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说,他当皇帝后,从没吃过一口热菜,这里面就有试菜太监制度的影响,以及古代皇权的悲哀。
我们观看宫廷剧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古代皇帝在吃饭之前,都会有一个小太监,先上前用筷子把餐桌上的饭菜每样挑一点放到碗里试吃。过一会儿,在确定小太监的身体没问题后,皇帝才会开始吃饭,这也是溥仪为什么说,他吃不到热菜的原因,因为经过试菜以及先前步骤的折腾,保温再好的菜也肯定凉了。
那为什么要试菜啊?
因为太监试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皇帝的饮食安全,可是正如问题中所说,万一是慢性毒药怎么办呢?
其实,所谓的太监试菜制度并不全是为了试毒,因为皇宫里面是非常安全的,可以说凡是能接触到皇帝菜品的人,都是反复查过其底细,并被皇帝信任的。
并且,在皇帝吃饭的整个过程中,还有着非常严格的管理监督标准,所以防止皇帝中毒的最好办法,并不是试毒,而是严格规范的监督管理模式。
那皇宫里到底是怎么管理吃饭问题的呢?
在这里我们以清朝为例,来具体说一说皇帝吃饭那些事,皇帝在古代属于九五之尊,所以他用的所有东西都要与寻常老百姓有区分。
皇帝的饭不叫饭,而是叫“膳”,吃饭叫“进膳”,那么对应来看,上菜叫“传膳”,厨房也被专门称呼为“御膳房”,清朝皇帝一天吃两顿饭,每顿饭的时间并不完全固定。基本上皇帝忙完了,或者觉得饿了,就会吩咐太监“传膳”,命令传到御膳房后,很快就会有几十个小太监拿着各种食盒,排成一队长龙来到皇帝跟前。
摆好膳桌后,就开始上菜,那一共有多少道菜呢?
按照清朝时的惯例,皇帝每顿饭都有120道菜,除了这些菜外,主食、点心和果品等都是另算的。当然了这只是惯例,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搞120道菜,比如道光时期,就觉得这些菜太多了,为了节约他改为每顿64道菜,到了咸丰年间,财政进一步缩紧,又减到32道菜。等咸丰死了,辛酉政变后,慈安和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时,慈安又把菜减到了24道,可以说经过这么减下来,整体还是非常不错的。
但是,等慈安死后,慈禧独掌大权,就开始摆起了谱,不但恢复了120道菜的祖制,据说后来甚至发展到每顿饭要200多道菜,由此可见慈禧的奢华生活。
那这么多道菜,不会出现下毒的问题吗?
其实恰恰是因为菜多,才使得通过饭菜下毒的可能性降得非常低。
皇帝的饮食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可以说从食材的选择,到端上餐桌的整个过程,都处于严密的监控管理之中。比如,每一道菜从最初的选材,到择菜、备菜过程中,都有专人负责,并会被一一记录清楚,到炒菜这个至关重要的过程时,也同样有专人备案记录。
同时,每一道菜,在烹饪过程中,至少有三名御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在传膳过程中,也是一个太监负责一道菜,并且装到食盒里后,在呈给皇帝前,绝对不允许中途打开,这个过程也有人专门监督记录。
菜摆到皇帝跟前后,首先会有专人用银针试毒,然后就是试菜太监上场,这个过程都忙完了,皇帝才开始用膳。用膳过程中,由于菜品特别多,所以皇帝并不会都吃,而是有选择性地吃某几样菜,并且皇宫中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吃菜不过三匙”。也就是一道菜无论多好吃,皇帝也不能表现出来,最多吃三口,随后就会被撤下,这个规矩是连皇帝也不能轻易改变的。
那说完了这个过程,大家就可以想象,如果有人想要投毒有多难,因为这种严格的管理,就算有某一个人疏忽了或者成为叛徒了,但也最多只能是他负责的那道菜投毒。而皇帝每顿饭的菜特别多,谁也算不好皇帝会吃哪道菜,至于影视剧中演的,皇帝皇后夸厨子做饭好吃的故事,大多数都是杜撰的。
因为皇帝根本不知道哪道菜是谁做的,并且为了安全起见,也不会让任何人知道他喜欢吃什么,比如据慈禧身边的人回忆,他跟了慈禧四十多年,都不知道慈禧喜欢吃什么。所以说投毒成功,以及被皇帝吃下的概率非常低,那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也未必一定会引发皇帝中毒,因为皇帝最多吃三口,加上还是慢性毒药,很难真的引发后续的毒发身亡。
而所谓的慢性毒药,最好是日积月累,每天都给皇帝吃点,可是按照上面皇帝饮食管理流程,根本做不到,所以说概率极低。太监试菜的真正目的,不只是为了试毒,更是为了先替皇帝尝尝咸淡,看看那些菜到底怎样,适不适合皇帝吃,如果不适合就不呈给皇帝享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