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并购与第二曲线创新:构建增长新路径

棱镜洞 2024-10-20 16:50:49

上市公司并购与第二曲线创新,这事儿怎么干?

近日,达晨财智联合盛景集团等机构举办了一场上市公司“并购与第二曲线创新”闭门研讨会。这个主题不错,根据研讨会的主要交流内容,结合笔者的项目经验,进行如下的拆解分析。

上市公司并购我们听得很多了。这“第二曲线创新”是什么意思呢?

第二曲线创新其实是一种战略思维,它来源于管理学和创新理论。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第一曲线”而言的,第一曲线通常指的是一个产品、技术或业务在市场上的生命周期,它遵循S型增长曲线,即初期缓慢增长,随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最终达到饱和并开始下降。

具体来说:

第一曲线(连续性创新):是指沿着现有技术和业务模式进行渐进式改进的过程。这种类型的创新能够带来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是随着市场的成熟和技术的进步,这种增长会逐渐放缓,并最终达到极限点。

第二曲线(非连续性创新):当第一曲线接近其极限点时,就要寻找新的增长路径,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曲线。第二曲线代表着与第一曲线完全不同的新业务、新产品或新技术,它要求企业跳出原有的框架,采取根本性的变革来开启新的增长周期。比如要开发全新的市场、采用颠覆性的技术或者重新定义商业模式等。

第二曲线创新强调的是要提前于第一曲线到达极限点之前,就开始探索和发展新的增长机会。这是因为从一条曲线过渡到另一条曲线需要时间和资源,而且成功实现这样的转变往往充满障碍。如果等到第一曲线已经明显衰退再开始行动,可能就晚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看到部分上市公司会去收购一些跟它完全不搭边企业的原因。

李善友教授在他的著作《第二曲线创新》中提出了多种方法和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和实施第二曲线创新。这些方法鼓励人们通过批判性思考、假设检验、最小化可行性产品(MVP)等方式来识别和抓住潜在的新机会。

其实,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的成长都不会在一条曲线上成长,要想有新的突破点都必须寻求第二条曲线,寻找新起点,才能达到新的高度。比如你会发现身边的一些朋友干着一份不错的工作,但还是在各种折腾尝试新副业。

应该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金融学理论研究中长盛不衰的热点,是政策制定者们实现治理目标的重要抓手,更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关注的主角。并购不仅是一家企业扩展版图、加速增长的利器,更是实现战略转型的不二法门。通过并购,可以快速吸收优质资产,加快行业整合的步伐,从而提升整体的投资价值。尤其是在当前“并购六条”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监管层放宽了审核门槛,支持跨行业的融合创新(本质上来说就是第二曲线创新),并鼓励产业集中度合理提高。因此,我们看到很多上市公司近期都开始积极布局,比如成立专门的并购基金,尝试横向或纵向的资源整合。

比如中兴通讯的第一二曲线。

现在来给大家拆解一下:

一、新资本时代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增长路径(一)市场趋势

资本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大分化”,准确来说,比较明显的分化已经持续十年左右了。在A股市场来说,大型市值公司有望继续壮大,而小型市值公司则可能变得越来越小,甚至退市。对于中小市值的公司来说,提升市值迫在眉睫,这些我们可以在各种数据中得到印证。

从A股过去十年的并购重组数据来看,尽管上市公司有大量案例,但整体成功率并不高,只有30%以内。其中,大型产业并购项目相较于小型并购而言展现出更高的成功率。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中型并购活动往往由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和社会化金融集团主导,这些机构不仅资金充裕,而且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与运营能力。相比之下,占据A股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虽然表现出强烈的并购意愿,但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发展阶段限制以及团队操作经验不足等因素,在执行并购过程中面临各种困境。

