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曾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自己内心的痛苦,同时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十年为孙子付出,我60岁被赶出家门花3000请女儿照顾,儿媳却怒斥:那是我儿子的钱。01
我叫李秀梅,今年60岁,曾是一名工人。十年前,儿子和儿媳妇生下孙子。因为他们上班忙,儿子让我帮忙去带孩子。
当时距离我退休还有半年,我只能提前办理早退半年,回家帮忙照看孙子,我想作为奶奶,这是我的责任。
看着孙子从襁褓中长大,虽然带孩子很累,但我的心也是暖暖的。鲜活的小生命每天都能带给我不同的惊喜,让我不禁感叹日子过得太快,简简单单却又充实满足。
每天清晨,我早早起床,要问儿子儿媳妇孙子准备早餐,吃好饭后送孙子去学校,然后我去买菜,中午自己随便吃点,下午开始准备晚饭。
傍晚我依然在厨房忙碌,等着他们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却让我感到无比辛苦。
但每次看到孙子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平平安安回到我身边,我心里充满了满足和骄傲,我知道自己为这个家尽了最大的努力。
然而,儿子和儿媳却似乎早已习惯了这一切。他们从未真正感受到我的辛劳,甚至都没一句“谢谢”,有时还会因为饭菜不合他们口味而抱怨。
02
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我作为奶奶应尽的责任。我的付出对他们来说,似乎从来没有被看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的气氛发生了变化。儿媳的态度开始变得冷淡,不再是初时那种感激和尊重。她总是在细节上对我提出要求,常常说:“妈,这个碗啊我说很多次了,你得洗两遍,你看这个边上还有点油”,“妈,下午4点后别给孩子吃水果,你看他都被你养太胖了,都不会高了,医生都说让他减肥。”
我听在耳里心里虽有不满,但还是没有多说什么。直到有一天,儿媳笑嘻嘻地和我说:“妈,你帮忙带孩子已经很久了,我爸妈打算从老家过来,以后换他们来照顾,你回家享享清福。”
我看着她的眼睛,心里隐隐的不安涌上心头:“怎么了?是不是我做得不好?”我忍不住问。她摇了摇头:“不是的,妈你想多了,只是我爸妈总是想着外孙,想来住 一段时间。”她仍然笑着回答我。
我有些愣住了,脑海中回想着这几年为家庭辛苦操劳的点点滴滴。原本以为,自己的付出会让这个家庭更和谐美满,可现在,似乎变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接下来,儿子和儿媳的态度愈加明显。他们不再和我讨论家里的事情,甚至在我提出关于孙子的教育问题时,儿媳也开始用一种敷衍的语气回应。她说:“妈,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你不用担心。”
“儿子,我是不是一定要走?”有一次我无意间问儿子。他沉默了许久,才缓缓说道:“妈,其实我压力也很大。你照顾我们那么久,之后就让我丈人丈母娘来操心吧,你回家好好休息。”
听到这话,我心里一阵失落,原来这十年付出的努力和心血,竟然成了他们生活的负担,这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无助。
03
终于,那一天还是来了。我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带走我的养老金,并决定不再为儿子承担每个月的房贷。
我以为儿子会挽留我,但儿子低头不语,看似无动于衷。那一刻我意识到,我已不再是家里的一部分。我所有的付出,连一点回报都没有。
我没有回家,而是找到了女儿,前半生我一直觉得养儿防老以后我得靠儿子养,所以一直偏心照顾儿子家却忽略了女儿一家。
我和女儿商量,以后我老了,每个月3000生活费给她,我走的动的时候她来看看我,以后我做不动了让她给我养老。
女儿女婿很欢迎我,还说不用给钱他们也会照顾我,并留我先住一个月,我答应了,在女儿这里,我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
但我到女儿家还没一周,儿媳妇就找上了门,气势汹汹地冲进来便说:“妈,你为什么断了我们的按揭,你来这里住,是不是想把财产都留给大姑子?你别忘了以后还得你儿子养你,那不是你的钱,那些钱都是我儿子的!”
我还没开口,女儿看不下去了,说:“妈在你们家服务10年,出钱出力,你们给她什么了?现在说赶走就赶走,还说什么给妈养老,你还真有脸,妈的养老钱那是她的,什么叫是你儿子的?你儿子出什么力了?”
04
儿媳妇也不依不饶,开始把矛头对准女儿一顿数落:“现在妈在你这里,钱都给你了,你了不起了是吧?自己偷着乐是吧?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你什么都不是,居然还好意思脸惦记妈的养老钱!”
女儿也不甘示弱,一会两人就争执起来,我实在听不下去了,气的进厨房拿起扫帚,挥舞着把儿媳妇赶出了女儿家。
心中不禁一阵苦涩。她把我的钱当作她儿子的钱,但这是我自己一生积累下来的成果,真是可笑。
经过那件事,我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为任何人而活,而是要为自己而活。我好好锻炼身体,让身体更健康,和女儿的关系也变得更加深厚,我能感受到女儿一家是真心对我。
每当夜深人静,我也会想起那个曾经的家,想起我和孙子一起度过的时光。虽然离开了,但心里依旧充满了对他们的牵挂。
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我们为别人付出了多少,真正能决定自己命运的,始终是自己。
曾经,我以为所有的努力和牺牲都会换来理解和回报,但现实让我明白,亲情并非总能用牺牲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多的是尊重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