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无敌”,后半生“无耻”

二楼象女士 2025-04-08 20:45:08

应。知音朋友邀请,聊一聊“钱谦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①钱谦益与明朝谁亏欠谁

②钱谦益为什么没有殉国

③钱谦益的客观评价

吴晗曾评价钱谦益:年轻是个浪子,中年是热中的政客,晚年是投清的汉奸。一生翻翻覆覆没有立场,除了想作官,从没有想到别的。

毫无疑问。有关钱谦益的评价中,这是最狠的一句。

按照后来人的思维,钱谦益最好的结局,是在“甲申事变”中,追随崇祯,从容殉国。最差也要在金陵城破时,陪同弘光,慷慨赴死,而不是开城降清。

为什么前明降臣多如牛毛,后人唯独揪着钱谦益不放,亲外甥“金圣叹”都公开骂他“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

根本原因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吃了名气太大的亏。

钱谦益是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按理说,钱谦益应该是当年“庚戌科”的状元。只因主考官是汤宾尹——江浙举子韩敬的授业恩师。于是,“一甲”前三名变成了“韩敬、马之骐、钱谦益”。钱谦益由状元变成了探花。

三月,中进士出任翰林院编修。闰三月岳父陈钦光去世,五月父亲钱世扬去世。在极其重视孝道的明朝,钱谦益要回家丁忧三年。

钱谦益似乎并不买“传统礼俗”的账,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后,主动给朝廷写信要求回到工作岗位。不幸被朝中言官获知,弹劾他没有服满三年急于入仕,属于大不孝。钱谦益因此遭到罢黜,回家反省。

这一反省便是十一年。

天启元年。赶上新皇登极,大赦天下,钱谦益获得了浙江乡试主考官的差事。

人在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缝。钱谦益第一次主持考试,摊上了浙江“钱千秋”乡试舞弊案。

一个叫钱千秋的秀才打着是钱谦益亲戚的旗号,四处招摇撞骗,收人钱财,但没有替人操作上举人,遭人揭发。上头一查,跟钱谦益没有关系,是钱谦益底下的人收了钱千秋的钱财。

但钱谦益因下属收钱受到牵连,被定了“失于察觉”的罪名,革职回家。

这一反省,四年没了。天启四年,朝廷召回钱谦益,让他主持编纂《神宗实录》。《实录》刚起了个头,又被魏忠贤盯上,数月后卷铺盖走人,继续回家反省。

七年后。时间来到崇祯元年,魏忠贤倒台。崇祯求贤心切,把被阉党祸害的钱谦益召回,任命为礼部侍郎。

钱谦益刚回朝堂,赶上“温周”争阁。崇祯准备重组内阁,礼部尚书温体仁、礼部侍郎周延儒是热门人选。自恃才高的钱谦益不甘屈居二人之下。脑袋一热,暗中指示礼部给事中瞿式耜上疏崇祯,主推钱谦益入阁。

结果,入阁没操作成,两位首辅全给得罪了。在温体仁、周延儒的共同排挤下,钱谦益丁忧不满三年和浙江乡试舞弊案的旧账全给翻了出来。没有任何悬念。与此前一样,钱谦益“革职听勘”,接着回家反省。

弘光元年五月,南明刚刚建立,朝廷正当用人之际,再一次想起了钱谦益。这一次,钱谦益捞了一个礼部尚书。在马士英的蹂躏下,一年后,后金攻破南京,钱谦益降清。此后,又在清朝当了三月的礼部右侍郎,称病辞官,再没复出。

钱谦益这一生,很坎坷。堂堂晚明第一才子,东林党后期的“扛把子”,一生当官不过五年(仕明四年,仕清三月)。

他在明朝没有受到任何重用,其不幸与明末的昏暗庙堂有直接的关系。从这一点,明朝对钱谦益而言,谈不上“皇恩浩荡”。(平心而论)。

首先。在他心目中,明朝依旧是一个理想国。甲申事变后,钱谦益没有第一时间降顺降清,而是追随了南明弘光。

1645年五月。后金夜渡长江,攻占镇江,然后沿江而下围攻应天。弘光帝、马土英、阮大铖这些国之栋梁纷纷南逃,应天成了一座空城,留下赵之龙、王铎、钱谦益这伙书生。不投降的话,又能掀起什么风浪,无非是清军刀下多出两个书生的亡魂罢了。

钱谦益降清,不能简单定性为“背叛大明”。与其他降清明臣相比,他不是为了功名利禄,纯粹出于求生本能而做出的反应。

我觉得。钱谦益具备杀身成仁的勇气。如果说“甲申事变”提前7年发生,钱谦益一定会引颈就戮,实现士大夫杀身成仁最高追求。但这一切因为一个女人的出现,彻底改写了其一生。

1638年。钱谦益和柳如是走到了一起。对一个老男人来说,在56岁的年纪爱上天下第一才女,是一件很要命的事。

柳如是的存在,绝对是钱谦益“贪生怕死”的唯一原因。

至于“水太凉”的传说,纯粹是文人丑化钱谦益而编造的段子。柳如是的那些“爱明”故事百分之百是胡扯。说句冷血的话,一心求死的人是拦不住的。柳如是真有这个格局的话,她应该殉国在钱谦益前头。如此,钱谦益必定追随而去。

事实是。明朝灭亡时,柳如是怂恿“陈子龙”等一大票青年才俊殉国身死,她躲在一旁扮演“加油鼓劲”的角色。真正让柳如是“慷慨赴死”的是,钱谦益死后,家道中落,钱家人处处刁难,生活过不下去了,跟气节大义,没有一毛钱关系。(文人大咖把柳如是描绘成“侠女烈妇”,纯粹胡扯)

钱谦益不算是气节全无,准确地说是丢了一半气节。在清朝当了三个月的礼部右侍郎,主动退出了庙堂,兑现了“永绝仕进之路”的诺言。

降清而没有仕清,更没有替清朝作恶。与“磨刀霍霍向汉人”的洪承畴,与在大明、大顺、大清来回反水横跳的李成栋相比,钱谦益手上没有血债。凭明朝对待他的态度,钱谦益与明朝算是两清了。

那为什么钱谦益还要挨骂呢?其千古骂名是来自名气太大,世人期望过高。作为文坛一哥,精英阶层的精神领袖,在王朝更迭的动荡中,天下人寄希望于钱谦益带头殉国,唤醒精英的良知。结果,钱谦益有负众望。

又赶上1776年清廷着手编纂贰臣传,乾隆钦点钱谦益位列其中——“大节有亏,不齿于人类”。

皇帝都定调了,钱谦益算是彻底嵌入了历史的耻辱柱,再也拔不出来了。

前半生依靠道德文章“无敌”于天下,把人设打造的过于精美。在家国存亡与自身生死面前,没有经受住考验,人设坍塌了。后半生,弄了一个“为人不齿”的结局。

这便是钱谦益的一生。

1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