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北京的一场行业论坛上,纵目科技的创始人唐锐神色疲惫地发表了简短的讲话。
这个清华大学走出来的高材生,曾经是自动驾驶领域炙手可热的人物。
彼时他向外界保证,公司正在谈妥新的融资,员工的工资问题即将解决。
而没想到,仅仅几天之后,唐锐就彻底“消失”了。
如今,有人声称定位到他在日本,有人说他在美国,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已经不在国内。
700多名员工被欠薪,16亿资金不知所踪,而雷军投资的两亿元也随之打了水漂。
唐锐的“跑路”,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两亿投资打了水漂?
纵目科技为何走向崩塌之路纵目科技曾是自动驾驶技术的“生力军”,深受资本的青睐。
作为创始人,唐锐前期的布局非常前瞻。
他选择了L4级无人驾驶这条高技术路线,在行业初期就在研发上投入巨资,也因此吸引了许多汽车巨头,包括长安、理想、一汽和小米等的合作甚至投资。
高标准带来了高风险。
L4技术虽然理想,但受限于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目前需求远远滞后于公司投入。
车企自研自动驾驶技术的兴起,也让纵目的目标市场逐渐萎缩。
最辉煌时,纵目科技曾与十几家大品牌合作,如今只剩下了一家——长安。
说到底,纵目科技这家公司并非没有技术实力,而是选择了一条投入巨大、见效缓慢的长线赛道。
资本市场看不到短期收益,再加上公司内部现金流枯竭,融资受阻,最终走向了崩盘的结局。
从信誓旦旦到突然消失,唐锐的离场是否早有预谋对于唐锐,外界感兴趣的不仅是他的技术愿景,还有他的“消失”是否早有准备。
事实上,观察他的过往行为,不难发现一些端倪。
他是美国籍,此前家庭早已移民海外。
在企业界,这被称为“裸商”现象——创业者全家移民国外,自己却留在国内发展。
一旦企业出现问题,他们随时可以脱身。
早在创业初期,唐锐就将公司股权转给自己的母亲,自己仅担任CEO职务。
这种股权安排本就容易让人联想起他有“甩手”的可能性。
此外,在去年春节前,也就是大多数员工放假时,唐锐和其他几位高管以相互批复的形式完成了离职申请。
这种“默契”的时间点安排,令人不得不怀疑事件的有预谋性。
最后的细节尤其讽刺。
在“跑路”之前,唐锐还对外发公告,誓言将年后投放5000个停车场的“汽车快充”设备。
这番信誓旦旦的承诺,再配合春节前的谈融资言论,无不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戏剧性”。
无人驾驶领域的困局:监管、市场与资本的三重夹击其实回到行业本身,无人驾驶是一项前景广阔但短期内难以变现的技术,这也是纵目科技的困局所在。
首先是监管问题。
国内目前允许商用的驾驶技术限制在L2到L3辅助级别,而纵目瞄准的L4全自动驾驶技术,距离普及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政策的滞后,让纵目不得不把技术埋在实验室,无法大规模落地。
其次是市场变化。
随着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车企发现,与其依赖供应商合作,不如自建团队研发自动驾驶技术。
这种趋势大大削弱了纵目作为第三方供应商的竞争力。
合作伙伴从增多到减少,订单越来越稀薄。
最后是资本市场的态度。
无论是新三板还是创业板,纵目科技都未能顺利上市,原因在于资本不愿为长期无回报的项目买单。
融资不成,公司运作成本高,管理层又难以给出明确的转型方向,最终形成了一个无法打破的恶性循环。
逆风中的挣扎:从上市失败到推“汽车快充”,为何难以挽救局面在企业走向崩溃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管理层的焦虑和尝试。
比如唐锐提出的“汽车快充”概念——一个类似充电宝的移动设备,可以在停车场自由移动给电动车充能。
但这个尝试不仅创新不足,在商业模式上也缺乏竞争力,更是让市场对纵目管理层的战略判断失去了信心。
这种“病急乱投医”的举动,最终让纵目科技加速失去了它原本具备的优势。
而唐锐在崩溃前的几次上市尝试都失败,或许也是让他最终选择离开的原因之一。
结尾:用技术铸造梦想,也需为选择买单唐锐的经历留下了巨大的争议。
他曾是行业的明星人物,有令人惊叹的技术视野,也曾激发了诸多人的期待。
但他的“消失”,让人不得不反思技术创业的另一面:远大的理想需要和现实的落地能力相结合。
一旦失去平衡,创业神话便可能破灭。
如今再看唐锐及其团队的故事,我们或许不该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应该问问,是什么让一个本有潜力的企业走向崩塌的?
或许,技术与梦想之外,脚踏实地的经营之道与道德责任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