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聊“大顺首辅”牛金星的故事。
牛金星,书香门第出身。爸爸牛垧当过鲁王朱守弘的“纪善”(相当于王爷的家庭教师),享受正八品待遇。
王府的私人家教,必定是有两把刷子。在牛垧的影响下,牛金星二十岁考中秀才,三十二岁中举人(天启七年)。
明朝的举人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可以做从四品同知或知州。中,可以做七品知县。最次,保底赏一个通判。一个教书家庭能够培养出举人,可谓相当厉害。
到这一步。牛金星面临两个人生选择:一是继续考进士,二是像海瑞那样以举人身份直接入仕。
然而天意弄人。崇祯十年,牛金星得罪了一位同乡富豪(以事忤同邑之巨绅)。对方使钱买通官府,诬告牛金星“抗欠赋税,侮辱妇女18名”。
官府收了人家钱财,自然得替人消灾。直接判了牛金星革去举人身份,发配河南卢氏县充军服役。
上一秒,是朝廷的储备人才。下一秒,遭人诬告变成了“黑五类”。辛辛苦苦三十二年考中的举人,就这样说没就没了。
崇祯十三年冬天。是牛金星在卢氏县做苦力的第三年。这一年,李自成带着队伍打进了河南。同乡李岩跟随李自成一起“造反”,事业干得红红火火。李岩听说牛金星落难在此,便想拉兄弟一把。
在李岩的引荐下,牛金星进入了李自成的视线。光听李岩说得天花乱坠,李自成半信半疑,决定亲自考察一下。
两人一见面,李自成瞬间被牛金星的气质所征服。牛金星的气场还是有的,小时候跟父亲出入鲁王府,是见过大场面的人。
李自成开门见山,问牛金星打算如何帮自己。牛金星给了他九个字:少刑杀,赈饥民,收人心。
李自成一拍大腿,大叫一声“好”,毕恭毕敬邀请牛金星共谋大业。就这样。牛金星成了大顺政权,正式踏上了反明之路。
有了牛金星的加持,农民军所到之处,推行“宽严”策略(宽待百姓,严惩脏吏)。短短四年,大顺的势力迅速膨胀。李自成在牛金星的搀扶下,如愿登上了皇位,年号“永昌”。
崇祯十七年正月。牛金星鼓励李自成挥师东进,一举灭了明朝。三个月后,明朝灭亡。
李自成的屁股刚坐上龙椅,脑袋就飞上了天。头脑一热,要挥师北伐吴三桂。牛金星极力反对,给了李自成两个“不可”的理由。
一是,大顺根基不稳,急于攻打山海关,风险太大。二是,天下大定应该休养生息,收复民心,不宜继续用兵消耗。
此时,李自成已经狂到没有边了,谁的话也听不进去,执意要武力碾压吴三桂。本想大干一场,结果被大干了一场。一片石大战,李自成被吴三桂和后金联合起来一顿吊打。
牛金星跟随李自成逃亡途中,看透了大顺大势已去。私下开始谋划未来的出路。行至湖北时,牛金星趁夜带着一家老小悄悄离开了李自成。
1645年五月,李自成轻骑外出,跟当地农民发生冲突,被一伙地主农民武装,一锄头刨死了。六月,牛金星主动归顺了后金。
后金考虑到牛金星是大顺出身,与后金没有直接矛盾,没有杀他的理由。但考虑到他与前明降臣矛盾深刻,也不方便赏他一个官。
于是,后金对牛金星采取了“不赏不杀”的态度,但给他儿子牛佺赏了一个黄州知府的四品官衔(后来官至湖广督粮副使)。
牛金星的后半生,是靠儿子在清朝当官赚俸禄,给他养老送终。
顺治九年(1652年),57岁的牛金星在儿子牛佺的官署抑郁病终。
临终前,牛金星嘱咐儿子:
赖弥缝之巧,得不膏荆棘,可幸。要,不可恃也,吾死,必葬香山之阳,闭门教子,勿再出。
(你爹我这一生,就跟那裁缝一样,全靠小心翼翼,投机取巧,苟活于世。但你千万别学我,运气不是回回都管用。我死后,把我埋在香山南面。你为人老实,不适合凶险的仕途,最好待在家里教导儿孙,千万不要有出人头地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牛金星,是明末清初最值得同情的历史人物。
“反明”不是他的本愿,是被明朝社会“逼上梁山”。“降清”又不像钱谦益、洪承畴这伙人,依然恬不知耻地活跃在历史舞台。
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为了生存的小人物。反明时,他当成了一份工作。降清后,安心回归生活。
这个人活得很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