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名句“最是橙黄橘绿时”,到底指的什么季节?很多人都会答错

执笔读春秋 2025-04-09 17:30:21

北宋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苏轼为了避开朝中的党争,第二次主动请求到杭州任职,并在这里生活了一年半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苏轼除了兴修水利、安置流民外,还广结贤士,与当地文人诗酒往来,活得自在逍遥。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一个名叫刘景文的官员,后者是名将刘平之子。

宋仁宗时期,西夏李元昊来犯,刘平孤身犯险,为国战死,因此被朝廷追封“侍中”,并赐宅邸。然而,刘家的七个儿子大多短命,只有刘景文活得稍微久一些。

当苏轼遇到刘景文时,刘景文已经五十八岁。他眼看自己行将就木,在仕途上取得的成就对不起父亲的英名,因此情绪低落。

于是,苏轼为了安慰这位朋友,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赠刘景文》,其中诞生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橙黄橘绿。

一、橙黄橘绿,是何季节?

《赠刘景文》——北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荷花凋零之后它露出水面的那一片,可以遮挡风雨的大叶片就消失了。不过,菊花开败了,它的枝干依旧傲立于霜风之中。君子应当记住,一年之中最好的风景,正是在橙子发黄、橘子变绿的季节里。

这首诗中的“荷叶”一句,是在暗示刘景文因为父亲和兄弟早丧,得不到家庭的荫庇;“菊残”一句则是在用菊花的精神鼓励这位老朋友振作。

一个人在世上打拼,没有家庭和亲人的庇护是很苦的,但是只要自身的意志坚强,又有菊花一样的傲骨,也可以活得十分精彩。

最后两句则通过“借物喻人”的方式告诉刘景文:一个人五十八岁正是学有所成,智慧到达“丰收”的季节,就像是“橙黄橘绿”时。

因为末句暗示了橙、橘结果,带有“丰收”的意象,所以很多人就会觉得“橙黄橘绿”是指秋天。不过,事实上这里指的是“初冬”。

橙结果的季节一般是在十月至十二月之间,民间通常以十月过后为冬季。橘子除夏桔之外,成熟的时间也与橙子相近。

如今我们在超市里见到的橘子,成熟之后大多都是表皮金黄色的(除了无核桔是青皮),但是事实上,在橘子皮是青色的时候也可以食用。宋朝医官发现橘子的青皮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的功效,所以经常拿它来入药。

其实,苏轼在诗中提到的几个意象——“失去雨盖的荷花”、“凋零了花瓣的菊花”、“黄皮的橙”和“青皮的橘”,全部都是在这个秋末初冬才会出现的植物。

荷花开花一般在夏季,枯萎的时间是在当年的十月至十一月;菊花的花期较晚,只有一个月,大概每年九月开放,农历十月凋谢。

这两种植物枯萎、凋零的时期,又刚好对得上“橙”、“橘”结果的时间。这样的内容安排,让人从句子中读出了人生的希望。

四种生长于“初冬”的植物的生长交替,也恰好可以与正处于“人生暮年”的刘景文相对应,第三句刻意提点被赠诗的刘景文:

尽管你的家族已经衰败得像一个失去“雨盖”的“枯荷”,但你自己是凌霜傲雪的菊;更何况以你现在的学识与阅历,你正处于“橙黄橘绿”、丰硕结果的季节,切不可妄自菲薄啊!

《赠刘景文》用语浅近,诗风自然清新。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能从初冬的一派衰败景色中,写出硕果累累的新意,给人以希望。由于其语言优美,举例有说服力,后来“橙黄橘绿”就成为了一个成语。

二、诗中主角,命运坎坷

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受出身和运气的限制,想要出人头地是异常困难的。更何况刘景文出生在“崇文抑武”的北宋,还是武将家庭的孩子。

根据史书中的记载,刘景文的父亲刘平大概死于公元1040年,当时刘景文仅有七岁。

按照苏轼《乞赙赠刘季孙状》中的说法:“诏赠侍中,赐大第,官其诸子庆孙、贻孙、宜孙、昌孙、孝孙、保孙、季孙等七人。诸子颇有异材,而皆不寿,卒无显者。”

刘平死后,朝廷追封他为“侍中”,不但赐了大宅子,还把他七个儿子都封了官。但很显然,这些官职并非显赫,也不在要害部门。

因此,刘景文一直混到三十岁,才当上“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大概是一个主管酒税的官员。刘景文三十至五十八岁之间,曾做过一段时间学官,但其余史料并未详细记录。

到了五十八岁时,刘景文当上了两浙兵马都。这个职位听起来比较显赫,然而却只是一个“中级军职”,通常由“从八品”以上的官员充任,连“七品芝麻官”都算不上。

本来,作为一名武人,刘景文想要光耀门楣,还可以靠打仗立军功去换取前程。然而宋朝并不热衷于战争,也不喜欢给武将打仗立功的机会。

眼见着刘氏的祖宗家业就要这么败落,那皇帝赐下来的大宅子最后也要拱手让人,刘景文怎么能不焦虑呢?

不过好在刘景文并非普通的武将,野史传说,刘景文在饶州主管酒类专卖工作时,曾遇到王安石前来视察。

不知为何,王安石对刘景文的工作感到不满意,甚至想治他的罪。但是,当他看到刘景文题写在官署屏风上的一首诗后,态度大变: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

王安石见诗后拍案叫绝,大加赞赏,最后自己坐车离去,再也没有向刘景文问责的意思。刘景文有如此诗才,难怪苏轼会当他是好朋友。

苏轼不仅写了诗安慰刘景文,最后还推荐他去当了隰州的“文思副使”(宋朝军队中的一个文职干部,从七品)。然而命运多舛,刘景文抵达隰州未及数月便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岁。

刘景文离世前,他的手足兄弟与两位女婿均已先他而去,使得他逝世后,妻女生活陷入困境,妻子更是无力将他的遗体送归故里,只能向苏轼求助。

为此,苏轼又特地撰写了一份《乞赙赠刘季孙状》,向哲宗皇帝恳请朝廷念及刘景文之父刘平的赫赫战功,出资照顾他的家人,并派遣三十名厢军,护送他的灵柩归乡,完成丧事。

结语

提到“果实”,人们往往联想到“金秋时节,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从而误以为这句诗描绘的季节是秋季。然而,许多果实并非在秋天成熟,它们在不同的季节绽放生命的光彩。

古人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如果将人的寿命比作一年四季,那么大约活到五十二岁,便已步入生命的“初冬”。因此,“橙黄橘绿”所描绘的并非秋天,而是初冬时节的景象。

刘景文家族的命运充满了坎坷与不幸,从其父为国捐躯、荣获追封,到刘家最后一个儿子刘景文病逝,仅经历了四十年。

就连刘景文的两位女婿也未能幸免于难,相继离世。这样的遭遇,实属罕见。如今我们国家的医疗条件已大为改善,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许多人都能活到七十岁以上。

因此,我们无需过分担忧年龄的增长。只要保持信念,努力去生活,那么即使是在人生暮年,大家依然可以拥有“橙黄橘绿”般绚烂多彩的生活。

参考资料: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

《苏东坡新传》——《四川人民出版社》,作者:李一冰,2020.05;

《赠刘景文》,作者:苏轼,北宋;

1 阅读:254
执笔读春秋

执笔读春秋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