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转战陕北,毛泽东出了个谜,刘少奇不解:白毛女故乡在哪?

史间行客聊话 2025-04-12 10:10:18

【前言】

1947年春天,3月份的时候,蒋介石给第一战区的司令长官胡宗南下了死命令,让他必须拿下延安。毛主席呢,他看得远,想得深,一看这敌人来势汹汹,就立马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主动把延安给让了出来。不过啊,党中央和毛主席他们可没从陕北跑远,他们还得留在这片黄土地上,继续领导着人民解放军,跟国民党那帮反动军队干到底。

那时候,毛泽东也给刘少奇和朱德指了条路:“去白毛女老家走一趟吧!”

白毛女老家到底在哪儿呢?毛主席那会儿没明确说,刘少奇心里头也犯嘀咕,但也没追着问。后来,一行人到了晋察冀根据地,碰上了聂荣臻。这时候,刘少奇才开口问出了他一直想知道的事儿:“那个白毛女,她是打哪儿来的呀?”

【毛泽东: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

中央工委的职责定下来后,中央的保卫队伍就得分两拨了。一拨呢,就继续跟着毛主席、周总理他们在陕北待着;另一拨,就跟着刘少奇、朱德他们跑到晋察冀解放区那边去。

毛泽东跟中央警卫团的团长讲:“你们只要留一个班给我照看就行,剩下的人全部跟着中央过黄河,去保护中央的安全。”

朱德把警卫团的连长以上的领导叫到一起开会,他神情严肃地跟大家讲:“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现在就落在你们肩上了。这活儿可不轻,也很难,你们得硬气点,勇敢点,一点纰漏都不能有。党中央、毛主席的安全,你们得给我看好了,要是有个啥闪失,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会议一完事儿,朱德就仔细问了问警卫部队是怎么安排的。他说,得把团里那些上了年纪、身子骨弱的同志挑出来,跟着他的队伍一块儿过黄河。而那些身板硬朗、打过不少仗的干部和战士,就留在毛主席那儿。

之后,中央工委那帮人抵达瓦窑堡东边那块地方,朱德再次跟警卫团的兄弟们强调,保卫毛主席和党中央这事儿,得做得漂漂亮亮的,一点马虎都不能有。说着,他接过警卫员手里的望远镜,仔仔细细地擦了一遍,然后走到骑兵连连长跟前,诚恳地说:“你们得负责武装侦察,是中央的眼睛和耳朵,拿着这望远镜,好好把任务给完成了!”

这架望远镜,陪着朱德总司令经历了好多场战火纷飞的岁月。在守护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关键时候,朱德把它交给了身边的警卫战士。

村民们听说刘少奇、朱德这些中央的大领导们要离开陕北了,心里头那个舍不得啊,都自发地跑来给他们送行。朱德望着这些淳朴的乡亲们,眼神里满是坚定,他大声地说:“大家放心,我们很快还会再回来的!”

朱德走到毛泽东跟前,乐呵呵地跟毛泽东握了握手,开口道:“我呀,都60岁的人了,往后啊,每年活着都是赚头。”

在朱德心里,陕北和毛泽东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那时候,毛泽东用了个假名“李得胜”,就是说,就算离开了延安,延安的精神还在,胜利就在眼前了。周恩来呢,他也用了个化名“胡必成”,意思就是一定会成功。

打那以后,中央工委得常跟“李得胜”保持联络了。

没过多久,刘少奇和朱德就从陕北绥德县的石嘴驿动身了,他们打算往黄河东边进发。在跟毛泽东道别那会儿,毛泽东想了好一会儿,然后对他们说:“你们此行的目的地,是白毛女故事发生的地方。”

白毛女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地方呢?毛主席并没有明确说出来。而刘少奇呢,他也没有继续追问下去。

【周恩来严肃批评:要这个那个,这是旧军队的作风】

1947年春天,咱们军队按照毛泽东的策略,重点就是大量消灭敌人的战斗力量,这一招真管用,国民党军被咱们打得节节败退,战争局势也慢慢扭转了。说到西北战场,咱们主动撤出延安后,一个多月时间里,就用不到三万人的兵力,跟比自己多十倍的国民党军周旋。第一仗就赢了,接着又连连胜利,总共三仗都是咱们赢。青化砭、羊马河的埋伏战,还有蟠龙的硬仗,咱们不光拖住了国民党胡宗南这支强大的预备队,还帮了其他战场上的兄弟们大忙,更重要的是,给中央工委在华北那边的工作铺平了道路。