这里所定义的“失败”,是指完成交易后未能为收购方带来预期正面影响的情况,比如目标公司业绩未达承诺水平、持续恶化或失去控制等。导致这类情况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企业缺乏实施有效产业并购所需的基础条件或核心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公司体量不够大、处于成长初期阶段、估值过高、计划设计存在缺陷、财务造假问题以及企业文化融合难度大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A股上市公司都适合进行复杂的产业级并购活动。根据业内观察,大约70%的上市公司由于市值低于100亿元人民币或者年度净利润少于5亿元而难以成功开展此类战略行动。这部分通常被归类为中小市值公司的群体,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尤其容易遭遇所谓的“市值困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失去了通过并购实现快速发展的机会。随着注册制改革推进,行业领导者们将拥有更加强大的动力及工具来进行战略性整合。对于那些能够制定出合理并购策略的企业来说,即使面对激烈竞争也能抓住机遇,“快鱼吃慢鱼”的现象或将更加普遍。因此,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产业并购方法论变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有助于解决部分企业的转型升级难题,也为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二)市值管理的本质

真正的市值管理是从根本上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这意味着你要能够产生大量实际利润并且具有持续成长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依赖账面数字。这样你才能进行巨额分红或回购股票。而不是挂着一堆应收账款,单纯的账面利润。

真正的好公司不仅要在当前市场上表现出色,更要拥有清晰且令人信服的未来愿景。以特斯拉和丰田为例,这两家公司在市场上的表现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特斯拉的市盈率高达六七十倍,这反映了投资者对其长期增长潜力的高度认可。它不仅仅是一家电动汽车制造商,更像是一家科技公司,不断推动着行业的边界。通过展示在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机器人技术以及能源解决方案等领域的雄心壮志,特斯拉向投资者描绘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这种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不仅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也使得特斯拉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相比之下,尽管丰田作为一家传统汽车制造商,在短期内依然保持着稳定的盈利能力和较低的市盈率(大约八九倍),但它给投资者展现的更多是现有的成功而非未来的变革。丰田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品牌知名度和技术实力,特别是在燃油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在面对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等新兴趋势时,丰田似乎缺乏像特斯拉那样大胆而明确的发展蓝图。因此,虽然丰田能够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但它的长期增长故事却显得不够吸引人。相比之下,我国的比亚迪更有未来可言。

(三)上市公司只有两条出路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基本上只有两条主要路径可以选择:一条是通过全面的增长策略来壮大自身,成为一家卓越的企业,并实现丰厚的实际收益;另一条则是通过被并购的方式融入一个更加强大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完美上岸”的目的。但是没有几家公司老板愿意被并购。

对于中小市值的上市公司而言,这两条路径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一方面,公司可以通过主动发起并购来扩大规模和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时刻准备着接受被更大企业并购的可能性,以此作为另一种增长或退出的战略选择。实际上,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市场上退市公司的数量超过了新上市公司的数量,其中约60%的退市案例都是通过被并购完成的。

从长远角度来看,“从未来看现在”,中小市值公司在未来的估值趋势可能会逐渐走低,这意味着实际控制人想要套现将会越来越困难。因此,无论是采取积极扩张还是寻求被并购的道路,都需要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四)上市公司增长方法论

企业的成长可以通过现有业务优化、开发新的增长点(即第二曲线)以及并购活动来共同推动。这些方式背后的共通之处在于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原则——也就是所谓的“极简增长”。这一方法论强调以下几点:

聚焦核心:明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关键业务领域,集中资源和精力在最重要的地方。

简化流程:去除不必要的复杂性和冗余环节,优化内部流程,提高效率。

高效资源配置:确保资源(资金、人力、技术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避免浪费。

快速迭代:通过快速试错和迭代,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适应市场变化。

以结果为导向:所有行动都应围绕最终目标展开,确保每一步都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五)第二曲线创新的关键

1、隐性资产最大化:千万不要固守自己的金饭碗要饭。不应忽视手中已有的宝贵资源。通过充分利用大客户关系、销售渠道、人才储备、技术优势以及品牌影响力等隐性资产,可以实现低成本且低风险的第二曲线创新。这些资源往往被低估或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但它们是推动新业务发展的强大动力。例如,一个拥有广泛客户基础的企业可以通过挖掘客户需求来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而不需要从零开始建立市场。

