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中国书法,很多人都会想到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一篇书法,被后世视为珍宝,被称“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更是对它推崇备至,认为《兰亭序》“尽善尽美”,以至于要用来殉葬。

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就是《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相传《兰亭序》原作是用鼠须笔、蚕茧纸写就,全文28行、共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家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天下行书第一帖”。

传闻《兰亭序》是在王羲之醉意朦胧的状态下写就,待王羲之酒醒之后,自觉此序书写精妙,碍于文中有些许涂改,便想要重新誊写一份,怎奈写了几遍都觉得无法媲美第一作,于是被王羲之当做传家宝,一直传到七代孙智永,智永传给弟子辩才,辩才一时大意被萧翼骗走,终归唐太宗。

唐太宗对《兰亭序》甚为倾慕,颇费周折将其弄到手里,爱不释手,敕令侍奉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而真迹则一直留在唐太宗手中,唐太宗死后还以《兰亭序》真迹殉葬。

至此《兰亭序》真迹再未现世,世人能够看到的只有冯承素等人的摹本,以及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后世学书者也只能以这些临摹本为范本,揣度书圣神韵,“天下第一行书”空留美名,却难见其真容,不失为一种遗憾。

在这些临摹本中,以冯承素的摹本为最佳,被认为是最接近原作神韵,这一方面源于冯承素的细致入微,另一方面也源于冯承素并没有采用全部摹写的方法,而是半摹半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的一些细微之处。

比如“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这句当中的“每”字,就使用了浓淡两种墨色,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每”字应该是由“一”字添笔修改而成,原句应该是“一揽昔人兴感之由”,像这种细微的处理是在其它摹本和临本中无法察觉到的。

在《冯摹兰亭序》当中,保留了部分笔画的双画现象,比如“同”、“觞”、“岁”等字,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摹写时双钩未及填充,也有人认为是原作笔分叉了,还有人认为是补笔造成,无论何种原因似乎都可以合理解释。

但是有一个字却十分特殊,那就是“群贤毕至”的“群”字,这个字的最后一笔也由两画组成,但是两个横画也中断了,这就很难用上面三个理由解释得通了,无论何种原因,横画都不应中断,毕竟冯摹本是以精细组成的,不应该有此疏漏,除非原作就是这样。

特别是褚遂良临本中也保留了这个双画痕迹,说明原作就是双画,非冯摹所致,但是褚本中“同”、“觞”、“岁”等字的双画笔却没有体现,唯独留下“群”字的双画,不免让人感到困惑。这个“群”字也因此成为整本《兰亭序》当中最特殊的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