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正常”却得了并发症?专家解读背后隐情!

郭淮聊健康 2025-02-21 05:21:21

今天,一位患者来兰州瑞京糖尿病医院就诊,他测了糖化血红蛋白是7,但却查出尿蛋白超标,下肢也有了轻微的神经并发症,疑惑的说:“我努力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却为何还遭遇并发症的困扰?”,我院门诊专家副主任医师叶爱国主任结合患者以往的血糖数据 和相关检查结果分析后,发现这个患者得并发症的答案,可能隐藏在血糖波动中:

一、什么是血糖波动?

叶爱国主任说,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其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它不仅包括餐后血糖升高,也涵盖夜间或空腹时的低血糖。尽管健康人的血糖也会随进餐等日常活动而波动,但其幅度相对较小,通常餐后与餐前血糖差不超过2.2 mmol/L,日间最大差距不超过4.4 mmol/L。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种波动如果过大,将会带来严重后果。

二、血糖波动的危害

叶爱国主任说,有研究表明,相较于持续性高血糖,血糖波动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害更大。具体来说,就是:

1. 短期的应激损害: 血糖上下波动过大,人体无法适应,可能会造成应激损害。比如头晕、视力模糊、口干、多尿等。

2. 长期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加快并发症: 就像海边岩石因海浪一次次的撞击而千疮百孔一样,血管内皮被忽高忽低的血糖一波又一波地侵蚀,容易出现大血管、微血管损伤,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意外、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神经并发症、足病、心梗、脑梗等。

3. 长期加快胰岛功能衰退,血糖更易失控: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本身就比较差,如果血糖波动过大的话,β细胞功能衰退的程度就会加快,那么将来的血糖控制就会更加的困难。

因此,叶爱国主任说,控制血糖波动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之一,有的患者虽然糖化血红蛋白看似达标,但平时血糖波动较大,所以也因此而容易患上并发症。

三、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叶爱国主任给大家分析了血糖波动的一些影响因素:

01 季节变换: 季节交替时期,尤其是春冬之交,气温骤变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间接导致血糖升高。建议糖友注意保暖,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增强免疫力。

02 饮食管理: 极端饮食控制方式(如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都会引起血糖大幅波动。合理的饮食计划应包含多样化食物,避免单一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例如,可以尝试先吃蔬菜再吃主食的方式,帮助平稳血糖。

03 运动习惯: 适量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不当的运动方式反而会加重病情。建议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并根据自身情况适时调整运动量。

04 药物使用: 不规范用药是导致血糖失控的重要因素之一。糖友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血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切忌自行增减药量。

05 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尤其要注意凌晨时段的血糖管理,按时服药吃饭,维持全天血糖稳定。

06 心理压力: 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同样会影响血糖水平。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有助于血糖控制。

四、如何有效管理血糖波动?

叶爱国主任为大家支招:这样应对血糖波动:

1. 积极监测血糖: 定期检测血糖水平,并记录下来,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异常波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制定个性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2. 个性化治疗方案: 依据个体差异制定合适的血糖控制目标,灵活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使用策略。

3. 营养均衡: 选择低GI食品,保证膳食纤维摄入量,促进消化吸收平衡,减少血糖急剧上升的可能性。

4. 适度锻炼: 结合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长期坚持,既能强身健体又能辅助降糖。建议饭后半小时开始运动,避免空腹运动以防低血糖。

最后,叶主任总结说:虽然将血糖在一定时间内控制在一个理想范围内的确重要,但有些患者可能平时不注意血糖波动带来的潜在威胁,有的患也不了解什么是血糖波动,因此过早得上了并发症,所除了测糖化血红蛋白外,还要经常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并对比数据,看看是不是血糖波动过大,如果血糖波动大,就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这样才能享受更健康的生活。

0 阅读:1
郭淮聊健康

郭淮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