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一个许久未联系的老友电话,聊到他正在负责的扶贫工作。
扶贫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事情。各种新闻报道的反复提及,让人们似乎对扶贫耳熟能详。但真要问起扶贫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贫困村的情况,了解的人却又不多。这次聊到的扶贫和贫困农村的状况,很多都是初次听闻,写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朋友硕士毕业后回了四川老家的高中任教,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调到了区里的教育局工作。教育局是事业单位,每隔两年会有一轮单位选派,选派35周岁以下的年轻党员去驻村当村干部。在驻村期间工作表现得好就有机会提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各级政府单位的重点工作,选派的年轻党员很多都参与和负责了相关工作。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之前大众耳熟能详的“脱贫攻坚”和最近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都是发展和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升级版,是为了巩固扶贫成果,推进脱贫地区的持续发展,防止贫困地区返贫。
为了方便工作,选派过去参与负责扶贫的年轻党员一般都会给个职务,我这朋友就在村里担任“第一书记”。
驻点帮扶的具体地点在四川省自贡市一个叫牛佛的乡镇。全镇有大概7万人,脱贫村有4000多村民,全村贫困户共计324户。
根据工作需要,驻村干部是要求吃住都在村里的。
和大多数人一样,初到基层,开始还感觉有点新鲜甚至有趣。但半年多的基层历练后,更多的体会却是实实在在的辛苦劳累,以及接触脱贫地区和脱贫人群之后的一些感慨和思考。
“脱贫攻坚”是前几年各级政府摆在台面上的重点工作,为此国家以市、区(县)、镇(乡)、村四级行政单位为基础建立了详细的贫困地区信息系统——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该系统对每一户贫困家庭的信息都有详细记录:家庭成员构成,人员健康状况、受教育情况及经济收入情况等。各级政府及村里的扶贫干部根据这些信息逐一走访并深入了解贫困户情况,再制定具体扶贫帮扶措施——精准施策。
负责了一段时间的扶贫工作后,朋友发现关于贫困的真相有很多和自己预想的不太一样。比如,关于导致贫困的原因。大多数人本能的以为一个家庭贫困多半由于家庭成员好吃懒做或者有家庭成员染上挥霍、不节制等不良生活习性。可实际情况是,贫困户致贫原因基本可以归结为两类:身体或精神上的不健康以及地区偏僻带来的信息闭塞。
身体或精神上的残疾和不健康直接导致当事人和所在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提供足够的,进行劳动生产所需的体力或智力。
参与扶贫工作以来,朋友接触到的贫困户一大半都是家庭核心成员有各类身体或精神健康问题,比如小儿麻痹、脑瘫、精神分裂等等。上周六深夜12点半,朋友在睡梦中被一个脱贫户打来的电话吵醒了:对方在电话中要求帮他找个月薪4000元“坐办公室的工作”。结合他本人的情况在当地这几乎属于天方夜谭的要求。事后一核对,这位村民幼年患有精神分裂,思维偶尔有点不正常。
而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又让一些原本受教育水准不高的村民没有太多的致富方式和途径。久而久之,不少贫困户对贫困状况习以为常,甚至“心安理得”。一些不了解政策信息,不知道政府正在积极努力为消除贫困奋斗的村民甚至还对政府有抱怨心态。
“脱贫攻坚”就是一方面帮助贫困户找到新的、可靠的、有一定持续性的创收途径和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培训和教育贫困人群,教授他们新的技能和想法,同时让他们了解外面的资讯信息,明白政府为扶贫付出的努力,接受并积极配合政府的帮扶工作。
为了快速、有效地落实和推进扶贫工作,很多当地政府和扶贫干部都引入了新的工具和手段。比如很多扶贫工作都有借助视频直播等新方法和手段。扶贫干部接受由腾讯提供的快手直播带货培训后,通过直播带货帮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打开销路,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政府、企业以及各种新的方式和方法都参与到了这场国家主导的全力以赴的“战役”中。
扶贫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各种工作会议,资料情况了解,贫困户走访和交流都是费时费精力的事情。身在贫困的乡村,有些困难和问题甚至是之前未曾想到过的。比如,由于不少村民文化水平较低,日常的交流沟通及达成共识难度比预想的大。而作为驻村干部,还时不时要参与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调解,期间涉及的费心费力的事情可想而知。但身心疲惫之余,这一切也让他和其他负责扶贫工作的党员干部对国家和整个社会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
接触到了真正的贫困地区和群众,才对我国地区差异和整个社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身体力行地去帮助穷困的村民,才懂得了党和政府对特殊群体切身实际的帮助和关怀;理论结合实际的安排、落实扶贫工作后,才明白党的很多理论政策在现实情况下的普适性和有效性…
一滴水如何才能不干涸?把它放进大海里。
脱贫攻坚不仅实实在在地帮助了那些需要摆脱贫困的人,也加深了很多群众以及扶贫工作者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理解。脱贫不管是从经济学角度看还社会治理角度进行评判,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