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一切还可以从下而上、自然生长;那时,草根还能逆袭,“香港梦”大家都能做……这些是如今这个都怕行差踏错、动辄逼人表态的时代,难以想象的了。
——遇言姐
一大早醒来,突然惊闻香港作家倪匡先生去世了!遇言姐真是不胜唏嘘……
又一个香江风云人物的去世,也象征着那个港风盛行、风流旖旎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而倪匡和他的儿子倪震俨然香港的“大小仲马”,加上他的妹妹亦舒,又是通俗言情小说的灭绝“师太”,可以说一家皆传奇。
当然,最传奇和跳脱的,数倪匡先生本人。
▲倪先生最后一条社交平台的信息停留在10年前,很多网友在此微博下面留言纪念
倪匡生平
倪先生的好友,也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先生,曾为他写过一部《倪氏家谱》。
根据蔡先生的记述,倪匡的父亲名叫倪纯壮,是香港荷兰好实洋行业务部的经理,母亲王静娴,是个全职主妇,所以倪匡算是中产阶级家庭出身。
倪氏夫妇共育有8个子女(7个成年,1个早夭),一大家子人原住在上海,大概在1951年,两人带了三个孩子从上海去了香港,另外四个较大的孩子则留在了大陆。
倪匡1935年出生,在兄弟姐妹中排第四,本名倪亦聪(倪匡是他的笔名)。父母离开大陆那一年,他才16岁,刚刚初中毕业;和那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一样,他选择了光荣地参军,先是跟随部队去治理淮河,后来又被派到内蒙垦荒。
在内蒙期间,由于青春期男孩子的顽皮和内里的搞怪性格,小倪匡犯了不少错误。
▲年轻参军时的倪匡,还挺意气风发的
最严重的一次是在运煤途中,遭遇大雪封路,倪匡等一行人被困,就快要冻死了。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倪匡提议把附近的一个烂木桥拆掉,生火取暖。这个提议救下了一行人,大家一直坚持到2个星期后,救援队赶到。但是因为拆了木桥,破坏了交通物资,倪匡被定为“反xx罪”。
“罪人”倪匡被这样关进了小黑屋,天天写悔过书。一天,一个朋友突然跑来小木屋,对他说:“你必须要逃走了,不然死定了。”还给他带来逃跑的工具——一匹瘦马。
倪匡就骑着这匹连马鞍子都没有的瘦马,一路向北,打算一直跑出国境线,去蒙古暂避风头。不料风雪骤来,他中途迷失了方向,好在那匹看起来不中用的瘦马是匹老马,把他带到了一个火车站。
▲多年后,倪匡接受采访,说起这段亲身经历时,仍然清晰地记得,那是黑龙江省泰来县火车站
倪匡在车站买了张地图,谋划着该怎么办。当看到鞍山市的名字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哥哥——倪亦方。到了鞍山之后,因为户口办不下来,倪匡只好继续逃跑(在那个年代,没有户口就没有粮票,连吃饭都成问题)。
▲倪匡的大哥倪亦方,后更名为王亦方,是个化学工程师
倪匡先是乘船过了渤海湾,来到青岛,后又寻机坐船回到了上海。本来想继续投靠亲戚,结果亲戚怕被牵连,纷纷躲避他。最后他只好离开大陆,跑去能容身的香港。
来到香港的倪匡颇为独立,没有靠父母,而是在工地上做工,自己养活自己。
谈起那个时候,倪匡曾很开心地回忆到,大家是如何一起“薅资本主义羊毛”的:“当时大家很团结,开工的拿了钱,回来和没开工的一起去吃饭。有时钱不够吃饭,就拿去喝咖啡(糖免费,可以随便拿)。”
▲说起年轻时劳动经历的倪匡,眼睛里分明还洋溢着兴奋之情
遇言姐看到这段访谈,不禁想起自己留学的经历:我们那时候打工,也不觉得辛苦,还在挣钱之后,聚餐比赛“谁的暑期工最苦”,赢了的才能吃最后一个烧鸡腿。果然,年轻就是有办法把苦难变成浪漫。
工人们聚在一起,闲暇时就读读报纸,最受欢迎的自然是那些连载小说了。倪匡看过那些报纸之后,就说:“这种东西,我也会写。”
