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潮汐向来起伏不定,最近更是掀起一阵狂澜。这边厢,中国在春夏之交的北京举办高层发展论坛,全球70余家顶级跨国企业齐聚,场面如同一场经济奥运会;那边厢,美国却没那么光鲜,特朗普的“制造业回流”政策打着重塑美国经济的旗号,却有点像试图用一把生锈的锤子敲击已经碎裂的镜子。两国的这场经济博弈,宛如一桌麻将,似乎牌刚出手,输赢便昭然若揭。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就得看特朗普所谓的“制造业回流”策略是怎么回事。他的办法,可以说是充满了“标榜式”的自信,第一步,挥舞关税大棒,恨不得给每个与美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都来上一记“经济直拳”;第二步,试图将全球供应链从中国赶出来,驱向别的国家,比如越南、印度还有墨西哥,最终让这些地方的生产力“回归母国”。听起来像是在弹高调,但其实是唱低曲。用普通人话说,他的这个天才公式的潜台词就是我不怕拆了旧系统,反正新系统我说怎么搭就怎么搭。
初听起来,你会觉得,这家伙还是有点脑子。可是,事情发展到现今,事实却给了他迎面一巴掌。先说中国。特朗普的极限施压似乎想打乱中国经济的“命门”,但结果呢?中国并没有被“掐死”,反倒是提前备战,从容转身,完成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供应链没有解体,反而更坚固了,细数全国,几乎无一处不在强调自主可控。从各地生产线上走出的设备和零件越来越精密,越来越标准,面对全球市场的需求,甚至有点像看家本领被逼出来了。而原本寄希望于替代中国的印度,推行“印度制造计划”,却没能趟过实际操作的深坑,大而化之,最终只得宣布失败。事实证明,让制造业离开中国,谈何容易?特朗普的这张“关税大棒”,就像磨钝的菜刀。虽然看似发力,但结果鲜有理想。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不仅扛住暴风雨,还打了几步漂亮前置棋。美国还在筹划“未来新秩序”,中国已经完成了“卡位布局”,尤其是在推出“中国标准2035”战略时,便开始了一个更加高远的目标。在这场博弈里,中国表现得像是那个球场上的资深球员,既能准确预测对方战术,也能提前将自己站位调整到最优。纵观全局,哪怕对手再折腾,也难撼动中国的“制高点”。
的确,美国在满世界振臂高呼,但结果越来越像是在唱独角戏。特朗普的第二阶段战略,也就是所谓回归制造业的2.0时代,启动时传得轰轰烈烈,但到目前为止,能真正奏效的部分寥寥无几。经济秩序是个复杂的拼图,打碎容易,但重建太难。尤其是打破地缘秩序、贸易秩序的全球对美国的信任也难以回流。试想一下,特朗普的种种操作,对于那些曾经与美国深度绑定的国家来说,更像是一场背信弃义的豪赌。相信你我也都明白,合作讲究的是什么?利益与规则也得讲究双赢才行,特朗普的孤行却让这场赌局显得更为局促。当然这其中,中国的智慧不仅局限于发展战略本身。在全球企业家的眼里,中国的姿态却显得颇具吸引力。春夏的北京,发展论坛如约以至,而全球企业家齐聚中国经济舞台的背后,是信任与合作的双向奔赴。苹果、高通、奔驰等都来了,甚至连曾经旗帜鲜明与美国站在统一战线的企业,也被中国蕴育的巨大市场潜力吸引过来。这不是简单的“权力变迁”,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信号释放谁能引领新的经济秩序,早已显而易见。
从表面上美国的动作可能也是有“章法”的。一个国家如果打算重新整合自己的经济地位,是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问题是,破釜可以,但要补船能不能跟得上?美国的全国生产力体系并未迅速填补关税战带来的经济损失,而那些本该回流美国的制造业资源,实际上却是一场粗糙的泡影——落地其他国家后成效甚微。这回,分歧开始凸显了。美国还在打着关税的旗号搞施压策略,而中国已经开始讲规则,做顶层设计。对比之下,一个像是在砸场子,一个像是在搭戏台。不能合作,那就比竞争,可这场比试,看起来美国有点“掉队”。有人说,美国打碎旧秩序的能力确实不可小觑,但做游戏主导者的能力,却差了一点温度。这话当真不冤,美国空有破坏力,但缺乏创造力;空有想法,但成效浅尝辄止。写到这里,不禁让人觉得,这究竟是一次博弈,还是一场政经版的“行为艺术”?有人说,残局才刚刚开始谁笑到才是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