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思是说:我终于觉悟到,过去做错了的事(指出仕为官)已经不能改正,未来的还是可以返补的。
陶渊明在41岁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当时他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继续留在仕途,还是选择隐居?最终,他选择了后者。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和刘宋初年(365—427),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士人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他们的命运往往随着统治者的更迭而起伏不定。
在这个乱世之中,陶渊明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超然的心,他看透了世间的荣华富贵,不愿为了功名利禄而失去自我,因此他选择了辞官归隐。然而,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他也曾犹豫过、挣扎过,但最终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回归田园生活。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便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写下的名句。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也寄托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它还体现了陶渊明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
陶渊明的这一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在个人境遇不佳时,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而在个人境遇顺利时,则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为天下人谋福利。
陶渊明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没有选择消极沉沦或愤世嫉俗,而是主动退出官场,回归田园生活,这既体现了他“独善其身”的追求,也是他实践“兼济天下”理念的一种方式。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保持内心的独立和自由,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陶渊明还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反对人为的干预和强制。在陶渊明看来,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与这种精神背道而驰,因此他不愿意继续留在仕途中虚度光阴。
相反,他认为回归田园生活才是真正符合自然之道的选择。在田园中,他可以亲近自然、享受宁静,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这种生活方式虽然简朴,但却充满了诗意和智慧,让陶渊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快乐。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句话不仅反映了陶渊明个人的人生抉择和价值追求,也蕴含了他对于社会现实和理想生活的深刻思考。它告诉我们:在面对人生困境和选择时,我们应该勇于反思过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同时还要坚守内心的独立和自由,不被外界因素所左右;最后还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为天下人谋福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如今距离陶渊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600多年,但他的这种精神和追求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更需要像陶渊明一样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人格,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和诱惑;同时还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