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导论知识框架及背诵笔记

迈希教育课程 2024-12-06 16:02:39

《美术概论》(新修订本)由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于 2011 年 5 月出版。

内容框架

全书分上、下两编.

上编美术的基本原理:阐释了美术的本质论、创作论和接受论,力图对人类广泛的美术创作初衷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

本质论:探讨了历史上关于美术的各种解释,如从创作主体、主客体关系、美术本体 —— 形式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等对美术的阐释;还深入剖析了美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和历史本质等。

创作论:对创作主体 —— 美术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如美术家与社会的关系、美术家的主体性和修养等;同时也对创作活动,包括美术的创作过程、心理活动、思维活动和创作方法等展开了分析;此外,还涉及创作成果 —— 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相关属性以及艺术美等方面。

接受论:讲述了美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如美术接受与美术的本质、作品的关系以及其作为一个无限创造过程的特点;还介绍了美术接受的社会环境与环节,包括美术世界、社会环节以及与美术批评的关系等。

下编美术的历史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寻美术的客观规律,解释美术不断发展的创作实践和不断出现的新现象,涵盖了美术的发生论、发展论和门类论.

首先来看看这本书的结构::

上编 美术的基本

第 1 章 本质论

第 2 章 创作论

第 3 章 接受论

下编 美术的历史发展

第 1 章 发生论

第 2 章 发展论

第 3 章 门类论

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

导论

概述

一、“美术” 名词的起源与发展

(一)在中国的起源

“美术” 这一专门名词于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中在文艺家和教育家中普遍使用。

它源于古罗马拉丁文 “art”,原义是相对于 “自然造化” 的 “人工技艺”,在中国古代类似概念是 “百工技艺”。

古代中国只有如 “绘绩之事” 等相关术语,没有类似 “美术” 的专门名词,原因是审美意识从工艺品萌生。

(二)在欧洲的发展

“艺术” 和 “美术” 概念在文艺复兴之际确立并公认。

当时人们意识到创造精神领域产物的重要意义,这是人文主义发展的表现,涉及艺术各领域,包括美术。

精神产品与物质相辅,滋养心灵,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艺术是精神文明标志之一。

二、“美术” 与 “艺术” 概念的区分与联系

(一)欧美国家情况

欧美拉丁语系国家 “art” 兼作 “艺术” 和 “美术” 解。

(二)中国情况

蔡元培早期用 “美术” 术语时包括诗歌和音乐,后来中国文艺界、教育界将 “美术” 和 “艺术” 概念分开。

“艺术” 是所有艺术门类总称,包括文学、音乐、建筑、园林等,综合性艺术如戏剧等不同程度利用美术。

“美术” 是 “艺术” 门类之一,有与姐妹艺术的共性,也有鲜明特征,与姐妹艺术结合可丰富表现力,还可与科技结合派生新品种。

三、艺术门类的分化与复合

(一)发展情况

人类创造精神产品时分门别类,形成各艺术门类独特性能,有分有合,如动画电影、音乐喷泉等是分合产生的新形式。

(二)原因

各种艺术品类受共同美学原则支配,有共通规律,所以分合发展都能推动艺术发展和观念更新。

美术的形态和特性

一、美术的形态

(一)美术品类与发展趋势

1.品类丰富且多变:古今中外美术品类繁多、形态多样,现代美术受科技和工业影响,新思潮推动新样式和品种涌现,发展趋于多元化。

2.按物质材料和制作方法分类

绘画:包含多种画种,如中国画、油画等,油画和版画在 20 世纪成为世界性画种,版画有民族和地区特点,现代油画创新快。

雕塑:分为石材、金属、玻璃钢等材质雕塑,按体裁、形制又分多种类型,包括特殊的等身大彩塑和 “效应雕塑”。

工艺美术(实用美术):品种丰富,多源于民间手工艺,与群众联系紧密。

