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大臣被赐死,断头饭吃了2块肉喝了3杯酒,皇帝看后:放了他

史理爱学思 2024-07-24 03:33:01

乾隆年间,有这么一位70岁的老臣,本来是告老还乡,安享晚年的年纪,却因为给父亲求个谥号,惹得乾隆大发雷霆,直接被判了死刑。

他被押赴刑场前,不仅面不改色,还津津有味地吃完了断头饭,两块肉下肚,三杯酒入喉,十分平静。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乾隆听说后,居然改变了主意,把他给放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爱好”成为罪证

尹嘉铨被抓进去后,乾隆越想越气,这个人胆儿也太肥了,真当朕这皇帝是摆设?

于是乎,乾隆一声令下,抄家。

这一抄可不得了,尹嘉铨是正经书香门第出身,几大卡车都装不下的书,整整齐齐码满了几间屋子,从地板到天花板,那叫一个壮观。

负责抄家的官员都看傻眼了,这得看多少年才能看完啊?结果一翻,还真让他们翻出“宝贝”来了。

原来在这些书里头,夹杂着不少乾隆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禁书。什么批判时政的,讽刺朝廷的,歌颂前朝的,应有尽有。

乾隆本来就怀疑尹嘉铨心怀不轨,这下可算让他抓到证据了。

这个人表面上装得道貌岸然,背地里却偷偷摸摸看这些禁书,这不是居心叵测是什么?

其实尹嘉铨还真没想那么多。他这人就爱看书,啥书都看,纯属个人爱好。他压根没想过要造反,更没想过要推翻清朝统治。

但是他恰好处于文字狱盛行的年代,在统治者眼里,你家里有禁书,那你就是有罪,就是对皇权的挑衅。

可怜尹嘉铨,一辈子清清白白,就因为爱看书,结果被扣上了“思想犯”的帽子。

但是他单纯是因为这件事被处死的吗?其实还真不是。

“孝道”遭遇“皇权”

原来有天乾隆皇帝下江南,一路巡视,好不威风。

走到尹嘉铨老家附近,尹嘉铨坐不住了,想着父亲尹会一生前也是康熙爷面前的红人,官拜吏部侍郎,为官清廉,政绩斐然,这会儿乾隆来了,不得好好表现一下“孝心”?

于是他赶紧让儿子备好笔墨纸砚,自己则是沐浴焚香,毕恭毕敬地写了份奏折,请求乾隆皇帝给自己的父亲追封个谥号。

这奏折一递上去,可把乾隆给气坏了。谥号是什么?那可是皇帝对臣子盖棺论定的评价,是莫大的荣耀。

你父亲是个人才没错,但那是康熙朝的事了,如今朕是皇帝,这谥号,是你说给就给的?

在乾隆看来,这尹嘉铨明着是打着“孝顺”的旗号,实际上是在挑战皇权。

而且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已经退休了,不好好在家里养老,还敢指手画脚,干涉皇帝的决定?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可怜天下父母心,尹嘉铨一心想着光耀门楣,哪能想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

他哪里知道,在封建社会,皇权才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东西,哪怕是“孝道”,只要与皇权相冲突,都得靠边站。

在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等级观念可是根深蒂固。

皇帝是天,臣子是地,这天要下雨,地就得接着,哪有地反过来冲天发火的道理?

所以尹嘉铨的悲剧,说到底,还是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体现。在那个时代,个人的命运,个人的情感,在皇权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悔过”换取“生机”

尹嘉铨因为给父亲求谥号的事儿,被判了死刑。这眼瞅着就要上刑场了,按理说,得哭天喊地求饶命吧?

可他倒好,面对着送进牢房的断头饭,吃得还挺香。旁边狱卒都看傻了,这老头是真不怕死啊?

尹嘉铨倒是不慌不忙,吃完肉,端起酒杯,喝了好几杯,就跟没事儿人似的。

这可把狱卒给惊着了,赶紧跑去跟乾隆皇帝汇报,乾隆一听,也觉得纳闷儿。这都到这时候了,怎么还如此镇定,难道是真想明白了,知道自己错了。

其实乾隆不知道,尹嘉铨这会儿心里也七上八下的,但他转念一想,反正横竖都是个死,与其哭哭啼啼,还不如坦然面对。

乾隆这人虽然脾气不好,但毕竟是皇帝,心眼儿也没那么小。

他一寻思,这尹嘉铨都这把年纪了,临死前还能如此淡定,说不定真是真心悔过了。

而且乾隆晚年也开始注重起自己的名声了,万一他是被人冤枉的,那自己岂不是成了昏君?

想到这儿,乾隆决定再给尹嘉铨一次机会。他把尹嘉铨叫到面前,问他:“你还有何话要说?”

尹嘉铨一听,知道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赶紧跪下磕头,声泪俱下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自己只是一时糊涂,绝无半点不臣之心。

乾隆看他态度还算诚恳,再加上自己本来就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大手一挥,赦免了他的死罪,改判流放。

就这样,一顿断头饭,竟然成了尹嘉铨的救命稻草。他用自己的“坦然”和“悔过”,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希望。

结语:

其实这一遭,也是尹嘉铨自己“作”的结果,他这一路走来算是顺风顺水,也是个才子,但是就是有些“自负”,导致自己栽了个大跟头。

以至于他忘记了在封建社会,皇帝就是天,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你一个臣子,再有才华,也得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哪能随便挑战皇帝的权威?

所以说这做人,尤其是做臣子的,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千万别被一时的成就冲昏了头脑。

尹嘉铨的悲剧,也给后世敲响了警钟:才华和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自知之明,不懂得审时度势,最终只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然这也反映出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性。在那个时代,个人的命运,个人的荣辱,都掌握在皇帝的一念之间,即使是像尹嘉铨这样的才子,也难逃悲剧的命运。

来源:中国知网《本朝无名臣亦无奸臣——乾隆年间的尹嘉铨案》林鹄

0 阅读:5

史理爱学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