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鲜停战谈判,周恩来询问毛泽东由谁负责?主席亲点爱将

老章聊历史 2024-04-01 22:49:51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及军队殊死搏杀。

这一战,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把联合国军赶回到三八线,也迫使美国坐到会议桌旁,谈判停战问题。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并施的结果,然而人们往往重视军事斗争因素,而忽略了谈判的因素。

实际上,停战谈判对于结束这场战争以及战争的后果,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当美国人想通过谈判使自己从朝鲜脱身时,毛主席非常重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与西方敌对者进行的谈判,更是关乎着朝鲜战争的结局。

因此,选择谈判主要负责人非常关键。当周恩来询问主席人选时,主席经过慎重考虑,选择了自己的爱将。

谈判可以,美国必须停火,把军队撤离三八线

自美军从仁川登陆后,敌人向北推进速度非常快,自然也是狂妄得很。

狂妄自有狂妄的理由。麦克阿瑟认为,苏联不敢与美国直接开战,这可能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只会给中国和朝鲜一些武器支援。

中国和朝鲜军队哪是美军的对手,根本阻止不了美军向北进攻的脚步,胜利指日可待。

当连续接到中国警告的美国总统杜鲁门询问麦克阿瑟中国是否会参战时,他自信至极地说:“如果中国人试图前进到平壤,那将出现一场最大规模的大屠杀。”

麦克阿瑟

但是,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接连打了五次战役,使美国军队和李承晚军队损失惨重。

第一次战役,志愿军歼敌1.5万余人,把敌人从鸭绿江赶回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敌妄图于“感恩节”以前吞并朝鲜、结束战争的计划。

第二次战役,志愿军歼敌3.6万余人,把敌人赶回到三八线以南,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这次战役也是抗美援朝战争最关键的“一战”。

第三次战役,志愿军歼敌1.9万余人,向前推进八十至一百一十公里。

第四次战役,志愿军歼敌7.8万余人,制止了敌人的进攻,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

第五次战役,志愿军歼敌8.2万余人,迫使敌人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了停战谈判。

美国认为,在这种胶着状态下,如果战争继续进行,还将会再损失12万到18万人,美国的军费开支和物资消耗将大幅度上升。

美国的重点在欧洲,如果把兵力全部用在远东,就会大大降低它在欧洲的军事力量。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经过研究后认定:“朝鲜战争是个无底洞,看不到联合国军有胜利的希望。”

1951年5月17日,杜鲁门批准了进行谈判的建议。随后,美国政府通过非官方渠道,通过苏联把这一信息传递给中国和朝鲜。

毛泽东得知苏联方面传来的信息后,进行了认真分析,知道美国再也无力在朝鲜打下去了。

1951年6月3日,金日成秘密来到北京与毛泽东会晤,交换了看法。毛泽东的基本意见是:谈判可以,但美国必须停火,把军队撤离三八线。

毛主席知道,美国人是看不起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的。虽然他们遭到惨败,但是却并不甘心,他们一定会通过谈判想捞到一点便宜,赚回一点面子。

毛泽东在同周恩来商谈时,就重复过自己过去说的话:“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要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双管齐下,使美帝国主义完全陷于被动。打的坚决打,谈的耐心谈,必须树立持久战和积极防御的思想,绝不能对敌人停战谈判抱有幻想。”

于是,战争史上最艰难的谈判开始了。

我点了你的将

1951年6月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召见了李克农。他开门见山地对李克农说:“我点了你的将,要你去坐镇开城,外交部组成一个班 子,乔冠华也去,军队也要有人参加。”

李克农,红色谍报之王,中共情报界“前三杰”中唯一的幸存者。

李克农是个智勇兼备的奇才,他逝世时美国中央情报局竟放假三天以庆祝最可怕的对手的消失。

李克农

李克农于1899年9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炯炀镇中李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遵照周恩来指示打入国民党特务组织,在周恩来、陈赓单线领导下开展情报工作。

他的事业不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战场上,他的功勋不在摧营拔寨的叱咤风云中,他鲜为人知的奇功伟迹建树在党和军队的情报与保卫工作的特殊岗位上。

在李克农传奇性的一生中,谈判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西安事变时,他协助周恩来同张学良谈判;国共和谈时,他协助叶剑英同美国人和国民党人谈判。

李克农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严谨的作风,有着对敌斗争经验和非凡的应变能力。

然而,李克农此时患有严重的哮喘病,经常复发。

接到任务的当天晚上,李克农没有一点睡意。他担心自己的身体是否能支撑自己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毛主席亲自点将,那是对自己寄予厚望,作为一名老革命者,服从命令义不容辞。