设计:涵盖多种门类,包括与科技结合的设计,已渗入整个美术领域,成为重要学科。

(二)美术的形态特征

1.造型性

概念与发展:是美术重要特征,含义广,包括立体、平面、色彩、黑白造型及具象和抽象造型美,概念不断变化。

中西造型差异:西方以形体块面造型为主,线附属于块面;中国线描造型重要,线在雕塑中也起主导作用。

2.空间性

三维空间概念:西方按物理学观念将长度、高度和深度视为 “三维空间”,是立体造型和平面绘画表现真实感的依据。

空间艺术特点与局限:长于描绘事物,有再现性和描摹性,可长期存在,但对情节性绘画和雕塑有局限,促使绘画追求凝练和运动感以产生时间感。

3.视觉性:美术是视觉艺术,造型艺术一般通过视觉感知(部分工艺品可通过触觉增强体验),涵盖通过视觉欣赏的可视艺术,但不包括综合性艺术。

(三)美术的分类系统

1.纯美术与工艺美术

纯美术:指精神性、欣赏性的绘画、雕刻等,蔡元培称作文艺美术,“纯美术” 说法有模糊之处但已惯用。

工艺美术:是实用功能与审美意识相结合的美术。

2.具象美术与抽象美术

具象美术:写实主义美术依靠具体形态反映事物本质,通过形象思维对素材加工达到典型化审美目的。

抽象美术:“抽象” 有艺术抽象和与具象相对的意象两种理解,抽象主义美术家观念不同,中国传统审美观强调具象和抽象统一。

3.中国书法与篆刻:是古老抽象艺术,与绘画有血缘联系,与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相关,源于古老宇宙观,是特殊综合艺术。

二、美术的特性

(一)美术创作主客观关系体现的特性

1.中西美术共性与差异

共性:美术家都遵循艺术规律创作,中西绘画理论都有写实和想象主张。

差异: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主观能动,主张主客观契合,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等体现中国画创作方法;西方自荷马等起流行艺术模仿说,文艺复兴尊重客观真实,不同时期美术有不同特点,表现主义强调 “自我”,与东方有根本差异。

2.东西方文明对美术的影响

东方文明中心(华夏):地理呈 “地中海” 形势,以中原文明为中心,有道家和儒家思想,影响美术素质和观念,善于吸收外来营养完善自身。

西方文明中心(地中海周围):希腊美术影响欧洲近代美术,希腊人性格开朗,其地理环境和对人体艺术的追求影响西方美术求变、开拓精神。

3.艺术创造与科学反映论的关系:艺术创造按主体 “内在尺度” 进行,将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意象创造 “第二自然”,功能潜移默化,中国绘画虚实和空灵学说是艺术美的辩证法,艺术方法需艺术家探索。

4.美术创作的个体性与审美理想:美术创作个体性强,审美理想通过创作形成风格流派,受世界观和文化素质制约,不同审美理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等)影响美术创作,美术是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

美术的发生和发展

一、美术的起源

(一)起源实物依据充足

美术起源研究有大量工艺美术文物作依据,人类祖先遗留下的原始艺术品中工艺美术品较多,这些文物见证了人类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发展。

(二)起源与劳动相关

1.起源于劳动工具和实用产品: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事物和发展审美意识,如旧石器时代经 “早期智人” 加工过的石斧,兼具生产工具功用性和形式美感,新石器时代彩陶造型美、彩绘流畅、图案精美,是实用与美观高度统一的工艺品,其制作者堪称工艺美术师。

2.早期审美需求表现:旧石器时代后期,原始人已能制作装饰品,装饰有宗教或求偶目的,与美术相关。从大量美术遗迹(如岩洞壁画、岩画)来看,常见狩猎和劳动场面,这些画可能出于信仰、记事、庆功等实用目的,体现朴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精神,当时人类行动围绕劳动求生存,并非为创造纯艺术。

(三)原始雕塑反映人类情感

人类祖先创作粘土小雕塑,如欧洲旧石器时代奥瑞纳文化中的女裸体塑像(原始 “维纳斯”)和中国辽宁喀左县东山嘴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中的 “孕妇像”,这些雕塑是对母性的膜拜,祈求种族繁衍,反映原始宗教感情和对女性的爱慕心理,展现原始人类率真人性。