受到陕北战场上我军大胜好消息的提振,刘少奇和朱德带领的中央工委,各项工作都进行得挺顺畅。

4月1号一大早,刘少奇和朱德他们就赶到了黄河边上。这时候,黄河正轰鸣着,汹涌地往东流去。河面上,一层薄薄的晨雾飘着,就像是一块白纱蒙在了半空中。

一早,天还没亮透,刘少奇、朱德他们带着中央工委的人,趁着朦胧的雾气,追着初升的太阳,稳稳当当地过了黄河。

走在往东的路上,雾气一点点地消失了。树叶上镶满了金色的光斑,太阳一点点升起来,那些光斑像是在闪耀,又像是在隐去。空气特别清新,一点杂质都没有。河岸边那些野花,散发着轻轻的香味,静静地给田野添彩。就这么走着走着,大伙儿已经走到了晋西临县的三交镇。

周恩来、贺龙、董必武、叶剑英和杨尚昆他们几个,早早就到了三交镇。到了4月2号这天,刘少奇和朱德一到三交镇,看见他们几个,心里那个乐啊,就像老战友好久没见,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你说一句,我接一句,聊得特别投机。说起来,枣林沟会议一完事儿,周恩来就带着俩警卫员,骑马往北走,过了黄河,直奔三交镇。到了那儿,他就忙着安排中央机关的人转移,还有准备成立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的事儿。那时候,中央机关的3200多人和一大堆物资,都已经安全到了黄河东边的地方。

那几天,周恩来特别忙,他和刘少奇、朱德见完面后,就赶紧带上两个警卫员,匆匆离开了三交镇,往青阳岔赶,去和毛泽东他们碰头。在路上,周恩来突然瞅见警卫员手里拿的枪不对劲,立马就停下了,问他们说:“哎,你们咋换枪了呢?”

“贺龙同志让我们换的。”两名警卫员几乎同时说道。

周恩来在临县碰巧遇见了贺龙和李井泉。贺龙是个老练的行家,特别在意周恩来的安危。有一天,他特意把周恩来的两个保镖叫过来,仔细盘问了路上的各种情况。一听说保镖们只带了两把手枪,贺龙眉头一皱,赶紧说:“手枪射程太短,威力不够,路上要是碰到敌人可咋整?”话音未落,他就把自己的卡宾枪和几百发子弹递给了周恩来的保镖。

周恩来听完警卫员的说明后,脸色一沉,直接指出问题:“换了新枪,还伸手要手表、要马匹,啥都要,这简直就是老一套军阀部队的坏习惯。”

一个守卫小声报告:“时间太紧了,没来得及向上级汇报。”

周恩来一听,脸上露出了不悦的神色,直接道:“你好像总有自己的一套说辞。”

【刘少奇的两件小事,让城南庄乡亲们久久难忘】

刘少奇跟朱德跟周恩来打完招呼后,就继续往东边赶路。他们路过山西的兴县、静乐、宁武,还有以前的崞县现在叫原平县这些地方时,一路上都很留意查看当地的田地情况,特别关心老百姓种地的事儿。

4月26号那天,刘少奇和朱德他们一行人抵达了河北省阜平县的城南庄,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的同志们可高兴了,给了他们热烈的欢迎。城南庄的老百姓听说党中央的领导来了,也都急忙跑过来,想亲眼见见这些尊贵的客人。接下来的两天,刘少奇和朱德虽然赶路累得不行,但他们还是硬撑着,认真听了中共晋察冀中央局领导的工作汇报。

4月30号那天,晋察冀中央局的伙伴们商量着要办个迎接活动,热烈欢迎刘少奇、朱德他们这些中央工委的伙伴们抵达。

这天一大早,大家伙儿急急忙忙地找乡亲们借了几张桌子和长凳子,还找了一块新红布,赶紧做了个欢迎会的横幅。没多久,我们就在树林子里搭起了一个简简单单的欢迎场地。

刘少奇一踏进会场,立马就被那块红布做的醒目会标给吸引住了,于是自然而然地放慢了前行的步伐。

欢迎仪式上,大伙儿聊着笑着,场面相当热闹。

等大家都坐好后,刘少奇开始讲起话来,语气中充满了热情。他注意到晋察冀解放区有些同志不太了解陕北那边的情况,还有人对党中央为啥要主动离开延安感到疑惑。于是,他在会上对大家解释道:“延安可是中共中央的大本营。蒋介石为啥要打延安,说白了就是政治上的那点心思。可实际上呢,他这么做,政治上捞不到啥好处,军事上还犯了个大错误。胡宗南的军队现在在陕北,那可是缺粮少弹,路也走不通了……”

