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水的关系是亲密的,特别亲密。
比如鱼水之欢这个成语虽然说的人与人之间的欢爱,但“借鱼水喻人欲”也可从人的视角去了解水对于鱼的重要性。
水对于鱼来说,是生存所需的必要条件,有了水,鱼才能活下去,甚至可以说,只有没问题的水,才能让鱼的生存“没有问题”。
鱼在水里游来游去,人不知道鱼的想法如何,但人对于鱼的需要,也不仅仅是看着它们游来游去这么简单。
人想要吃鱼,首先是要抓鱼。
鱼生活在水中,水就是鱼的主场,而对于一般不熟悉抓鱼的人来说,在水里这种环境下抓鱼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在食欲面前,对鱼肉的渴望并不会因为“鱼难抓”而降低。
所以,抓鱼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是什么?
是要让鱼,离开水。
离开水的鱼,扑腾不了多久,无法挣扎的鱼对人来说更好“处理”,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捕捞手段,都是先让鱼离开水,让鱼离开他能够活下去的地方,
鱼没了水,活不下去了,那么他们就只能任人宰割。
当然,这并不是说鱼离开了水之后就会立刻失去反抗能力。
我之前看过一些视频,有的家庭在做鱼的时候,那个鱼还有反抗的能力,于是鱼就在厨房里来回折腾,这些拍视频,拍段子的人就会把镜头锁定在这些“活泼的鱼”身上,看着他们大闹厨房,随之而来欢闹的背景音乐想起,
这一切似乎只有喜剧,没有悲剧。
那么为什么人们在买鱼的时候不先处理好鱼呢?
其实这里面也是有讲究的,一条可以称之为好吃的鱼,人们通常对其评价就是“肉质鲜美”,那么肉质鲜美是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这条鱼不能死的太久,死的早了就不新鲜了,所以才要在即将被端上人们餐桌之前加以烹调,这样鱼肉才能鲜美,人们吃起来才能舒服,才能爽快。
也正因如此,人们才能在那些短视频之中看到关于“活鱼的段子”,而无论是如何活蹦乱跳的鱼,最终的下场都是不言而喻的。
这鱼只要入了锅,没有活与不活的选择,
只有对人来说,好吃和不好吃的区别。
人对于鱼的需求是很旺盛的,所以野生的鱼远远不能满足人们餐桌上的需求。
所以,和抓鱼同样重要的,是养鱼。
养鱼是一门技术活,我听过相关从业人员的说法,这里面牵扯水质温度环境包括鱼食和繁育等问题的研究,也许在内行来说并不复杂,但是对于我这种外行人来讲,也就只能是听听而已。
我也看过关于养鱼的相关新闻,印象中关于养鱼的难度问题,很多从业者都提到了两点,第一点是培育,第二点是运输。
培育鱼种,让小鱼长成大鱼的过程是很需要悉心照料的,这个过程最容易出问题,因为小鱼抵抗力弱,遇到疾病就很难扛过去,因此要求养殖人员特别专注成长期的动向。
但是我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培育这个最初阶段,小鱼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似乎不是什么难度。
后来我才知道,很多养鱼的企业并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可以直接买好鱼苗,或是干脆就划分出一个专门的区域来促进鱼的繁殖。
换句话说,生鱼和养鱼,是“两条赛道”,看似是同一件事,其实大不相同。
有专门出鱼苗的厂家,他们不卖成鱼,只卖鱼苗,卖鱼苗给那些养殖厂家,而那些厂家也不用费尽心思去让鱼怎么多繁殖,
我不知道这对于鱼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是我很清楚的是,对于人来说,这毫无疑问是一个稳定的选择,大家都是从鱼身上赚钱,所以“各有所长”也没什么错。
刚才说完第一点是培育,第二点则是运输。
鱼在离开原有环境之后,在运输过程中会遭遇很多未知的风险,所以有些养鱼的商户会采取各式各样的保障性做法,来保证鱼从他们这里,到做鱼的饭店这个过程中,能够保证鲜活。
我看了很多相关资料,技术层面可谓是琳琅满目,但终其核心的技术理念,就是让鱼少活动,活动的少了,保存好体力和精力,这样就能活下去。
当然所谓的活下去,是并不是它们鱼生的希望,
而是它们身为商品所必须具备的“优势”。
鱼离开水之后,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我听说鱼的营养成分很高,而且很多地区都有吃鱼的习惯,
因此鱼的存在,对于人们来说是必要的,
当然,必要这两个字在此时此刻的含义,
不指水里的鱼,
而是指,餐桌上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