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过周润发会输,但没想到输得这么惨。
今年端午档,有整整10部电影上映。
但除了一些动画片和引进冷门电影之外,主要选手只有三位——
《消失的她》、《我爱你!》和《别叫我“赌神”》
《消失的她》是陈思诚监制新片。
依然采用翻拍+新导演模式,且主题还是东南亚+犯罪,大可以看作是《误杀》续作。
票房很牛,7天就拿到10亿,陈思诚不愧是金牌制作人。
《我爱你!》则是国内鲜有的,专注老年人爱情的电影。
梁家辉、叶童、惠英红、倪大红。
几位老戏骨虽然没有流量,但凭借一辈子兢兢业业攒下的路人缘,也能让电影得到不俗回馈,更别提对大城小爱浸淫多年的韩延导演。
该片口碑拿下端午档最高分8分,票房7天也有2亿,已经是值得庆祝的胜利。
可问题出现在最后一部电影身上——
《别叫我“赌神”》
作为周润发暌违五年回归大荧幕的作品,《别叫我“赌神”》不仅代表了香港电影,也代表了“双周一成”的辉煌年代。
然而,本片却成为了端午档最大的惨案。
票房,7天只有3900万。
自首映当日开始就没有进过排名前三,连上了俩月的《长空之王》都比他能打。
口碑也不行。
开分只有5.9,正好错过及格线,就像广大观众为这部电影故意开的致命玩笑。
票房口碑双扑,为什么这么惨呢?
当然,或许你已经有了答案——
比如,港片风光不再,他们那套早就看腻了。
再比如,周润发都一把年纪了,还“别叫我赌神”,80年代的IP今天还炒,有意思吗?
是的,一开始我也是这样想。
但看完电影,我却发现了另一个真相——
冤枉!
周润发,被错误的宣发定位害惨了。
《别叫我“赌神”》重要的话放在开头:
虽然《别叫我“赌神”》评分只有5.9,但我认为它依然是一部好电影。
当然,它的前提是,你必须要调整观影前的心态。
因为他不是类型片,而是妥妥的家庭故事片,甚至有一丢丢文艺的味道。
剧情是这样的——
主角“吹牛辉”(周润发饰)年轻时就是个标准的古惑仔,不学无术、嗜赌如命,一有闲钱就都扔进赌桌。
仗着有几分帅气,吹牛辉还沾花惹草。
他与感化院的女工李夕(袁咏仪饰)相识相爱,一不小心就碰大了对方的肚子。
但吹牛辉并不知情,仍旧与赌友整日厮混。
终于有一天,吹牛辉赌心大起,当众羞辱了李夕,这让李夕心灰意冷,离开吹牛辉。
多年后,吹牛辉步入中年,可还是改不了嗜赌的毛病。
一辈子浑浑噩噩,高利贷几乎要没了脖子,只有一家破败的理发店勉强维生。
突一天,李夕突然登门,简单寒暄几句,就交代给吹牛辉一个任务:
照顾孩子一个月,薪酬10万元。
而这个孩子,就是多年前吹牛辉欠下的风流债。
儿子名叫“李阳”,虽然早已长大成人,但却天生患有自闭症,必须需要别人照顾才能生活。
为了这10万,吹牛辉一口答应了李夕,把李阳留在身边。
但平日闲散惯了的吹牛辉与按部就班的李阳生活频率完全不同,这让他们处处撞针,矛盾此消彼长。
吹牛辉只得修整自己,好适配儿子的频率。
后来,在友人的点拨下,吹牛辉发现李阳有极强的记忆力。
猪油蒙心的他,竟然带着儿子跑到了赌场寻欢,并在儿子的帮助下大获全胜,达成人生久违的巨大收获。
ok,看到这里,你应该马上脑补出接下来的剧情了吧——
肯定是吹牛辉欲壑难填,带着儿子整天出入赌场。
后来儿子的自闭症发作,要么就是赌场盯上了吹牛辉,反正赌场一定会控制住两父子,好让矛盾升级。
然后吹牛辉和儿子经历了一段灰暗时刻,仍旧不离不弃。
最后吹牛辉放弃了赌博,和儿子修复关系,皆大欢喜。
以上,都是类型片的固定套路了。
说实话,我看完这一段时,也害怕接下来的剧情展开如我所想。
但紧接着,《别叫我“赌神”》却来了个90°大转弯。
赌完后,吹牛辉没有带儿子去第二次,并在一次因为赌博而疏忽他的自责中,彻底戒掉了赌博。
对!他就这样彻底不赌了!
整部电影接下来没有任何赌博成分!
