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趁着老爷子驾鹤西去的新闻热度,又把他的神作《活法》读了一遍。
多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自己刚大学毕业不久,正是对人生充满憧憬想大干一番的年纪。书中的不少想法和观点当时即便不能心神领会,但也尽量用心的记下,毕竟这可是“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的大作。
稻盛和夫《活法》
如今再读此书,对书中很多观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却似乎少了一点曾经的笃信和崇拜。而最近几年很多人对稻盛和夫及其人生哲学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对他这一套不买账甚至反感的就是日本年轻一代。“得益于”近30年来经济萎靡不振,日本年轻一代早已从曾经的“昭和男儿”变成了今日的“平成废物”。当下年轻人的那种拼劲、闯劲远不如他们的祖辈和父辈。“食草男”、“御宅族”等称谓正是而今不少日本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欧美民众对稻盛和夫的这一套也不太感冒。在以《活法》为代表(还有《干法》、《心法》)的一些列著作中,稻盛和夫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一点:工作是人生的修行之道,要竭尽全力、不遗余力的全身心的去工作。仅此一点,在强调劳工阶层福利和权益保障的欧美国家就十分不受欢迎。更何况,稻盛和夫关于工作、生活的很多态度和观点都是孕育于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制这种特定的环境和制度下,与欧美国家的国情和社会现状差异甚远,他的那套人生哲学不被认可也在情理之中。
有意思的是,曾经在国内享有盛誉的稻盛和夫人生哲学这几年在国内也开始渐渐遭年轻人鄙夷。
曾几何时,稻盛和夫在其著作中反复强调要“磨炼灵魂,提升心智”,要“以利他心度人”,要“去追求人生的理想”,要“全身心的去工作,去磨炼心性”等等,这些一度是不少热血青年和成功人士的人生信条。而今,年轻一代再看这套说辞有如是有味无用的“毒鸡汤”,对此嗤之以鼻甚至本能的反感。
书还是那几本书,道理也都还是原来的那些道理,何以至此?
时代变了而已!
提出、写出这些人生哲学的稻盛和夫生于1932年,1955年参加工作。对历史和经济有点了解的读者都知道,1950年代的日本抓住了朝鲜战争美国放松对其控制的历史机遇,经济开始起飞,一直到1995年日本经济到达历史顶峰。近半个世纪的飞速发展不但成就了日本世界第二的经济体量,也历练和培养了一大批稻盛和夫这类企业家和知名品牌。
松下幸之助的松下电器,本田宗一郎的本田汽车,盛田昭夫的索尼电子都是在这个阶段发展、壮大和成名的。但回看整个日本历史乃至人类历史,这将近50年的经济飞速发展期都是不可复制、绝无仅有的。
在此大环境下,选对行业再加上全力以赴的工作和奋斗,取得成功和成就是比较大概率的事情。也正是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稻盛和夫提炼并写出了以《活法》为代表的,阐述自己人生哲学的一系列著作。
但他的这一套就适用于所有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广场协定》签订后,日本经济发展逐渐减速并进入衰退期。1995年日本GDP达到峰值的5.5万亿美元,到2021年日本GDP不涨反降至4.9万亿美元。日本近30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可想而知。成长在这种大环境下,绝大多数新一代的日本年轻人基本丧失了奋斗意识:在一个没有增长和发展的大环境下,个人就算再努力奋斗可取得的成就和成果也是有限的。
在这种背景下,让今日的日本年轻人相信并奉行稻盛和夫的那套人生哲学像极了历史上“何不食肉糜”的名场面。
国内年轻人对稻盛和夫的态度转变很大程度上也有类似的心路历程。
有位长者曾说:一个人的发展,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进程。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诞生于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放在而今的全球经济环境下,不敢说没效果但肯定会大打折扣。年轻一代对稻盛和夫人生哲学的不感冒自有他们的道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哲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