▲早年小报上的连载小说,文学性不强,有时还会为了销量,擦边“软se情”
遇言姐看到这里,真是深以为然——想当初,我也是因为觉得杂志上的文章自己也能“胜任”,才走上提笔撰稿这条路的。看来,烂俗文学还是对文学有正面价值的,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都是因为“不忿”下场的。
被烂文人“激励”了的倪匡开始自己写故事投稿,没想到,很快就收到编辑的回复,要用他的稿子,还给了他90块钱的稿费。
遇言姐随手查了一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收入水平,当时的文员月薪大约在100-300港币,而倪匡是出了名的“人肉打字机”——在用笔写稿的年代,他一天可以写1万多字的稿件——一个报刊连载的篇幅(大约5000字),他大概一下午就可以写出来了。
所以90块的收入对于一个撰稿人来说,实在是不菲了。这也说明在那个年代,纸媒人是可以用文字赚到体面钱的!遇言姐留下了羡慕的泪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房地产紧缺,但华商资本少,很难介入地产界
喜提体面钱的倪匡没有即刻走上“迎娶白富美,住上大豪宅”的男频爽文路线,而是把钱投在了自我增值上。
他先是在报馆找到了一份工,然后开始了白天在报馆上班、晚上在夜校读书的“艰苦奋斗”生涯。
从这也能看出,靠自己从底层赤手空拳、摸爬滚打上来的倪匡,是一个拥有长线思维——至少是一个实用主义思维——的人。
在夜校读书期间,倪匡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夫人——李果珍。遇言姐觉得,倪匡这个“自我增值”的再教育,可真是投入得太值了!
▲倪匡与妻子结婚照——据倪匡回忆,两人的相遇是“一阵风的缘分”
和李果珍成婚后,有了妻子的照顾,倪匡开始进入创作旺盛期,同时在几家报社写稿。
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2篇连载小说,4、5个专栏——尤其是《卫斯理》在《明报》上的发表——让他名声大噪!一时之间,他和黄霑、金庸、蔡澜被并成为“香港四大才子”。
▲虽然倪匡创作的文字量很大,但创作质量则“见仁见智”了
文学地位
有人对倪匡能够忝列四大才子,颇有微词,认为他的文章只有初中水平,内涵不够……但遇言姐认为,倪匡先生的作品还是有价值的。
在那个大家都写武侠、言情的年代,他能够跳出题材的桎梏,开辟科幻的新领域,勇气可嘉;而且抛开单纯的文学性来看,他的很多作品构思十分巧妙、脑洞开得很奇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最难得的是,我在他的作品里看到了未被传统文化驯服,一种野蛮生长的、本能的“真”。
说起来,香港四大才子的其他三位要么出身豪门,要么家学渊源深厚,而且全部都是大学毕业;倪匡的出身虽然不差,但初中+夜校这个学历和精英比起来,确实不太够格。
▲四大才子中,金庸先生本名查良镛,出身浙江海宁世家——查家
但要我说,四大才子里就是要有一个这样中下层出身的,才添彩、才好看!若都是一般名门造就、精英教育等身,倒显无趣;而且正是因为倪匡不一样的出身和略低的受教育经历,才让他的书如此别具一格。
从故事构架、写作笔法等纯文学的角度来看,同样写小说的金庸先生,功力要远高于倪匡、古龙等接受“草根教育”的人——甚至不客气地说,是断层碾压——但金庸作品里的人,怎么说呢,都很正,有时正得“不近人情”。
▲金庸武侠宇宙中,最能体现他价值观的是《神雕侠侣》中郭靖的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他们一般遵循着一定的世道,或者说是“儒”的气味,如有违反世道的人(多是配角和反派),那一定会被消灭;而那些主角如果一开始违道了,大多经历过磨难之后,也回到了正统的生活方式。