刘少奇的一番讲话,让大家脸上都乐开了花,会议室里时不时就响起几句交头接耳的声音。

刘少奇环顾会场后,接着讲道:“蒋介石这么做,恰恰暴露了他处境的窘迫。眼下的局势正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顶多再过一年半载,全国的局面也会跟山西似的,蒋介石就会步阎锡山后尘。到那时,就算美国派来一百万大军,也无济于事了。”

会场里鸦雀无声。大家都憋着气,全神贯注地等着,心里头那股子激动劲儿是越来越按捺不住了。

这时,刘少奇再次发言道:“晋察冀解放区得按照一切为了前线打仗能赢的大方向走,得拼尽全力把后方的土改给搞定。土改是重中之重,其他工作也得围着它转,这样一来,咱们的党才能更结实,咱们的根据地也才能更稳当。”

刘少奇着重指出:“当下,咱们得实实在在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想尽各种办法给大家减压,要珍惜老百姓的力量,守护好他们的精力。”

在大家热烈的拍手叫好声中,朱德讲起了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各个解放区战场上赢得的那些耀眼战果。

听完朱德的一席话,大伙儿都觉得备受激励。

欢迎活动搞完后,刘少奇把当地管事儿的那位同志拉到身边,用手点了点那块红色横幅说:“革命的路还长着呢,每一粒米、每一尺布、每一分钱,都得用在刀刃上,不能随便糟蹋。”

那人赶紧道:“中央的同志已经到了,大伙儿都乐坏了。”

刘少奇讲道:“咱们心里头跟你们是一个感受,都挺乐呵的。可眼下这世道不太平,到处打仗,东西紧缺。为啥非得拿新红布来写字呢,这不是浪费嘛?”

就这么几句话,展现了我党和军队在革命斗争岁月里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始终坚守勤俭节约的好传统,这正是我们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这种精神,就像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大大提升了我军的战斗力。

听完刘少奇的一席话,那位负责的同志脸颊泛起了红晕,心里头美滋滋的。

刘少奇特别讲究节俭,他也一直叮嘱党的干部们要保持这种节俭的好风气。那几天,刘少奇身体不舒服,大家伙儿建议他去阜平的温泉泡一泡,希望能帮他减轻病痛。刘少奇答应了。不过那时候,温泉那儿的设施真是挺简单的,有的屋子连扇门帘都找不着。管后勤的同志得知刘少奇要来,赶忙在他到达前,临时给澡堂挂了个布帘子。刘少奇到了温泉,里里外外打量了一番,然后对陪着他的人说:“你们瞅瞅,老百姓家里头,哪家有门帘啊?洗个澡,把门一关不就妥了吗?这布帘子,真没必要,浪费了。”

城南庄的村民们,一直铭记着那两件不起眼的小事儿,老长时间都忘不了。

欢迎活动搞完后,刘少奇就开始琢磨事儿了。这都已经离开延安一个月了,一路往东走,他亲眼看到了不少土地改革的真实状况。现在,他对各地是怎么落实党的政策,特别是土地政策,心里头那叫一个透亮。对土地改革这事儿,他琢磨得也更透了。

刘少奇在处理地主和富农土地问题上,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他说,对待地主,得看超过九成农民的想法来定,而且,对小地主、抗日地主还有干部家的地主,得由农民自己看着办,自愿照顾。至于富农的土地、牲口、农具这些,为了农民的需求,确实得动一动,但得先做通中农的工作,跟他们说清楚,还得给富农留点家底,别一股脑儿全没了,免得中农心里发慌,立场不稳。所以,各地在搞土地分配时,不能随便来,得小心权衡,别一股脑儿打乱平分,也别搞中间不动、两头平分的那一套。刘少奇的这些看法,现在看来还是挺有道理的。

【刘少奇问聂荣臻:白毛女的故乡在哪里?】

5月3号那天,刘少奇和朱德他们一行人到了河北省平山县的封城村,碰头了晋察冀军区的头儿们,包括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一把抓的聂荣臻,还有副司令员肖克以及副政治委员罗瑞卿这些人。

第二天,中央工委的伙伴们跟晋察冀军区的聂荣臻、刘澜涛、肖克、罗瑞卿他们聚到了一块儿,聊着战场上赢得的大胜仗、解放区土改的情况,还有解放战争是怎么一步步推进的。那会儿,晋察冀军区的战士们正忙着打正太战役,一听说刘少奇和朱德来了,大家都乐开了花。过了好些年,聂荣臻元帅回想起那时候的事儿,说道:

在正太战斗打响那会儿,刘少奇和朱德两位同志到了晋察冀地区。他们是以中央一个工作小组的身份过来的。我当时一直在正太战斗的最前线忙着,没能第一时间见到他们。直到正太战斗打赢之后,我才终于见到了刘少奇和朱德同志。中央的这个工作小组来了之后,对晋察冀这里的各项工作都进行了指点和帮助。

