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巨头沦为“政治提款机”,谁在买单?
一、马斯克与特朗普“零成本”和解:一场“盟友默契”的胜利
2025年2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社交媒体平台X(原推特)达成和解协议,正式撤销了因账号封禁引发的诉讼。根据法院文件,双方同意“各自承担上诉的成本和费用”,未涉及任何经济赔偿。这场始于2021年国会山骚乱后的法律战,最终以马斯克“友情助攻”的方式悄然落幕。
为何“0元和解”能成真?
1.利益同盟的深度绑定:马斯克不仅是特朗普竞选活动的主要捐助者(累计支持资金超1.32亿美元),还担任特朗普政府效率部项目顾问。两人关系密切,甚至被曝马斯克收购推特(现X平台)的动机之一是为特朗普2024年竞选铺路。
2.账号解封的“政治默契”:尽管旧金山联邦法院曾裁定推特封禁特朗普账号合法,但马斯克上任后迅速恢复其账号,自称“言论自由绝对主义者”,实则与特朗普阵营形成利益闭环。
3.诉讼策略的调整:特朗普在胜选后,法律团队主动请求暂缓上诉,转而推动和解谈判,避免与盟友“撕破脸”。
二、扎克伯格的2500万美元“投名状”:政治献金还是封口费?
与X平台的和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eta(原Facebook)为结束与特朗普的诉讼,支付了高达2500万美元的和解金。其中2200万美元划入“特朗普总统图书馆基金”,余款用于法律费用。
这笔钱为何引发争议?
1.民主党炮轰“贿赂”: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直言,Meta的行为“向企业释放腐败信号”,质疑扎克伯格对特朗普政府的“投资回报预期”。
2.Meta的“政治站队”嫌疑:扎克伯格不仅频繁与特朗普共进晚餐、出席就职典礼,还向特朗普就职基金捐赠100万美元。此次和解被视作Meta向新政府示好的延续。
3.法律与声誉的双重妥协:Meta坚持不承认“不当行为”,但高昂的赔偿暴露了其规避长期诉讼风险、维护政府关系的迫切心态。
三、科技巨头的“政治提款机”困局:谁在定义游戏规则?
特朗普自2024年胜选后,已与多家科技公司达成“有利和解”:
ABC新闻:支付1500万美元了结诽谤诉讼;
Meta:2500万美元和解金创下纪录;
X平台:凭借“盟友关系”实现零成本和解。
背后的深层逻辑:
1.法律武器化:特朗普将诉讼作为施压工具,迫使企业权衡“法律成本”与“政治风险”,最终选择“破财消灾”。
2.监管权与话语权博弈:科技公司封禁账号的自主权,在政治强权下逐渐瓦解。马斯克以“言论自由”之名恢复特朗普账号,实则是商业与政治利益的交换。
3.“金元政治”的胜利:企业通过和解金变相参与政治献金,模糊了法律纠纷与利益输送的边界。
四、争议与反思:科技巨头如何走出“权力陷阱”?
公众信任危机:Meta的和解金被质疑为“封口费”,X平台的和解则凸显“精英共谋”,加剧公众对科技公司中立性的质疑。
监管真空下的灰色地带:美国法律对企业政治捐款有限制,但诉讼和解金成为绕过监管的“后门”,亟待立法规范。
企业的两难选择:是坚守平台规则,还是向政治权力妥协?Meta的“花钱买平安”与X的“盟友特权”,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结语:当资本与权力共舞,谁才是最终赢家?
特朗普的“诉讼生意经”,马斯克的“政治投资”,扎克伯格的“天价和解”,共同勾勒出一幅科技巨头与权力博弈的荒诞图景。在这场游戏中,法律成了筹码,正义成了生意,而普通用户的权利与平台的公共性,却在无声中被牺牲。或许,真正的输家永远是那些被算法和权力同时“封禁”的沉默大众。
Paradise
推特封特朗普的时候,还不是马斯克的,这事和马斯克没任何关系,而且现在又是一伙的,怎么好意思让马斯克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