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老汉见证了一次奇观。
女儿说要去看《姥姥的外孙》,我就买了票让她自己进去看——我有事没空去,加上泰语不太好,担心看不懂。
到点了,我到影院门口接女儿,看见黑压压一片人潮从影院深处喷涌而出。
真的是喷涌,人多得就像是素万那普机场的免签通道,高考结束后考场破闸而出的应届考生,周杰伦演唱会后水泄不通的拉加曼加拉体育馆。
自打我到泰国以来,就没见过电影有这么高的上座率。
每一个散场的人,基本上不是在哭,就是红着眼眶刚哭完。
有的人,一边泪流满面,一边还不忘来一张自拍。
还有些,带着自己年迈的长辈一起来看。
一边往外走,一边肉麻地紧紧抱着着母亲(也有可能是姥姥),像是什么久别重逢一般,久久不愿放手。
当时我便觉得,这电影,有点邪门,恐怕非看不可。
于是第二天,早早买了第一场的票,冲进去体验了一番。
看完的体会是——太感人了。
很久没有哭得这么痛快,将身心中积蓄已久的污秽,好像都冲刷殆尽了。
虽然是上午的场次,但是依旧座无虚席(听说有些泰国公司为了让员工来看这部电影,专门放假)。
电影院里先是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但演到后面,全场鸦雀无声,人们忙着默默流泪,忘了去吃手里的爆米花。
影片结尾,影院里四处传来轻轻的啜泣,我身边的泰国人,哭得梨花带雨,只恨没买够纸巾。
电影的名字,叫做《姥姥的外孙》。
在泰国,很少能看到,把片名直接用汉字写在海报上的电影。
因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彻头彻尾的,关于泰国华人的故事。
作为中国人,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很容易在其中看到某些自己的过往,自己家庭的影子。
不知不觉,就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最后难以自拔,瞬间破防。
电影的情节,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曲折的叙事诡计,没有什么神展开,神反转——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甚至有些俗套的故事。
马群耀饰演男主,是一个打游戏的废柴青年,眼见妹妹照顾过世的姥爷,分得了大笔遗产,于是也如法炮制,故意接近自己病重的姥姥,想要赚一笔。
但是,在长久的相处中,他感受到了姥姥的孤独,体会到了姥姥每日倚门而盼的寂寞。
小时候后埋藏在心中的亲情,被一点一滴地唤醒。
他真的重新理解了姥姥,褪去了疏离冷漠的躯壳,重新成为了当年那个“爱着姥姥的外孙”。
最后他得到遗产了吗?这里卖个关子,不剧透了。
剧情,在这部电影中,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长久浸润的亲情在猝然失去之后,于回望之时愈加炽烈的思念。
几个细节,至今想起,依旧让人想要流泪。
清明节为姥爷扫墓时,男主因为动作的粗鲁轻慢,被姥姥埋怨:“我死的时候,你要是也这样,我就变鬼来找你!”
而等到姥姥真的去世了,他却故意将祭奠的仪式,做的如当初一样粗糙。
只因为,他太过思念姥姥,渴望能够再一次见到她。
哪怕,是鬼魂。
还有,那棵石榴树。
小时候他对她说,等这棵石榴结果了,只能给他吃。于是姥姥就留下了每一颗果子,留给她最心爱的外孙。
阳光明媚,岁月如梭,石榴树花开花落,最后隐没在岁月隐没不见的角落,随风飘散,再也无法找回。
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外婆。
那些童年的记忆,突然苏醒,像潮水一般将干涸已久的心灵淹没,让你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电影里面,有很多华人——具体来说,是潮汕人的文化片段。熟悉的美食、信仰、节日的风俗以及古色古香的潮汕方言。
很多东西,既熟悉,又陌生,虽然并不为我这一代中国人所实际体会,却依旧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仿佛每一个中国人的家里,都有这样的姥姥,这样的妈妈,这样的舅舅。
影片中甚至隐晦地表达了中国家庭中一些并不那么美好的事物——比如潜意识里的重男轻女,即便,导演可能并没有刻意地去表达它。
十分具有华人家庭特色的一幕是,姥姥为照顾父母尽心尽力,却几乎一无所得,甚至还被自己的大哥说是“嫁出去的女人,泼出去的水”。
我不知道,泰国人眼中,这部电影向他们呈现的是什么。
总之,对于一个中国人而言,这部泰国电影,无比熟悉,仿佛镜头里演绎的,并非异国他乡,而是我们每一个经历岁月的中国人,自己人生的剪影。
很多在泰的华人同胞,都去看了这部电影。
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好评。
有人说:比预想中的要好看100倍。
也有人说:走出影院,要抽好几根烟,才能缓过来。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不但是泰国近年来最优秀的亲情片,甚至可能是东南亚电影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佳作。
在泰国的大家,能看,尽量去看一下。
泰语不太好也没关系,只要提前做一下功课,终究是能看明白的。
希望,这部电影赶紧翻译出汉语字幕,并在中国上映,尤其是潮汕地区上映。
一定会感动无数中国人,让人们在共振是心灵,相似的文化,共通的情感之中,体会到“中泰一家亲”直指人心的意涵。
到那时,我一定要再刷一次。
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那个永远在老家的门边等待着我们的,亲爱的姥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泰国头条新闻观点,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