2、隐性负债最小化: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识别并消除那些阻碍进步的隐形负担。这包括过于僵化的战略规划、不灵活的组织结构以及过时的管理机制等。这些因素可能会限制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通过简化流程、优化组织架构和培养更加开放的企业文化,企业能够减轻这些隐性负债,为创新扫清障碍。

3、推翻隐性假设: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常基于一些未经验证的假设进行决策。这些隐性的假设可能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市场环境,甚至可能是错误的。只有勇于质疑并打破这些假设,企业才能真正打开创新的大门。例如,一家传统制造业公司可能一直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生产效率,但如果市场趋势转向了个性化定制和服务体验,那么这种假设就需要被重新审视和调整。现实里,很多上市公司老板依然固持己见,不愿意花几百万请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公司,最后成为芸芸众生的一员。

(六)CIC产业孵化模式

这是一种将优秀企业(如上市公司、产业集团和独角兽公司)的产业资源和能力等隐性资产最大化利用的方式。通过与内部或外部的创业团队合作成立新公司,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大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渠道等方面的优势,还能够有效减少大企业因战略刚性和机制刚性带来的隐性负债。CIC模式是一种“大手拉小手”的联合创新创业方式,它结合了大企业的资源和小企业的灵活性,形成了完美的互补组合。

部分上市公司跟公司高管合伙开公司是其中的一种,如万科的事业合伙人模式。你说看到的上市公司年报中的高管薪酬很可能只是他的“冰山一角”。

具体来说,CIC产业孵化模式的核心优势包括:

1、最大化隐性资产:大企业通常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成熟的销售渠道、深厚的技术积累以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通过CIC模式,这些隐性资产可以被充分利用,为新创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加速其成长和发展。

2、最小化隐性负债:大型企业在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上往往较为复杂和僵化,这可能会阻碍创新的速度和灵活性。CIC模式通过与创业团队的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绕过这些障碍,保持初创企业的敏捷性和创新活力。

3、促进联合创新:这种模式鼓励大企业和创业团队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探索新的商业机会和技术突破。通过共享知识、经验和资源,双方都能够从中受益,实现互利共赢。

4、风险分散:对于大企业而言,直接投资于新兴领域可能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而通过CIC模式,企业可以在较小的风险下进行尝试,同时保留对成功项目的进一步投资和控制权。上市公司成立并购基金是一种,参与别人的并购基金也是一种,无非是“GP”和“LP”的区别。

5、快速迭代:创业团队通常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快速迭代的能力。通过CIC模式,大企业可以借助这些团队的力量,迅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出新产品和服务。这里为上市公司省去了大量的试错成本。

(七)产业孵化的五种典型模式

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总有一种能够满足上市公司的需求。

1、参股孵化:这种模式下,大企业通过参股的方式支持创业公司。典型的例子包括Y Combinator这样的知名孵化器,以及中芯国际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参股孵化能够让大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参与到创新项目中,同时保留一定的灵活性和退出机制。

2、控股孵化:在这种模式中,大企业对创业公司进行控股,拥有更大的控制权和决策权。例如,海康威视和国联股份都采用了这种方式来推动新业务的发展。控股孵化适合那些希望更紧密地整合资源、加速技术转化的大企业。

3、平行孵化:平行孵化是指大企业在现有业务之外,独立设立新的创业团队或子公司,进行全新的业务探索。三一重工和海底捞在这方面都有成功的实践。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新业务受到现有组织结构的束缚,保持较高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4、系统型孵化:系统型孵化强调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关联公司和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创新。小米生态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通过投资和合作,形成了一个涵盖硬件、软件和服务的完整生态体系。这种模式有助于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整体竞争力。

5.、专门孵化平台:一些大企业会设立专门的孵化平台,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的创新。五星控股和新希望集团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些平台通常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务,包括资金、技术、市场渠道等,帮助创业公司快速成长。

无论是通过参股、控股、平行孵化、系统型孵化还是专门孵化平台,上市公司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发展阶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业孵化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关键在于找到与企业资源和战略相匹配的最佳方案。