角色转变的虽然非常快,但早在前期的塑造中,已经铺垫了吹牛辉是一个心存善念却误入歧途的可怜人。
遇到儿子后,吹牛辉彻底戒毒,全力修复与儿子的关系。
电影从中段开始,几乎都是吹牛辉与儿子的相处日常,有欢笑、有摩擦、也有静下来父子碰头靠在床头的围炉夜话。
吹牛辉发现了李夕与李阳对自己的关注,父亲的责任悄然觉醒。
而儿子也挖掘出了吹牛辉吊儿郎当背后,也有一颗细腻柔软的心。
终于到电影的后半段,有反派出现了。
由黄德斌饰演的街头大哥闯入理发店,逼债吹牛辉,并用武力控制了李阳,甚至扬言用儿子威胁。
但话音刚落,安志杰饰演的大哥大“阿瑞”闪亮登场,一句话就轻描淡写化解危机。
吹牛辉与阿瑞相视一笑,夕阳斑驳,岁月静好。
电影没有刻意贩卖苦难,甚至主动消解。
吹牛辉与李阳虽然有矛盾,但总会以一个温暖的包袱为结束,而剧情每次几近绝望时又都会以一个巨大的希望为开始。
为了减轻观众压力,几乎每个角色都在抖包袱,连反派中都有一个好人为情绪兜底。
甚至,连李阳的自闭症都一直被强调是“轻度”的。
但静水方能流深,越是剥离戏剧化,越是能回归生活本质,让人思绪万千。
尤其是吹牛辉与李夕的欲说还休。
打出道歉又逐字删除,期盼着“正输入”又悄然无声。
两场戏虽然没有发生什么,但却犹如一道闷雷击中心脏。
直到最后,那句迟来的道歉,在振聋发聩的哭声中,被父亲揉碎投射在孩子上。
电影呈现了一种散文气质,它没有固定的主线,也没有固定的结构。
像是春游骑车的父子,凭着早睡的力气,摇曳在乡野路边。
我以为本片会是《雨人》,没想到却看到了《岁月神偷》、《妈妈的神奇小子》和《桃姐》等电影的影子。
整部电影给我感觉像是80年代的香港小市民片,它并没有想要表达什么,也没有责任承载什么,只是简单平和的讲完了一段流传在街头巷尾的温情故事。
吹牛辉混沌了半辈子,到人生的下半场,已经是身陷囹圄不能自拔。
儿子的出现与其说是拯救,倒不如说给了他一个重拾人生的借口,好让他放下那微不足道的自尊心,堂堂正正做一次好人。
错位的宣发,让《别叫我“赌神”》输在起跑线ok,聊完电影,你的问题可能又来了——
如果有你吹的那么好,为啥成绩这么惨呢?
《别叫我“赌神”》走到这一步,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是在如今性别对立的大环境下,“女人通过牺牲自己,让男人成长”的故事,本身就是原罪。
许多女性观众看完后破口大骂,而这几乎承包了电影的一半差评。
其二,是错误的宣发定位。
电影拍摄于2019年,原名其实叫《光辉岁月》,也是周润发和庄文强在《无双》后的再度合作。
通过剧情不难得知,虽然依然有“赌”的戏份,但比起1989年的《赌神》,周润发这一次却有意远离赌博。
“反赌”其实是该片主要输出的价值观。
而《光辉岁月》这个片名就直接表明了,“赌”这个元素只是借用周润发的经典形象。
更多的,是对英雄迟暮的追忆与续写。
就像刘德华饰演的混混必须死,周润发也在多年后,为自己的形象修正。
为此,他一把年纪,在片场嗑的头破血流依然奋斗在前线。
“你以为我还像当年在香港时那么风光吗?”
你大可以理解为这是另一个平行时空的高进,一个没有成为赌神的高进,甚至都理不清生活的一团乱麻。
一开始,电影的定位就是普普通通的剧情故事片。
后来,电影又改名为《骄阳岁月》,在这4年的等待中,不知道谁出的主意,电影定位突然风云大变——
不仅改名为《我不是“赌神”》,直接蹭《我不是药神》,还以周润发的赌场片段为主要切入点大力宣发。
俨然要把本片宣传成一部血脉偾张的商业类型片。
最后,或许是蹭IP的意图太明显,电影经过第三轮改名,成为最终的《别叫我“赌神”》。
但宣发依然是“周润发+赌神”为切入点,父亲与儿子的元素少之又少。
错位的宣发,让观众抱着错位的期待走进电影院。
当他们看完这部80%都在讲述父子情的电影后,必然会产生被欺骗的错觉。
差评,自然就翻涌而来了。
总之,看完本文,估计读者们对本片也有了大概印象。
如果喜欢看故事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大情节设计也能看入戏,那大可以进场观看,但抱着快节奏类型片的期待就算了。
至于我。
我很庆幸,在这个香港电影行将就木,人人都抓住最后余晖挣快钱的年代,还有人将视角挪回市井小巷,讲一讲一个家庭,一对父子的故事。
至少,还有人在没有被目光聚焦的地方,兀自放映着那个烈火烹油的“光辉岁月”。
——全文完。
别再说什么情怀了,该说你欠我们一部好电影
起于赌神到不是赌神,这就是因果,周润发给大一个交待了,希望远离赌博
那个票房大卖的也是破片一部,就垃圾观众多
最牛的明星也有倒的一天,年纪大了就要好好看剧本,不要什么都接,还有少打感情牌。
[得瑟]换个名字应该会好点,一看这个名字就…
一个虚头巴脑的伪君子,不看也罢[呲牙笑]
都几千万票房了,已经很多了好吧
人家根本看不起内地人,以前拍戏时真打利智就是因为人家是内地的![得瑟][得瑟][得瑟]
周扒皮
[点赞][点赞][点赞]
炒冷饭又冷又炒
炒冷饭
炒冷饭。圈钱而已
不怕,片酬已收
炒冷饭吃多也会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