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电影里,最令我感动的一幕是大家坐在屋外看烟花的场景。一家老少坐在院子前,听见烟花声响起,一起抬头看着远方的天空,没有人说话,也没有烟花的画面,特写里只有每一位家庭成员对未来充满期待的脸。这个看似美好的画面,令人唏嘘不已。这样的美好,和烟花一样转瞬即逝。原生家庭的背弃与伤害,萍水相逢的慰藉与羁绊,血缘无法选择,他们选择奔向的那一点点微弱、近乎希望的光,也许可以带来类似幸福的错觉,但终究是虚妄的,并无法带来拯救。家的崩解与重组,深陷泥沼的底层的苦痛与挣扎,是枝裕和主题与元素集大成,如此温暖,也如此残酷与绝望。
一如既往地细腻入魂,这次还多了些娱乐性,配乐和台词上的幽默让观众很舒服。但从奶奶在沙滩上说出“谢谢”开始,虐心度一路攀升,不是那种需要号啕大哭的感动,但从内心深度蔓延开来的伤感让我就像一个充满水的气球一般,一戳就要炸开,一动都不敢动,憋到嘴唇颤抖,内心求饶说别虐了,要了命了。是零散的日常,可乐饼、面筋以及波子汽水堆砌起来的生活,拥挤,聒噪,可人间再没比这更窝心的了。真是个奇妙的家族,道德、身体、身份全都可以回炉再造,造成自家的平衡,再把过客度化成血亲。有意思的是,跳出上帝视角的那些人,再正常的关切,竟也是戕害,哪怕当事人也知道,盛筵难再,但有过那一夏,即便什么都没改变,也终归什么都改变了。每个人的表演都很好。
如果说,是枝裕和的家庭电影都是“同一部电影”,那么这部电影就是“羁绊”。无论是否有血缘关系,家庭成员之间难免有龃龉、有冲突、有快一步慢一步的不协调、有虚情假意,甚至也有小偷家族里的自私、小算盘和冷漠。但长久的陪伴中,一定会滋生出一种叫做“羁绊”的情感——这是连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的爱,对家人的爱、对这个家的爱。奶奶、妈妈、爸爸原来是老太太、阿姨、叔叔,凭利益结合的“家庭”,却有“正常”家庭所缺乏的人情和义气,靠运气和迷信的行窃生涯,却有传统江湖的余韵。从头到尾都是枝裕和式的絮絮叨叨,却分明向福利国家的“编户齐民”理想和“边缘人群治理”投去了不屑的一瞥。生活在阴影下的人们即使看不到烟花,依然拥有海滩。摄影和音乐都是一流水准,暗部的色调,汗津津的季节感,怪异却提神的配乐,大银幕才能看出味道。安藤樱的泪水,中川雅也的坦白,还有两人边吃拉面边调情,都是好戏。
这是一部拍得非常好但是不能在任何方面打到我的电影。导演在叙事上的算计极其精确,每一场戏要表达和展现什么,意图都很清晰,没有多余的镜头和言语。在节制地叙事和配乐之外,还适时插入几个户外调子明亮的场景,蓝天、青草、河流、暖阳。看到不少影评提到本片前半程家庭“和谐”,从奶奶去世后一下子“真相大白”。我觉得这种说法过于夸张,导演在前半程已经通过多处情节暗示了这家人不寻常的人物关系,特别是某些人物关系之间的疏离感很明显,绝非普通家庭的那种“和谐”氛围。散淡如诗,却又讲好了一个人情冷暖的故事。每句对白结构成日式家庭的稀疏平常,像海边吹来的风,让人看得闲云散雾。人情寂寥,《德州巴黎》一样的暗室,孤独陌生的人们渴望转头后的正脸相视。疏离的人们相识走近,欢笑过后,一把刀子打破情感窗棱,创伤后回看从头,结尾太丧了。
是枝裕和终于找准了自己创作的折中点,用近年的叙述方式(家庭剧)处理一个早期(反社会规则)的题材,加上血缘、羁绊、法理、生死这些一以贯之的要素,真算是集了一次大成。片中最为珍贵的大概是树木希林在海滩上的那段自言自语,充满谢幕的意味,镜头里也写满了是枝对她的挚爱与不舍。是枝说他每次开机前都会重看一遍布列松的《钱》,这次大概加上了《扒手》,场面调度上对和室纵深空间的运用也更多来自成濑而非小津。
依旧是是枝裕和的克制与精准,但这一部又比他之前的作品信息量要大一些,或者说,复杂一些。这种复杂,有关情感、人伦、血缘、道德等等,但又讲得没那么直白,而是把信息量放在每一个小小的举动与设计、看似不经意似的台词里。冬日的相互取暖,夏天的湿热徘徊,看不见的、只有声音的烟花,海边短暂欢愉的“一家人”,“一家人”的埋葬,后来的逃离与担当……如烙印一般打在银幕上,打在观者心里,轻柔刻骨。就像没有泳裤的治,让人觉得,残酷、诙谐又心酸。你们是怎样认为的呢?说说你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