(八)产业孵化的价值

产业孵化的关键和魅力在于其能够实现“三重收益”:主营业务价值、投资收益和并购控股。这种“挣三道钱”的逻辑使得产业孵化成为上市公司值得大力实践的策略,因为它不仅成本相对较低,风险较小,而且潜在收益巨大。

1、主营业务价值

通过产业孵化,上市公司可以将新技术和创新项目置于新设的孵化公司中,从而减少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的影响。这有助于减轻研发和试错过程中的财务负担。

孵化的新公司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和平台的帮助,快速进入市场并销售产品。上市公司可以从这些新公司的销售收入中获得分成,直接增加主营业务的收入和利润。

此外,设立子公司或孵化新公司还可以面向地方引导基金进行高效融资,缓解在二级市场融资难的问题。地方政府通常欢迎这类投资项目,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2、投资收益

通过参与孵化项目,上市公司可以在早期阶段以较低的成本投资于有潜力的初创企业。随着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价值也会随之增长。成功孵化的企业一旦达到一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可以选择独立上市或被其他大型企业收购,从而为上市公司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

3、并购控股

对于表现优异的孵化企业,上市公司可以选择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并购,将其完全纳入自己的业务体系中。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迅速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和技术能力,还能巩固市场地位。并购控股还能够帮助上市公司消除潜在的竞争威胁,确保自身在新兴领域的领先地位。

总之,在“挣三道钱”的逻辑下,产业孵化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种高效且灵活的增长路径。它不仅能够直接提升主营业务的价值,还能通过投资和并购带来额外的收益。由于成本相对较低且风险可控,产业孵化成为了上市公司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

(九)如何理解产业孵化的主营业务价值?

1、研发费用的“表外化”

通过将新技术和第二曲线创新项目置于新设的孵化公司中,上市公司可以实现研发和试错成本的“表外化”。这意味着这些费用不会直接反映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上,从而减少了对主营业务利润的影响。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财务负担,还使得公司在探索新业务时更加灵活。

2、生态系统支持与毛利分成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其现有的生态系统和平台,为孵化企业提供市场支持和销售渠道。这不仅有助于孵化企业更快地进入市场并实现销售,还能让上市公司从这些企业的销售收入中获得毛利分成。这种分成机制可以直接增加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

通过这种方式,上市公司不仅能够从孵化项目的成功中获益,还能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市值。记得多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让研究员、基金经理、媒体、投资者等充分了解你的“故事”。

3、高效融资渠道

设立子公司或孵化新公司后,上市公司可以面向地方引导基金进行高效融资。当前,许多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面临融资难、约束多、程序繁琐的问题。而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推出了“资本招商”政策,非常欢迎上市公司子公司在当地落地投资。

这种融资策略的转变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不仅可以缓解资金压力,还可以借助地方政府的支持和资源,加速新项目的推进和发展。

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司创意信息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资本运作手段,不仅成功挽救了陷入困境的子公司,还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增值。这些措施包括债转股、老股转让、估值差异化处理、引入具有国资背景的战略投资者以及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等。通过这些综合策略,创意信息不仅避开了繁琐的证监会审批流程,还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重组工作,为其他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高效且实用的子公司拯救模板。

(十)产业孵化的关键

产业孵化的关键在于为被投企业或孵化企业创造价值,而帮助这些企业实现销售和市场拓展是实现这一价值的核心抓手。这不仅是决定孵化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也是并购后能否顺利整合并发挥协同效应的重要因素。然而,这一点常常被许多上市公司所忽视。

具体来说:

1、创造价值的核心:产业孵化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源、技术和市场渠道等多方面的支持,帮助被投企业或孵化企业快速成长。

创造价值不仅体现在财务回报上,还包括技术进步、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品牌影响力的提升。

2、销售与市场拓展:帮助被投企业或孵化企业销售产品和开拓市场是实现价值创造的核心。通过上市公司的现有销售渠道、客户资源和市场影响力,可以显著加速新企业的市场进入速度和销售增长。