相较于金庸的“大侠”气概,古龙和倪匡身上还有那种人类野蛮生长、草根的、本能的野性与“真”存在。
比如倪匡书里的主角卫斯理,为人就很暴躁,一言不合就干架,而且很高傲,甚至到了不尊重别人的程度,经常瞧不起那些没有想象力的家伙;为了自己的好奇心,简直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几次都甚至严重到伤害了别人,事后也以好奇心为挡箭牌,死不认错……
这样的角色,在现在的文学界作为主角是不敢想象的。
▲卫斯理这个角色很多人都扮演过,最经典的一版应该是吴奇隆版本的
再说他的好基友古龙笔下的那些角色,比如陆小凤,就算身在体制内,但为人我行我素,管你那一套呢,想咋活就咋活!体制外的剑走偏锋之辈就更多了,比如盗帅楚留香……
▲倪匡和好友古龙的合照,两人经常一起喝酒,一起泡妞,是穿一条裤子的好基友
两人的书里当然也有按照正道、儒家道德来活的人,但下场都不太好。比如古龙书里的小李飞刀,把家产和老婆都让给了兄弟,但总感觉……李寻欢活得十分憋屈,你能从古龙的文笔里看出来,他其实不喜欢这样的主角。
▲当年风靡大江南北的《小李飞刀》
再比如曾帮金庸捉刀的倪匡,直接把《天龙八部》里“温柔贤惠、一生奉献”的阿朱给写死了!金庸的粉丝们看了,不能接受这么好的人不被命运善待,纷纷给金庸写信抗议。
这让金庸忍不住和倪匡抱怨:“不是告诉你别把人物写死么?你让我以后怎么写?”
倪匡连忙道歉,保证下不为例,金庸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了。不久,他又出差了,再次让倪匡代笔,结果等他回来时,却发现阿紫被写瞎了。
倪匡见他不悦,便解释说:“你只说了别把角色写死,这点我做到了呀!我这样写,只是让她多经受点折磨……”吓得金庸赶紧喊停,再也不敢让倪匡代写。
▲一个作家的文笔最能体现他的价值观
家庭生活
下笔如流水的倪匡功成名就后,稿费加上出书的版权费简直是天文数字!
男人有了名,有了利,自然也就有了红颜知己。
好在太太李果珍拿到了家庭的财政大权——倪匡收入的一半是上交给太太做家用的,另一半才拿出去挥霍。
脑洞跳脱的倪大作家看来在婚姻中,还是秉承了他性格中一贯的实用主义。
这也是大家猜测,为何倪匡多次被曝出轨,家庭依旧稳固,太太对他不离不弃的原因。
但遇言姐觉得,倪太太是懂自己丈夫的,因为有人曾问过她,为什么不和倪匡离婚,她说:“因为他真,他傻,他懂得哄老婆。”
你瞧,她也看出了倪匡性格里从不掩盖的那种“真”。
不过,这样的家庭难免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倪匡和太太儿女双全,儿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和诸多女星传出绯闻的才子倪震。
▲倪震和父亲年轻时,真是形似神也似。倪震很争气,长大了写剧本、办周刊,也是用文字吃上了饭,而且很成功
倪匡因为工作繁忙且又风流成性,很少在家中逗留。偶尔在家的时候,又奉行对儿子要严格教育的老式法则,认为对儿子不打不成器,经常对他皮带加身,所以父子俩关系并不好。
长大后的倪震提起小时候,对这段经历颇有微词,坦言自己“极为不愉快”,“身为一个小孩子,我被躏辱得很厉害,因为那个时候的父母是不懂得怎么做父母的。虽然这样的事情说出来很尴尬,也未必有人会喜欢听,但我觉得没有必要因此不说真话。还好我本身的性格比较坚毅,知道如何变通,也懂得知足,只要有一天没有人打我,就已经很开心了”。
这段真实的自我剖白一出,最先站出来跳脚的不是倪匡,而是他的亲妹妹亦舒——对没错,著有《喜宝》、《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等知名作品的作家“师太”亦舒是倪匡的亲妹妹,这一家子都是吃文字饭且吃得很成功的典范!
