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古称虽不如其现代名称广为人知,但其历史底蕴深厚,下辖区域亦有着丰富的古称与变迁故事。
东营市古称探源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是黄河入海之地。其名称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流传的一种是,相传唐王东征时,曾在此安营扎寨,后人在此立村时按所处相对位置得村名为东大营村,后简化为东营村。1961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东营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随着石油资源的开发,东营逐渐崛起。1983年,东营正式设市,成为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
尽管东营作为现代地名的时间不长,但其所在区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夏代至殷末,东营为季氏、逢伯陵、蒲姑氏居地。西周至战国时期,市域内已成陆部分均为齐国地。因此,可以说东营市的历史与齐国紧密相连,其古称也与齐国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东营作为一个整体行政区域的名称是近代才形成的,因此在古代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东营”古称。不过,我们可以从其下辖区域的历史变迁中探寻其古称的踪迹。
下辖区域古称及历史变迁
广饶县
广饶县位于东营市南部,历史悠久,是东营市下辖区域中较早形成人类聚居的地方之一。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广饶县,属齐郡。这是广饶县名之始,取“海滨广斥,饶有鱼盐”之意。此后,广饶县几经更名,以“千乘”“乐安”为多。
• 千乘:东汉时期,广饶县废,其地属乐安国,千乘郡改为千乘国。西晋时复置广饶县,但南北朝时期,今东营市域隶属多变,广饶县名时有变更,其中就曾以千乘为名。
• 乐安: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千乘县改称乐安县。此后,乐安县名一直沿用至民国初年。1914年,全国改定重复县名,因与江西省乐安县重名,复称广饶县。
广饶县不仅是兵圣孙武的故里,还是山东地方代表戏曲吕剧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
利津县
利津县位于东营市西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属山东东路滨州。利津县名自此始,沿用至今。
在更早的历史时期,利津县地大约成陆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腹地的一部分。秦朝时,东营已成陆部分属齐郡,其中就包括利津县地。此后,历经汉唐明清等朝,利津县的行政区划虽有变迁,但县名基本保持稳定。
利津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如水煎包制作技艺等,是东营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垦利区
垦利区是东营市较新的一个行政区划,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代黄河新淤地的形成。1943年,在中共垦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垦利县。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垦利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后改为垦利区。
尽管垦利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时间不长,但其所在区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西周至战国时期,垦利区所在区域已成陆部分均为齐国地。此后,历经秦汉唐宋等朝,垦利区所在区域一直是人类聚居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
垦利区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是东营市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东营区、河口区
东营区和河口区是东营市设立地级市后划分的行政区划。东营区辖有原垦利县辛店、广饶县沙营等地;河口区辖有原垦利、利津、沾化各一部。这两个区域的古称并不统一,而是随着历史变迁和行政区划的调整而不断变化。
在东营市设立之前,这些区域分别属于广饶县、利津县和垦利县等行政区划。因此,其古称可以追溯到这些县的古称和历史变迁中。
东营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东营市作为一座新兴的石油城市,其历史文化底蕴却十分深厚。从古代的齐国腹地到近代的石油工业基地,东营市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东营市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基地之一,还是黄河流域重要出海通道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同时,东营市还积极传承和发展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广饶剪纸、利津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外,东营市还注重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营湿地公园等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开发为东营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东营市还积极挖掘和利用其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综上所述,东营市及其下辖区域虽然在现代才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划名称,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齐国时期。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行政区划的调整,东营市及其下辖区域的名称和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变化。然而,无论名称如何变化,东营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始终是其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在未来的发展中,东营市将继续传承和发展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