可毛主席不知道的是,自己平时要靠大把大把的药物才能维持正常的呼吸和睡眠,万一因为自己的身体影响了谈判,后果很严重,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李克农最终决定向中央写一份报告,实事求是地反映一下自己的病情,提出是否不去朝鲜,让伍修权或姬鹏飞去。

毛泽东稍稍犹豫一会儿:“还是你去吧。”

李克农再无二话:“我马上准备出发。”

后来,李克农差一点儿就因心脏病倒在朝鲜。

李克农

谈判桌前的较量

李克农回去后立即组织代表团,投入到准备工作中。为了保密起见,代表团对外称“群众工作队”,李克农也被称作李队长。

代表团到达朝鲜以后,李克农和金日成就谈判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磋商,决定将代表团分为前中后三线。

第一线是直接出面谈,由朝鲜人民军南日大将和志愿军邓华副司令员等组成;第二线负责联络,由的乔冠华和柴成文等;第三线是幕后指挥,由李克农负责,时刻保持和毛泽东、金日成、彭德怀的沟通。

第一天谈判前就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美军车队来到谈判地点——开城以北的来凤庄,每辆车居然都打着白旗。

在场的中朝代表都感到奇怪,美国人怎么打着白旗来了呢?后来才了解到,中朝事先要求美国人打着红旗过来,但美国人认为这种颜色具有共产主义色彩,所以他们宁愿选择白色的旗帜作为标志。

谈判开始后,双方分歧很大,陷入僵局。双方代表也一言不发, 相对枯坐。

联络官柴成文悄悄地离开谈判的会场,走进会场外的一座小房子里,将情况向李克农作了汇报。

李克农仅仅说了三个字——坐下去。就这样僵持了三个小时后,美方终于开口了:“我建议今天休会,明天上午10点继续开会。”

拖是谈判技巧,快也是谈判技。李克农将这两种方法运用得出神入化。美国人自叹不如,从此对这个对手心生敬畏。

谈判开始不久,美国代表就感到中朝谈判代表团中,有一个“巨大的隐形人物”,在指挥着一切。那个“巨大的隐形人物”,当然就是李克农了。

李克农

李克农的工作是忙碌的。每次谈判前,李克农都要和负责一线谈判的人员一起熟悉材料,商讨对策,还要进行谈判模拟。

谈判结束后,李克农还要召集大家开会,研究下次谈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方针策略,然后上报中央、金日成、彭德怀。

中央复电后,李克农再根据中央指示,对下一步谈判做进一步研究。

经过多次交锋,美国人都没有占到便宜,狂妄地说道:“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

当然,美国人在大炮和机关枪上也没有占到便宜,他们又乖乖地坐到谈判桌前。

经过10个月的艰苦谈判,双方终于在确定军事分界线、建立非军事区上达成协议,但在关于战俘问题上又陷入了无休止的纠缠和争吵中。

根据《日内瓦公约》,交战停止后,双方的战俘应立即释放并遣返,但美方却荒唐地提出“一对一交换”等无理要求,遭到中朝坚决拒绝。

谈判又被宣布无限期休会,直到1953年4月26日复会。经过50余天的谈判,双方终于在战俘遣返问题上达成了协议。

谈判终于落下了帷幕,代表团内心非常高兴。但是,作为队长的李克农却异常冷静。他知道,李承晚是不甘心的,他是在中朝军队的打击和美国人安抚压制下被迫接受这个结果的。

如果在明天的签字仪式上,李承晚派人伪装成记者或工作人员搞破坏,后果不堪设想,几年的心血将毁于一旦。

为了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李克农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也让美国人连连叫好。

李克农提出一个双方司令官不到现场签字的办法, 即先由双方首席谈判代表签字并立即生效,然后各自向自己的司令官送签互换的文本。

这是条约签字形式上不寻常的做法。

在朝鲜,李克农也遇到了危险。有一次他乘车去办事,空中的美军飞机不停扫射吉普车,子弹从他身边掠过,在其马靴上划出了深深的痕迹。

司机沉着机智,开着车东躲西绕,二人才死里逃生。后来李克农和家人风趣地说:“我差点翘着辫子去见马克思。”

李克农患有严重的哮喘病,他强撑病体,主持谈判。中央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住,便开始考虑让他回国休息和治疗。

李克农坚定地回答:“临阵不换将!”

谈判期间,李克农接到电报,得知父亲病逝。但是考虑到谈判大局,他决定不回国奔丧,并蓄须来纪念自己的父亲。

在谈判过程中,中朝人员甚至中国代表团内部常常有些误解和矛盾。因为李克农很有威信,大家有话都愿意对他讲,很快使工作人员融洽相处。

朝鲜停战谈判是一场军事、外交互相交织的尖锐复杂的斗争。两年过去了,原来满头青丝的李克农已是双鬓斑白。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点,历时747天的板门店谈判终于画上句号。7月28日上午9点30分,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0 阅读:1

老章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