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
公元737年,张九龄因遭权臣李林甫构陷被罢相,贬为荆州长史。
时满朝文武皆默,甚至张九龄离京时,无人敢去送行。当初,张九龄对王维有提携之恩,故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以赠: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在这首诗中,王维不但感谢了张九龄曾经的恩施和赏识,还表达了自己愿意追随恩公的脚步,退出浑浊的官场,归隐林泉。
不能与你同风起,但可陪你落夕阳,这就是王维报恩的方式。
事实上,这真不是王维的客套话,不久后,王维就买下了宋之问在终南山的旧宅,开始营建“辋川别业”,并打算至此隐退,持戒修禅。
奈何,树欲静而风不止,因李林甫认为王维属张九龄一党,故将其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所以王维有了人生的第一次出塞,并写下了那首绝唱千古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凉州军营,王维写了不少边塞诗,一年后,被召回朝,又以殿中侍御史之职外放,再回长安时已入不惑之年。
44岁时,王维的辋川别业落成,从此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诗,就是作于此间。诗题为《田园乐七首》,此为其四: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从诗中也能看出王维淡然闲逸的生活状态,因母亲虔诚礼佛,他受母影响,自幼便开始悟禅,尤其是31岁丧妻后,更是褐衣素食,青灯常伴,余生也未再娶。
因此,后人誉王维“诗佛”,他的诗总是那样空灵,读来心静,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首《田园乐》大意可解为:
碧绿的春草,到了秋天依旧生机勃勃,不见枯萎。那些挺拔的松树,遮天蔽日,即使在盛夏时节,也能令人感到格外凉爽;
日暮时分,山间的牛羊开始慢慢悠悠归家,无需用人驱赶,就会主动沿着村间小巷寻回。村里的孩子们天真质朴,还学不会通过衣冠穿戴,分辨哪些人是达官显贵。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彭泽令,后作《桃花源记》,视为方外之境,心向往之。王维的辋川山谷,绵延近20里,许多景点需要摆渡方可抵达,同样是皇城外的桃源。
现代人忙忙碌碌,世界更是熙熙攘攘,已经没有一座山、一处溪源不被开发,设置门票和保护区。
所以有时候想,我们的“世外桃源”在哪里?
读过王维的诗,我渐渐明白,真正的桃花源在心里,只有内心纯朴,不被世俗所染,才能寻到方外之地。
心乱了,即便身处原林古溪,同样无法领略到山河之美,风月之雅。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人这一辈子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从最初的懵懂,到中年的干练,再到暮年时期的梦回,内心终于有了答案。
于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让花成花,让树是树。
这个过程就是悟,也是人这辈子必须给自己的交代。
正如王维在他的诗中所写,“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动物们有自己的归途,而人却找不到自己的来路。倒不如那些小孩子,他们心里干净,不会区分富贵贫贱,所以眼神总是那样清澈。
如果可以,希望我们也有那份心情,去看看: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也许,真正的诗意并不在深山幽潭,而是一抹风、一弯月带给人的感动,是可以用心感受天地,感受生命的清透,不让岁月就这样悄悄逝去,使流年变得毫无意义。
一首诗,不足以改变谁的人生,但是一种生活价值观的树立,却能渡了世间无数人。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