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老话:“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
富贵到了第三代,就很难富贵下去了。要么是树倒猢狲散了,要么是子孙后代守不住家中的基业。反正,盛极而衰,是必然的。
贫穷到了第三代,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触底反弹,由穷变富,要么贫穷到连老婆都娶不起,直接绝后,毫无希望。
最让人们疑惑的,其实是“富不过三代”——父母将偌大的家产传给了子女后代,足够他们一生无忧,为什么他们还是守不住呢?
因为物质的传承,都是不可延续的。再有钱,也抵不过败家子的挥霍;再有势,也总有家道中落的那一天。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未必传给孩子金钱物质,但一定会传给孩子这些东西。
一、不断读书、与时俱进的习惯。
苏轼写过一副对子:“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忠厚能不能传家久,这有待时间的验证。不过,“诗书”确实可以让一个家庭保持稳定,不会出现巨大的波动。
这里谈到的“诗书”,指的是“读书”的习惯。不仅学生需要读书,就连大学毕业的成年人,也需要不断阅读,增进自己的智慧。
阅读,乃是提高自身素质,最有性价比的方式。哪怕是愚昧的人,只要他多阅读,涉猎各行各业的书籍,那他过一段时间,就会摆脱愚昧。
很多人会说,阅读又不能赚到钱,有什么意义?只用赚钱的标准来衡量阅读,那是有问题的。赚钱是赚钱,阅读是阅读,这是两码事儿。
更何况,习惯于阅读的人,思维逻辑会更加灵活,对于事物的认知会更加深刻。这,有利于他们躲避风险,保全自身。
二、自力更生,不靠父母的骨气。
如果你有孩子,孩子也长大了,那你大概率会抱怨:为什么孩子花钱如流水,不珍惜每一分钱,也不懂得父母赚钱的艰辛呢?
因为孩子被父母保护得太好了,没有被生活毒打过,也没有吃过赚钱的苦,所以他们就不会有“一饭一粥来之不易”的观念。
镇上有一对夫妻,是工厂的老板,还算比较有钱。在孩子放暑假的时候,他们就让孩子去工厂干活。不是让他坐办公室,而是让他去一线车间干活。
由于孩子吃过一线车间的苦,所以他特别简朴,根本不舍得花钱。对于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自己的岁月静好,都是父母打拼来的。
吃点苦头,到底是不是好事呢?我想,是一件好事。你看富二代,之所以挥霍无度,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吃过生活的苦,就不会珍惜父母的家产。
不论家境有多好,都要让孩子去吃赚钱的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三、刚柔并济,待人接物的本事。
为人处世,要是只有刚的一面,就容易得罪人,到处碰钉子。要是只有柔的一面,就容易变得懦弱,被人欺负。
可见,太刚,或者太柔,也都是有问题的。所谓“太刚易折,太柔易废”就是这个道理。
年轻人气血方刚,做什么事儿都比较冲动,就容易得罪人多,称呼人少。江湖不是他们的父母,不可能惯着他们。
随着他们被生活毒打,他们就会变得懦弱,怕这怕那。这就会让他们陷入到“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死循环当中。
如何才能混下去呢?最高明的方式,莫过于“绵里藏针”。表面上,要有棉花一样的柔软,背地里,要有钢针一样的锋锐。
菩萨的心肠,是用来对待君子的。而金刚的手段,是用来对付小人的。唯有两者兼备,才能保全自己,屹立不倒。
四、闷声发财,低调沉稳的智慧。
富二代的公子哥,为什么容易惹事?因为他们缺乏闷声发财的智慧。有钱了,还大肆炫耀,那别人整他们,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了。
人情社会讲究的,就是“枪打出头鸟”。谁出了头,谁就成为了别人打击的对象。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官二代出身,还满腹才华,可就是因为“鸡肋”二字而被曹操砍了头,不得善终。
跟杨修同时期的司马懿就不一样了,为人极度隐忍,还特别会装,就连曹操也抓不住他的把柄,那他自然可以混到最后,甚至对曹魏取而代之。
从古至今,能笑到最后的,永远都不是高调的人,而是沉稳低调的人。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就是这个道理。
闷声发财,这不是怕事,而是明哲保身。对于有点钱的孩子来说,最需要具备的,就是“闷声发财”的智慧。这,是“守财”的基本之道。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