之后,刘少奇和朱德又参加了几次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的集会。在这些集会上,还有私下里,他们俩都很随和地跟大伙聊天,从中掌握了不少部队的情况,尤其是干部们的真实状况。

6月10号那天,冀中军区在河北的河间县搞了个干部大会,朱德也到场参加了。这阵子,朱德一直在冀中地区走访查看,心里头有不少感触。在大会上,朱德给大伙儿讲了一番重要的话。

聊到干部这个话题时,朱德很认真地说:“咱们的老干部真的不多了,大革命那时候留下来的就几百号人,走完长征路的也就几千。这些人啊,那真是太珍贵了,外面的人敬重他们,党里面也看重他们。可就怕他们自己倚老卖老,守着老一套不放,不想再往前走了。”

干部得从基层提拔,不能总等着上级空降。别担心手下人会“抢班夺权”,咱们都得培养接班人,这样自己在职时能干好,离开了岗位也能保持工作水准。要是你走了工作就一塌糊涂,这能说明你有本事吗?只要确保每个层级都有人能顶上,那就不怕缺干部。

往东边走的路上,刘少奇和朱德心里一直挂着晋察冀野战军的建设。在那个打仗频繁的年代,野战军领导团队的搭建可谓是重中之重。他们先是通过实地了解和调研,接着跟聂荣臻、肖克等人讨论了晋察冀野战军领导团队的组建,然后又找晋察冀中央局的同事们一起商量。到了5月31日,他们给中共中央发了封电报,里面说了他们对晋察冀野战军领导团队的看法,电报里这样写道:“我们建议让杨得志来当晋察冀野战军的司令员,罗瑞卿当政委,杨成武当第二政委,这三位来全权负责指挥晋察冀野战军。”

刘少奇和朱德提出的想法,毛泽东很快就表示了支持。到了6月2号,中共中央发电报回复说可以。

这个领导班子相当不错,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知道彼此的底细,干起活来自然顺手多了。想当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杨得志和罗瑞卿就已经是老相识了,罗瑞卿当红军第十一师政治委员那会儿,杨得志还在他手下当特务连长呢。再说杨得志、杨成武和耿飚,这几位可是多年的战友,一块儿经历过风风雨雨,彼此知根知底。红军长征那会儿,他们三个都是攻打乌江天险的猛将。

打仗那会儿,每打完一仗,和战友之间的感情就更铁一分。

在晋察冀这块地方,刘少奇和朱德跟聂荣臻聚在一起,琢磨着中央工委该落户哪儿。这时,刘少奇脑子里闪过毛泽东离开陕北时跟他说的一句话,他转头问聂荣臻:“你知道那个白毛女的故事是发生在哪儿不?”

白毛女的故事源自平山县,那可真是个不错的地方。聂荣臻稍微想了想,就开始给大家细说平山县的那些事儿。

朱德听完讲解后,立刻吩咐参谋把地图铺开。他一边瞅着地图,一边嘴里念叨:“这地方得方便跟全国各地联络,交通也得顺畅些,不过可不能选在大平原上。”

聂荣臻讲道:“平山县嘛,就在太行山跟华北大平原交界的地界儿。打从抗日战争那会儿起,这儿就是咱们的根据地,老百姓跟咱们一条心,基础打得牢。不过呢,平山县地界可不小,东边挨着石家庄,西边跟山西搭界。咱能不能在平山县中间往东挪点的地方,找个落脚点?你们觉得咋样?”

刘少奇轻轻颔首,答道:“咱们得实地看看去。”

接着,朱德吩咐他的秘书和卫士长,再加上晋察冀根据地的一位伙伴,一块儿去平山县调研。他们仨骑着马,溜达到了平山县,然后开始一村接一村地逛,挑来挑去,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西柏坡。

西柏坡位于滹沱河北边,那地方是个朝阳的马蹄形状山谷,虽然算是进了太行山的地界,但不用爬什么大山头。顺着滹沱河一路走,还能直接到大平原上。村子前面是大片的稻田,挺宽敞的,村子后面就是高高大大的山,藏得挺深,要是敌机飞过来,想找着这儿可不容易。

刘少奇、朱德还有聂荣臻,他们听完那三人的情况说明后,都觉得西柏坡这个地方挺不错的,挺适合住。

没过多久,中央工委的队伍就进驻了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村。

西柏坡,后来变成了中国革命历程里一个关键的作战指挥中心。

0 阅读:77
史间行客聊话

史间行客聊话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