终于,和小孙子见面的机会来了。
1960年,刘少奇因为工作的关系来到了苏联参加会议。在会议闲暇期间,刘少奇便找机会去看望了刘维宁。这也是刘维宁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爷爷,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是亲人之间的牵绊,让两人毫无陌生的感觉,很快便亲昵起来。
时间,真的是非常无情的东西。刘允斌和妻子玛拉·费拉托娃长时间分居两地,感情也逐渐被冲淡,经过两人的慎重考虑,最后决定离婚了。而刘维宁也因为长时间见不到爸爸,逐渐淡忘了爸爸的长相。
一转眼,时间来到了1987年。这一年,刘维宁已经是一个32岁的成年男子了,这些年刘维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成长的非常优秀。不过也因为种种原因,刘维宁和母亲一直与爷爷和爸爸等人毫无联系。
偶然的一个机会,刘维宁终于打听到了爸爸和爷爷的消息,这才知道爸爸和爷爷早些年已经相继去世了。虽然这些人并未密切联系,但是血缘的牵绊,让刘维宁还是非常悲伤哀痛,他没有想到爸爸和爷爷都已经去世了,他原本还想着要和爸爸以及爷爷见面,汇报他这些年来的学习成果的。
纸包不住火,尽管刘维宁不愿意告诉妈妈这个消息,但是妈妈有知情权,刘维宁不能隐瞒。于是,刘维宁还是强忍着悲伤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玛拉·费拉托娃。得知丈夫刘允斌和父亲刘少奇去世,玛拉·费拉托娃也感到万分的痛心遗憾。
1993年这一年,玛拉·费拉托娃找到一个机会,于是前往中国与丈夫的家人见面。王光美虽然不是刘允斌的生母,但是一直对他非常好,就像是母亲一样。于是王光美作为大家长亲切的接待了玛拉·费拉托娃。感受到刘家人的温暖后,玛拉·费拉托娃也非常的幸福知足。
不久后,玛拉·费拉托娃回国,将自己和刘家人的相处告诉了儿子刘维宁。虽然对刘家并不熟悉,但是刘维宁对刘家人还是充满了亲切之心。这也使得刘维宁一直很是期待前往中国和刘家人见面。这不仅是血缘的牵绊,更是为了不留下任何遗憾。
为了能够和刘家人见面,刘维宁专门请了一位中文老师教他学习中文。虽然身上有一半中国人的血脉,但是因为从小生活在俄罗斯的关系,再加上母亲也从未有意教他学习中文,所以刘维宁基本上是不会说中文的。在刻苦钻研下,刘维宁的中文水平日益精进。
回国之路越来越近,而且办理签证以及来往两国之间也不再困难重重,刘维宁是非常高兴的。进入千禧年之后,刘维宁只要有机会就会前往中国和亲人们见面。每次见面,大家都有诉说不完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