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已经离开我们四十九年了,现今全世界各地,仍然有不少人以自己的方式在怀念着他,网上就有不少外国人以唱红歌的方式纪念他。
在某些国家,也有重磅级的政府官员会在国会上背诵毛主席的语录。在中国,十几亿普通老百姓,人人都知道毛主席伟大,但是能把他的“伟大”讲明白、说透彻的人却很少。
前一阵看了一个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的演讲,终于明白毛主席伟大在哪里了。张维为早年曾经是邓小平的英文翻译,现为国家智库成员。
张维为在演讲中提到了毛主席之所以是伟大的,是因为毛主席在革命生涯中曾经为中国的前途作出了三大重要决策:
其一,摒弃了斯大林让中国共产党当国民党“助手”的提议,让中国共产党独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其二,从中国的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社会实践经验出发,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
其三;长征之后的“瓦窑堡会议”,放弃了以“工农建国”的思想,选择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提出建立“人民共和国”的设想。
因为这三次重大选择,才有了一九四九年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三次选择为什么这么伟大。
先说毛主席的第一次选择,自从一八四〇年之后,亡国灭种的危机阴云一直笼罩在中国上空。国内有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开始呼吁国人,想尽一切办法“救亡图存”。
那么,到底要怎样来挽救这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呢?当时国内的知识分子能够想到的,最快的,也有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取经”。
于是从清末民初开始,就有很多中国人选择到海外留学。最早出国的是一部分家境殷实的人,他们中有的人去了英美,有一些则去了日本,还有一些则去了苏联和法国。
选择去英、美等国家的人,比如胡适、孔祥熙这样的人回国以后,大多是亲国民党的。他们主张中国应该学习英、美等国,在国内搞资本主义。
因为日本近代也是学习美等欧洲国家,所以留学日本的人最后大多也成了国民党的拥护者。只有去法、苏两国的人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
当时苏联还是共产主义的老大哥,所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很快就与苏联的斯大林等人取得了联系。
张维为提到,原来苏联人认为中国在1912年以前一直是个封建国家,而社会主义革命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是不行的。
于是苏联建议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直接做中国“第二大党”。毛主席不同意苏共的看法,因为他认为事实上中国早就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不能简单地当成欧洲封建时代的那种国家来理解。
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事实上在明朝中叶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朝的“内阁制”已经有了后来西方君主立宪制的雏形,而当时市民经济的兴起,也与西方资本主义最初的形态别无二致。
即使后来因为历史的原因,这种发展被中断,中国也完全没有必要去犯西方人犯过的错误,走西方人走过的弯路。因此毛主席认为,既然苏联可以搞共产主义,中国也可以。
正因为有了这个正确的判断,所以一九四五年重庆谈判的时候,面对兵力数倍于我,又有美国在背后支持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才没有选择妥协,因此后来才有了我们的新中国。
毛主席第二个伟大之处,就是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方针。我党通过这一方针,成功地发动了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最后成功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最初革命的模式也是学自苏联。苏联当时采取的策略是“城市包围农村”。毛主席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想法的人,第一个采取这种实践策略的是陶行知先生。
毛主席在经过革命实践与深入思考后接受了陶行知的思想,并力排众议坚持在红军内部推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一正确的革命方针,中国共产党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苏联人当年是“城市包围农村”,为什么后来毛主席放弃了这种办法呢?这是因为,共产主义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
普通老百姓要接受一种哲学思想是比较困难的,它要求接受者最好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至少能识文断字。
当时在苏联和中国,城市人口识字率肯定高于农村。与此同时,在苏联当时的产业工人较多,所以他们在城市里先发展起来,再去攻克农村也能成功。
但中国实业兴起的时间短,四亿同胞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厂里的工人也占绝对少数。毛主席通过实践与调查发现在中国采用苏联的模式肯定行不通,所以倒过来,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
中国共产党每到一个农村,除了打土豪分田地,首先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开“识字班”。先用实际的好处让农民明白,中国共产党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通过思想宣传,让革命思想扎根在民间。
毛主席的第三个伟大决策,就是在“瓦窑堡会议”后,放弃了以“工农建国”的思想,提出建立“人民共和国”的设想。
过去受到苏共的影响,把国内所有的资产阶级都当成了敌人。三十年代外敌入侵后,全国上下一心抗日,给了毛主席新的启发。
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是可以团结的力量,于是毛主席提出了要把这些人全部团结起来,建立人民共和国的设想。
解放战争以后,有不少民族资本家和社会名流,比如荣毅仁家族、卢作孚家族等等,无不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新中国的成立以及之后的国家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毛主席的伟大之处,主要体现在他吸收西方马列主义思想之后,结合对中国历史现实的认识提出的“实践论”。不学西方人只在哲学概念之上做文章,也不空喊口号。
一切都要在实践中去学习经验,先实践,后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试验,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才能找出最适合中国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道路。
除此之外,不但要勤学苦读,还应当勤于思考,避免人云亦云。苏联人说中国应该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等时机成熟再来走共产主义道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二十年代,毛主席就曾经在长沙橘子洲头通过一首《沁园春·长沙》,发出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
其实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人只是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希望邻国的问题,由邻国自己去解决罢了。
苏联当时也面临着德国的入侵,中国共产党虽然认了他当“老大”,但是当时的人数还太少,根本没有能力控制整个中国。
于是斯大林才会让中国共产党依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也确实这么做了,可是蒋介石一心要搞“独裁政治”,完全容不下共产党人。
毛主席很清楚蒋介石的为人,和他谈联合是很困难的。抗战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都得通过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才能实行,后来就更不用提了。
苏联说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时期的说法,对于熟悉中国历史又多次深入调查过国情的毛主席来说,完全就是胡说八道。
至于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想法,也都是因为毛主席早就意识到,苏联的经验并不完全可靠,还是得从实践中去寻求真理。
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不仅适用于中国从土地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场上。这种关于实践和认识的思想,一直沿用到了邓小平主持工作以后。从改革开放后几十年中,还在发挥作用。
并且可以预见到,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在将来还会一直指引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张维为还在演讲中提到了一段毛主席的讲话,他说瓦窑堡会议时,毛主席曾经说过: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恢复旧业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所以我们不要迷信历史,也不要迷信任何权威,只要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用实干的精神与科学的态度去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取得革命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