▲亦舒在倪家排名老六,本名倪亦舒,截至现在,已经写过300多本小说了
在所有经历过颠沛流离的老一辈看来,有吃有喝,不必做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物质丰厚的童年已经很幸福了,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但每个人的童年除了物质需要以外,还有被关爱、被肯定、被陪伴的精神需求。
▲在亦舒看来,被冷落和鞭打都是小事,根本不值一提
针对姑姑这样的责问,倪震自然是拿起他们倪家人最擅长的沟通方式——笔,来反驳了。
▲倪震通过文章,揭露小时候姑姑对他也有过家暴的事实
从这场“姑侄大战”的来往中,我们可以看到:1)倪震不是借了家族知名的纨绔“文二代”,他是有文采的且一看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文采;2)他的文章中也带着一点点“真”。
和父亲那种原生的、野蛮的真不同,倪震是一种接受自己、不介意说真话、能把自己剖给别人看的坦然。这种坦然的“真”不光在他讲述童年的过程中体现过,在他回复读者的来信中也常有体现。
▲比如这篇对男人欲望的自我剖析,就很真实,真实到可能会令女读者不愿意接受
也正是这份坦然,让才貌双全的一代“玉女掌门”周慧敏倾心。
两人兜兜转转多年,最终一同去海外潇洒定居了。不过在倪震爆出“激吻门”之后,出现过短暂的分手风波。
▲2008年,记者拍到倪震在酒吧同内地大学生张茆激吻,随后又爆出其实两人已经偷情两年的消息
正当大家忙着骂倪震渣男的时候,又突然爆出了两人结婚的消息。
▲周慧敏在公开信中,坦言对倪震的爱与体谅,说:“我的伴侣绝对犯得起这个错误…
感情的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遇言姐无法说周女神的决定是对是错,但我相信,这个单亲家庭长大,写歌、画画俱佳的才女绝不是一个恋爱脑的“傻白甜”!
▲周慧敏的画作在业内名气很大——就是以外行的眼光来看,也能看出来是佳作——她一直都是有头脑、有主意的
倪匡在世时,一直对这个儿媳妇赞不绝口。而且对于两个晚辈“丁克一辈子”的决定,从未干涉过。光这一点,就潇洒过多少“家里并没有什么位置要继承”的老辈了。
遇言姐每次想起倪家父子的传奇,都会想到另一对文坛父子——大仲马和小仲马。
私生子身份的大仲马从底层一路披荆斩棘,靠的也是一支笔。看来无论在哪个年代,文字都是有真本事的普通人一张逆袭的好牌!
▲大仲马是军官父亲和黑人女仆所生,所以身上有明显的黑人特征
大仲马成名发家以后,亦到处留情,有不少私生子,小仲马就是其中之一。
一生想要得到父亲认可的小仲马,在《茶花女》大获成功之后,马上给父亲发去一封电报:“第一天上演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这是您的作品。”
这是对父亲“致敬”最淋漓的展现。
而大仲马看后回电:“我一生最杰出的作品就是你。”
这是对儿子最好的肯定!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一门三杰、父子双绝的文坛盛况会越来越少见;而一家的八卦可以牵出整个时代的文坛的盛况,也不复存在了。
那时,一切还可以从下而上、自然生长;那时,草根还能逆袭,“香港梦”大家都能做……这些是如今这个都怕行差踏错、动辄逼人表态的时代,难以想象的了。
所以,遇言姐怀念那个年代,遇言姐要写这篇文章。
数多少香江风流人物,俱往矣……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