这种支持不仅能够直接增加被投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还能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决定孵化和并购成败的关键:成功的孵化项目最终需要在市场上证明其价值。如果被投企业或孵化企业无法有效销售产品,那么即使拥有再好的技术和创新理念,也难以实现长期的成功。

在并购方面,被并购企业能否顺利融入新的生态系统,并发挥预期的协同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市场上的表现。只有当被并购企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时,才能真正实现并购的战略目标。

4、常被忽略的问题

许多上市公司在进行产业孵化或并购时,往往更关注于技术、产品和团队的质量,而忽略了市场销售和渠道建设的重要性。

事实上,无论技术多么先进,产品多么优秀,如果没有有效的市场推广和销售策略,这些优势都难以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

(十一)如何实现从业务增长到市值增长?

第一曲线即现有业务做强做大,第二曲线创新实现增长破局,通过有效并购和持续孵化的资本手段助力第一曲线做强、第二曲线创新,最终形成全面增长的破局,形成面向未来的业务持续增长。

在业务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构建二级市场的品牌形象,需要培育董秘实现“合规型董秘-营销型董秘-战略型董秘”的三级能力组合,与资本市场建立紧密联系,持续提升上市公司市值。

关于市值提升,应回到第一性原理,以结果为导向,遵从长期主义,这恰好是一级市场投资机构的逻辑。

二、如何落地实施?(一)并购战略

首先要有清晰的整体规划,然后逐步推进而非一步到位。可以参考一些成功的案例,例如采取渐进式或者孵化式的并购策略。

1、全局制定企业创新增长战略,谋定而后动

渐进式并购而非一次性并购:为了最大程度降低上市公司的并购风险,建议采取渐进式的并购策略,而不是一次性大规模并购。渐进式并购可以逐步整合资源,减少因大规模并购带来的文化冲突和管理难题。

可以借鉴“胖东来”的“清水养鱼法”,即在并购过程中注重对目标企业的深入了解和逐步整合,确保每一步都稳健可靠。这种方法有助于减少并购中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孵化式并购:通过内外部孵化项目为后续并购提供优质、高性价比的项目源。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前识别和培养有潜力的创新项目,还能在并购前对其进行充分评估和优化,从而降低并购成本和风险。

孵化式并购还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调整孵化项目的重点,确保最终并购的项目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2、基于第二曲线创新的增长战略:腾笼换鸟式并购

这种并购策略旨在通过引入新的业务或技术,替代现有的低效或过时的业务,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例如,如今市值达到千亿级别的明星企业“中际旭创”和“韦尔股份”,都是通过并购实现了第二曲线创新,成功转型并取得了显著的市场成就。

通过腾笼换鸟式并购,企业可以迅速获取新的增长点,打破原有的业务瓶颈,进入更具发展潜力的新领域。这种战略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还能为其带来更高的市值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破除障碍

很多企业在第二曲线创新上不成功,主要原因在于“三隐”做得不到位:隐性资产最大化、隐性负债最小化以及推翻隐性假设。

此外,企业还需要摆脱对第一曲线的路径依赖,实现从产品思维到企业创造思维的转变。

许多企业在寻求第二曲线创新时,仍然受制于现有的业务模式和思维方式。这种路径依赖使得企业难以跳出原有的框架,去探索新的增长机会。要成功实现第二曲线创新,企业需要完成从产品思维到企业创造思维的转变。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产品的创新,还要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如何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市场机会和价值主张。

(三)高效执行

利用CIC孵化及精选并购作为主要工具,帮助企业在新领域迅速站稳脚跟。

(四)极简主义原则

“极简增长”方法论是现有业务做强做大的根本,也是第二曲线创新增长和并购增长的关键支撑。为了确保企业能够高效地实现增长,以下四个核心问题需要成为企业日常运营中的灵魂追问:

1. 你的核心客户到底是谁?

2. 核心客户的核心需求到底是什么?

3. 用什么核心产品来满足核心客户的核心需求?

4. 用什么核心销售系统来实现核心产品的规模化销售?

