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自杀,勇敢而又体面,遗言藏着智慧,祝一路走好

清风徐来水波不 2024-12-04 21:11:45

很不幸,2024年12月4日13时,当代著名作家琼瑶于家中轻生,终年86岁。

安息!祝一路走好!

在选择结束自己这一世之旅前,琼瑶写下了遗书,在称呼一栏,她写“亲爱的朋友知音们”,何为知音?

子期遇伯牙,如知如故;伯牙失子期,破琴绝弦。此为知音。

所以琼瑶的遗言,是留给懂她之人。

故,她在遗书中第一句就写:不要哭,不要伤心,不要为我难过。我已经“翩然”的去了!

我亦是一个写作者,知道写作是多么枯燥的一件事,但写作的乐趣在于,它可以让你在字里行间之外,遇见这世上千千万万个自己。

那些读懂了你的读者们,就是知音,就是知己。

所以读完琼瑶的遗书后,我便不再觉得悲伤,甚至钦佩他的勇敢,可以选择用这样体面又有尊严的方式,结束这如梦如幻的一生。

正如琼瑶在遗书中所言:

“翩然”是我最喜欢的两个字,代表的是“自主、自在、自由”的“飞翔”,优美而“轻盈”,我摆脱了逐渐让我痛苦的躯壳,“翩然”的化为雪花飞去了!

“这是我的愿望,“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也是最后一件“大事”。我不想听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为这最后的大事“作主”。

事实上,早在2017年,琼瑶在给儿子、儿媳的信中就曾写道:

“不管未来生了怎样的病,都不能做大手术,也不能插鼻胃管,更不需要任何急救措施,让我安安静静离去就好。我死后,火化即可,不发讣文、不公祭、不开追悼会,一切从简”

2023年8月,在台北小巨蛋“当那一首歌响起,琼瑶创作60周年”演唱会结束时,琼瑶在致谢词中说:我这一生值得了!

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怎样的人生才是值得的呢?

琼瑶在遗书中写:

“我是“火花”,已尽力燃烧过。如今,当火焰将熄之前,我选择这种方式,翩然归去……朋友们,不要为我的“死亡”悲哀,为我笑吧!生命的美好,就在于“能爱,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说、能跑、能动、能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能嫉恶如仇,活得轰轰烈烈……”

然后她又说:

“别了!我至爱的你们!庆幸此生,曾经和你们相遇相知”

无论是电视剧、乐曲,还是小说的结局部分,总是意味悠长,或凄美,或圆满,但都会有一个答案。

86岁的琼瑶在走过风雨后,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内心平静而又祥和。

死亡从来都不是终点,而是开启另一段新的旅程,正如电影《入殓师》中的一段台词所言:死亡就像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奔向了下一程。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琼瑶剧”是她留给这个世间的财富,亦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在琼瑶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她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不管对生活,还是对感情,都有自己的“执拗”。

这和她一生的经历息息相关。

上个世纪,1938年4月20日,琼瑶出生于成都仁济医院,取名陈喆,父亲陈致平时任私立光华大学教员,母亲袁行恕是中国银行业之父、第一任交通银行行长袁励衡之女,出书香门第。

但时局动荡,琼瑶的童年基本上是在逃亡避乱中度过的,出成都后,便随父母回到湖南衡阳祖屋“兰芝堂”居住,7岁时迁往重庆,就读于泸县泸南中学,10岁时辗转来到上海,同一年在《大公报》发表文章《可怜的小青》。

1948年,内乱爆发,琼瑶再度回到衡阳,次年抵达台湾,就读于台北第二女子高级中学,两次高考全部落榜,因此坚定了写作梦。

1959年,琼瑶22岁,与庆筠结婚,两年后育有一子,即陈中维,与儿媳何琇琼皆是杰出的制片人。

婚后四年,琼瑶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备受好评,之后写作事业蒸蒸日上。但此时她和庆筠的感情却出现了矛盾,甚至有传言说,琼瑶与时任《皇冠》杂志社的社长平鑫涛有风波。

因此,1964年,琼瑶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

三年后,平鑫涛成立影视公司,琼瑶也开始涉足影视行业,改编了小说《幸运草》,拍摄《月满西楼》和《陌生人》等,后改编作品《庭院深深》大获成功,获第九届台湾金马奖优秀剧情片奖。但不久,琼瑶又逐渐淡出影视圈,开始专心著作。

1979年,42岁的琼瑶与平鑫涛再婚。

上个世纪90年代,琼瑶因《一帘幽梦》《还珠格格》等作品而爆红于两岸,之后又拍摄了《情深深情深深雨濛濛》,所以得知琼瑶逝去的消息,马景涛、苏有朋、林心如、陈志朋、赵薇、范冰冰等纷纷发文悼念。

晚年的琼瑶,依旧笔耕不辍,始终在为文学、音乐、影视等艺术领域,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但,人生终归是短暂的,今天我们行文追思琼瑶女士,简单回顾了她的一生,也不过是寥寥一两千字。想想,这的确是令人伤感的事。

然而琼瑶女士却用她的勇敢告诉世人,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生而精彩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但你可以一直拥抱那些美好,就如琼瑶笔下的那些红男绿女,他们无一不在追求至纯至真的爱,与善。

所以琼瑶能够坦然地面对别离,甚至还在劝慰世人,不要为她的离去而悲伤。

我们出生的时候,呱呱坠地,没有选择的余地,生在哪里便是哪里,摊上什么样的家庭,就是什么样的家庭。

如果有一天,我们必须要面对死亡,我希望我自己有选择,也能够如此体面,安安静静地和世人告别。

或许人生就像一列不断向前的列车,有的人从中途上来,有的人在中途下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终点。我们彼此陪伴着,走了那么一小段路,然后告别。

所以,当身边的人准备下车时,我们即便心中充满不舍,也应该心存感激,认认真真地说一句,再见!总会再见的!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