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旷日持久的乌克兰危机中,被迫流浪的球队不仅仅只有顿涅茨克矿工一支球队。在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动荡当中,受到影响的足球队还有卢甘斯克索尔亚队。
这支球队的名称(FC Zorya Luhansk)也可以被翻译为“卢甘斯克黎明队”,因为索尔亚是斯拉夫民间传说中黎明女神的化身。
这支球队的历史要追溯到1923年,卢甘斯克蒸汽机车厂的工人创办了这支俱乐部。
1972年,俱乐部成为首次获得苏联顶级联赛冠军,也是赢得苏联顶级联赛的三支乌克兰足球“大师队”之一。
卢甘斯克索尔亚队
由于位于乌克兰东部边境附近,这个俱乐部具有强烈的俄罗斯文化影响力,许多报道和徽标中都可以看到俱乐部 Zarya 的俄罗斯名称变体。
只是如今的球队已经不在边境线附近了。2014年乌东冲突升级之后,这支球队就将主场搬迁至西北城市扎波罗热的斯拉夫蒂奇球场,在这里留守到了现在,依然在联赛中有一定的竞争力。
到目前为止,两支流浪者球队都排在前五名
战争带来的分裂不可避免,但是有的球队依然决定在战火纷飞当中坚守故土。
同样位于交战的顿涅茨克州的马里乌波尔队就试图依然坚守在自己的主场博伊科体育场,俄乌战事爆发的第一天,这座球场距离最近的交火区只有50公里。
不过俱乐部却郑重声明,无论如何不会放弃自己的主场。[3]
乌克兰地图
不过,这样的决定不仅仅是勇敢,或许也是一种无可奈何。
马里乌波尔早期仅仅只是业余球队,自从本世纪以来才逐渐实现了职业化,并不像顿涅茨克矿工那样,有稳定的资金支持。
何况,本赛季的马里乌波尔状态很差,目前为止已经排在联赛的倒数第一了。
流浪也需要资本,面对战争,更多的人没有选择、无处可去。
这支球队已经是倒数第一了(图源:直播吧)
孤独的异乡人面对战火不至于解散,虽然流浪在外,但是毕竟联赛还在、球队还在、队友还在、球迷还在,这对于足球运动员来说,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足球是叙利亚人最喜欢的运动之一,叙利亚国内球赛的上座率最高可达5万人。
但是,战争爆发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曾效力于河南建业的萨利赫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叙利亚球员之一
2011年,叙利亚内战全面爆发,在多国势力的共同参与之下,这片土地从富裕的西亚国度变成了遍地废墟的战争废墟。叙利亚足球联赛遭到了灭顶之灾。
叙利亚内战中,至少200名足球运动员被迫背井离乡,更有球员被炸死。有些球员因为踢球惨遭极端组织杀害,还有的因为政见不同被反对派武装所杀。
2012年,由于叙利亚国内紧张局势衍生的各种问题,叙利亚队被取消了参加2014巴西世界杯的预选赛资格。[4]
叙利亚足球灾难重重
危机当中,尽管联赛停摆,叙利亚却依然尝试着延续包括足球在内的国家体育事业。比如2016年,当政府军控制了阿勒颇地带之后,就把多支国家队的训练营迁了过来,让运动员在部队的保护之下训练,其中也包括足球队。
而这些仍然能从事运动生涯的球员仍然是很幸运的了,更多的足球运动员不得不放弃了职业生涯或者沦为难民。
曾经担任叙利亚U-16国家队队长的亚都就是以难民身份在德国接受足球训练的。
国破家亡的叙利亚人用足球抒发民族情感
这些背井离乡的叙利亚球员都是一个又一个孤独的异乡人,流离失所、国破家亡,但是依然憧憬着能够衣锦还乡、报效祖国。
对于他们来说,足球不仅仅是足球,而是他们跟家乡、同胞的联系。
2016年,中国国足在西安输给了叙利亚,那支叙利亚国足中的23名球员中,只有6名在叙利亚联赛踢球,剩下的全部漂泊国外。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足球,这些血气方刚却又不得不背井离乡的一个个异乡人,又能够通过什么找回他们逐渐丧失的民族热情呢?又能够通过什么再团结在一起呢?
战争让叙利亚人更团结
“当我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后,我的全家都来球场为我加油,那是一个庞大的家庭。那时的体育场里,人坐得满满当当。
然而就在两年前,战争爆发了。两年的时间里,我儿时踢球的街道已经千疮百孔,体育场被炮火摧毁,曾经和我一起踢球的伙伴有一些也已经死于战争。
我时时回望过去,不知道曾经的和平和今日的战争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我每天祈祷,希望战争可以在第二天一睁眼的时候就结束……”
参考资料:[1]维基百科“Rangers F.C.”词条
[2] 范旭、黎谨睿《“回不了家的”欧联杯冠军:顿涅茨克矿工足球队 8年流浪难掩辉煌》,2022.2,红星新闻
[3]雪缘园《硝烟下的足球 乌克兰超火线三队的去留》,2022.2
[4]战争那点事《浴火重生的叙利亚足球:为何叙利亚队能在国际赛场上战绩出色?》,2021.4,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