这四大灵魂追问应当“天天问”、“人人问”,以确保企业的所有努力都集中在一个明确的方向上,即“力出一孔”。

通过这种持续的反思和追问,企业可以:

消除各种“错配”:识别并解决企业在产品、市场、销售等方面与客户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这些错配可能是由于市场调研不足、产品设计缺陷或销售渠道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快速见利见效:通过精准定位核心客户及其需求,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企业可以迅速看到业绩的提升。这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能够立竿见影地消除各种巨大的浪费。

获得压倒性优势:在面向核心客户的核心需求上进行压强性投入,可以帮助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建立强大的市场地位。通过集中资源和精力在最关键的地方,企业将能够建立起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的优势。

也就是说,“极简增长”方法论强调的是聚焦核心、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通过不断追问这四个核心问题,企业可以确保其战略和执行始终保持高度一致,从而实现现有业务的做强做大,以及第二曲线创新和并购增长的成功。

三、上市公司并购与市值管理是新时期资本市场的主题

在并购过程中,实用的指导和风险预防策略至关重要。并购不应仅仅被视为一次性的交易,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关注和投入。以下几点是企业在进行并购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一)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提高认知能力是并购成功的关键。许多企业家在并购中失败,往往是因为对自己公司、所在行业以及自身能力的认知不足。因此,在并购前必须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估和市场调研,确保并购决策的正确性。

实控人及核心团队应当不断学习并掌握资本运作的知识体系与思维模式。运营上市公司与非上市企业存在显著区别,特别是如何有效利用上市公司的金融平台属性来促进企业发展,需要有全面且成熟的策略规划。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内生增长和外延并购的结合至关重要,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强化自身实力。这些目标并非仅靠阅读几本书籍或参加几次课程就能达成。

一家公司能够成功上市往往意味着它在其特定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甚至可能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头羊。然而,多数行业都有其自然的增长极限,当达到一定阶段后,增速放缓是常态,此时投资者可能会选择退出。特别是在注册制背景下,这类企业有可能变得类似于港股中的“仙股”,丧失作为上市公司的诸多优势。面对这种压力,有些管理层可能会仓促地进行并购尝试以求突破,但这种缺乏深思熟虑的行为反而可能导致公司加速衰退。

因此,在公司刚刚完成上市之际,就应具备全局性的长远考量(尽管现实中很少有企业能做到这一点)。从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通常一家公司在上市之后会有两到三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机,这可能是由市场周期、政策导向或是实际控制人的主动作为所促成。在此期间,围绕主营业务探索新的增长点成为重中之重,而并购则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通过精心策划的并购活动把握住关键时机,可以为企业赢得战略性位置。正确的决策基于广泛深入的研究以及反复模拟演练,并依赖于实际控制人及其团队远见卓识的眼光与坚定的决心。

对于刚上市或尚未涉足产业并购领域的公司而言,建立一支以实际控制人为首的投资并购专业队伍尤为关键。初期阶段,领导者亲自参与能极大提高成功的可能性;随着经验积累,即使是在处理重大项目时也能保持高效运作。比如爱尔眼科的成功案例便很好地说明了通过持续不断的并购活动扩大业务规模同时增加盈利水平的可能性。

总之,首次并购行动对塑造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尤其是初次尝试,成败与否将直接影响后续一系列操作的效果。

(二)敬畏市场与法治

具备基本的经济常识并怀有对市场的敬畏之心,是理解当前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世界的重要前提。企业家虽然愿意冒险,但更需要懂得控制风险。市场的变化和法律的约束对并购有着深远的影响。任何违反市场规律和法律的行为都可能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

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运行框架,人们从中总结出了诸多经济规律。尽管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时有发生,但总体上市场仍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这些规律为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样本,并进一步指导着经济决策。

在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通过产业并购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一种常见方式。不同行业有着各自的产业发展逻辑与周期性特点,国家监管政策的变化也可能影响既定的发展模式。因此,要成功实施产业并购,需要深厚的行业知识、理性的判断力以及对市场规则的深刻理解。具体来说,这包括对企业并购能力、团队综合素养、社会资本状况、产业政策导向、行业发展前景及监管环境(例如窗口指导)等方面的准确把握。

