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最近的这个举动,不得不说让人瞠目结舌。他一改过去的模糊态度,首次公然将大陆称为“敌对势力”,并顺势推出了所谓的“安全17条”,这一系列操作迅速在岛内制造出一波冲天浪潮。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几十年来,台湾地区领导人从没用过如此直接的措辞,这种语言的选择,堪称史无前例。与此赖清德还加紧对“陆配”的打击,利用意识形态对在野政党进行压制,这一切看起来像是某种布局,但也让人不寒而栗……各种媒体的评议更是层出不穷,认为这种做法无异于火上浇油,会让两岸的冰冷关系进一步恶化。
赖清德其实是在打一场豪赌。他的这套操作,表面上看是要巩固岛内支持,但更大的目标却是那个遥远的白宫。他似乎希望通过这番激烈动作,向特朗普展示自己的所谓“决心”,试图拉近与美国强硬派的关系。然而很多人不禁要问,这种孤注一掷式的冒险,能起到预期效果吗?显然答案并不乐观。特朗普这个人我们都清楚,盘算起来可是精得很。他会因为赖清德这个动作铤而走险吗?外界对此的疑虑越来越强。赖清德的出发点相对清晰,他赌的是大陆不会采取近一步的强硬措施,因为担心影响与美国的关系。可惜,这种投机心理早已让人见怪不怪。几十年来,美国对两岸问题的态度一直是“战略模糊”,故意保持一种暧昧立场,以便随时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姿态。赖清德这样公开挑战,实际上是在触碰美国“不愿明说的底线”。要知道,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国内政,美国干预的正当性并不成立,所以赖清德的“小动作”不仅不可能撼动大局,反而可能惹来无尽麻烦。
岛内的舆论机构也没有闲着,绿营全力封锁真相,同时大肆宣扬什么“台美关系稳若磐石”的神话。如此操作的目的显而易见——为赖清德强行洗白,让他的破坏性行为看起来“合理化”。然而不少人都心知肚明,这种虚弱的姿态背后,其实是极大的政治不确定性。赖清德在赌大陆不会对其做出强烈反应,但他对特朗普的交易型风格又毫无把握。特朗普从来都不是什么值得投信任票的盟友,一旦中美关系出现利好,那赖清德手里的筹码恐怕就连个响儿都不会有了。有人将赖清德的此举看作是在逼自己走险棋。的确如此,他这一局分量极其沉重,换句话说,输不起。但关键问题是——赢的主动权并不在他手上,由此不排除他接下来会继续强推激进政策,甚至不惜出卖更多台湾利益,以讨好特朗普。可问题在于,就算他拼了命去割肉,也未必能满足特朗普的胃口。毕竟台湾对美国来说,从来都只是一个手中的小棋子,根本不可能撼动核心战略,更不可能影响中美关系的大方向。这一来一去间,赖清德和整个绿营的风险系数不断飙升,内部对于他的围绕开始变得松散,派系间的紧张日益加剧。
更有意思的是,当局内部已经有人开始考虑与赖清德“切割”了。一旦局势不利,这些绿营派系的转向速度恐怕比岛内的天气变化还快,届时对赖清德的清算手段,甚至可能比大陆对他的反击还要猛烈。政治从来无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在这种氛围下,绿营内部对赖清德的忠诚度几乎是纸糊的。岛内相关人士对他评价也不留情面,认为他是历任中最缺乏政治远见的一位,动辄使用强硬手段打压反对声音,反倒陷入越打越糟的泥沼。赖清德的操作可以说是对时代进步的一种逆行,彻底埋下了岛内民主机制走向崩溃的隐患。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内部也有人对赖清德的行为提出了质疑。一位一贯被视为“台湾问题专家”的学者公开发声,直接戳破他的逻辑。诚然,美国的态度难以琢磨,但谁也不是傻子,两岸问题非同小可,台湾若过度依赖美国,恐怕反而会沦为某些目的的牺牲品。美国历史上抛弃盟友的例子可谓俯拾即是,从某种程度来赖清德和泽连斯基的处境有些类似。一旦时局不利,美国可能毫不犹豫地让他成为牺牲品。
岛内不少民众已经嗅到了风险的味道,只是赖清德还沉浸在所谓的“政治操作”的困局中,打压反对声浪、制造内卷、排查“异己”,全是他忙碌的日常。这种做法毫无疑问很强势,却也很危险。有人不禁感慨,他拉着整个绿营在做一场惊心动魄的豪赌,但结局可能比预期更糟,甚至最终落得个人人尽皆知的失败。有人说,赖清德就像个在摇晃卡车的赌徒,明知全车满载危险物品,却仍然把方向盘握得死死的。他孤注一掷试图改写历史,可到头来,大概率只是被历史狠狠抛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