上市公司进行并购活动的基本逻辑主要包括:

价值发现:即识别并以合理价格购入具有潜在价值的目标公司。

共享成长:参与目标公司的未来发展,共同享受其成长带来的收益。

产业协同效应: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业务互补或优化运营效率。

并购套利:利用资本市场工具如证券化等方式实现资产增值。

确定主要投资方向时,必须选择那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这样才能确保通过投资获得有价值的资源。只有当业务战略和并购策略都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之上,才能避免根本性的失误,从而挑选出合适的细分市场和并购对象。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中国并购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一些案例忽视了市场规律,盲目跟风进入特定行业导致产能过剩,最终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如光伏行业的经历所示)。另外还有数字营销领域的某上市公司因大规模收购积累了难以消化的商誉,最终引发巨额减值损失,股价大幅下跌;更有跨行业收购后未能有效整合管理而导致子公司失控的情况。这些例子警示我们,在追求增长的同时,更应注重遵循市场法则,做出更加审慎而周全的决策。

所以,在并购过程中,企业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触犯刑法中的合同诈骗罪、欺诈发行罪、商业贿赂、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罪等。这些违法行为不仅会损害企业的声誉,还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并购涉及多方利益博弈,挑战人性。因此,企业需要提前规划和预防各种潜在的法律风险,确保整个过程合法合规。

(三)并购的策略与时机

并购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成长的关键途径。选择合适的并购时机至关重要,需要与时俱进,在正确的时间、地点与合适的人合作。

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在动荡的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延续过去的思考方式和行为逻辑。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并购策略,抓住机遇,规避风险。

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选择在市场条件最有利的时候进行并购。此外,还需要考虑并购对象的战略契合度和文化兼容性,确保并购后的整合顺利进行。

产业并购的“势”

“势”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交汇点上形成的趋势,它体现了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的能量与动力。正如地势、情势、形势、权势等概念所蕴含的能量一样,“势”是一种无形但强大的力量,它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惯性和方向。古人云:“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里所说的“天地”实际上就是指时间与空间这两个坐标系统。

对于企业而言,“势”不仅是一种外在环境的力量,更是一种内在发展的导向。企业的发展始于创造价值和实现共赢,而其终极目标则是顺应时势进行适时调整与变革。“应势极变”意味着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在不需要改变时保持稳定,确保每一步都恰到好处。如果只懂得创造价值而不善于根据外部变化作出调整,那么企业的持续发展将面临风险。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理解并利用好“势”尤为重要。这包括对国家宏观经济走向以及监管政策变动的敏锐洞察。例如,当前以注册制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改革就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大势。

尽管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产业整合始终是核心议题之一。只要有合适的合作伙伴和合理的交易结构,行业整合的机会总是存在的。上市公司的并购策略应当综合考虑经济周期、产业发展趋势、市场景气度及企业家个人判断等因素。大规模的产业趋势是决定资产长期回报的关键因素;准确评估市场状况则可以为最终决策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遵循“从周期中获益”的原则也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资本市场的表现总是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伴随着主题的变化和热点的兴衰。成功的并购需要精准把握时机。机会总是存在,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时刻进行产业整合。作为产业资本方,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价值链的需求,主要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两个维度上参与或控制目标企业,以此来保障供应链的安全性并促进业绩增长。在此过程中,“顺势而为”、“借力发力”以及“反周期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从资本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来看,牛市中的并购往往伴随着高估值和高成本,从而增加了交易风险;而在熊市期间进行并购虽然可能面临更大的交易难度,但由于较低的成本,反而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面对市场波动和周期性因素,虽然我们无法左右它们,但我们可以通过深入分析加以利用。这种利用的价值随着波动幅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实施起来也更加具有挑战性。此外,为了有效管理市值,还需要仔细研究市场周期,选择合适的市场进入时机,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0 阅读:3

棱镜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