二、原始民族社会到奴隶制社会美术的发展

(一)原始民族社会美术特征

原始民族社会美术多反映全体人员意志和愿望,原始性、全民性明显,实用性强。

(二)奴隶制社会美术发展

奴隶制社会阶级分化和分工使美术品趋向完善精美,更能表达思想情感。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工艺美术、建筑、绘画、雕刻等方面发展各有偏重,如中国商周青铜器设计和工艺水平高,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雕刻宏伟,古希腊创造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筑、雕刻和绘画形象,这些美术典范反映当时现实和人类本质,有超越时代的审美和认识价值。

三、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美术的变化

(一)随社会发展美术品类和审美变化

1.审美对象范围扩大: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精神生活丰富,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对象范围扩大,美术品类和题材内容拓展,艺术水平提高,审美观念变迁,如旧石器时代狩猎图画以可食用野生动物为审美对象,农业社会后人们开始欣赏自然美。

2.生产技术对美术的影响:各个时期先进生产和技术影响美术发展,如冶铜术促进中国古代铜器工艺成就,青铜时代与奴隶制社会形态适应。建筑艺术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东西方建筑工程自古有宏大设计,如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西方石材结构建筑(古希腊神殿、古罗马教堂等)都展现强大艺术生命力。

(二)封建社会美术发展

1.职业美术家出现:封建社会阶级和分工复杂,出现职业画家、雕刻家、工艺师等,西方有宫廷画家、宗教画师,中国有宫廷画家、画工和塑工等,他们创造大量优秀美术品。

2.中国封建时代美术作品举例

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代张萱《捣练图》、阎立本《步辇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分别描写不同题材,展现当时社会生活风貌,有重要绘画史价值。

山水画:自南朝宗炳、王微开始,经唐代张璨发展,东方山水画持续发展,五代以后作品丰富,体现东方山水美学观。

花鸟画:五代黄笙、徐熙,宋代崔白、赵昌、赵佶等是著名花鸟画家。

石窟壁画: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题材虽宗教,但反映时代思想和现实,显示美术家创造才能。

文人画:元代以后形成重要支脉,强调画家文学修养,宫廷美术、宗教美术和文人画有艺术精华,是民族精神财富,同时封建社会的奴隶、手工业者和农民中也有美术创造人才。

(三)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上升时期美术发展

1.文艺复兴运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美术站在反封建前锋,文艺复兴运动是重要阶段,伴随资本主义兴起席卷全欧,美术创造出人文主义崭新面貌,代表人物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等,他们多才多艺,作品体现时代精神。

2.后续美术流派发展

17 世纪:欧洲出现伦勃朗、委拉斯贵支、鲁本斯等油画大师,随后巴洛克、罗可可美术样式与社会和时代风尚相关。法国大革命前夕,新古典主义兴起,追求严谨完美性。

浪漫主义:随着新古典主义衰落而兴起,德拉克洛瓦是首领,其作品色彩强烈、用笔奔放,吕德、卡尔波的雕刻作品也是浪漫主义代表作。

写实主义:波及东西欧,库尔贝是倡导者,米勒、杜米埃、珂勒惠支、列宾、苏里科夫等画家在写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方面有杰出表现,同时自然主义风景画派兴起,如法国巴比松画派。

印象主义:发挥油画技术优势,改变色彩观念,受近代科学启示,开拓创作视野,推动油画进入新的发展时代。

(四)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时期美术发展

1.现代主义美术兴起: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灾难,美术流派众多,局面复杂。现代主义美术主张打破美术与工业设计界线,“包豪斯” 和新工艺设计运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提倡建筑、绘画等结合,否定传统美术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感化功能,使美术走向抽象,在工业设计领域扩大艺术表现力,这种变化与社会不稳定、个人价值观念、市场经济和近代科学等因素有关。

2.工业设计发展与纯美术对比:现代工业设计使衣食住行渗透美,涵盖面广且不断扩大,纯美术相对落后,物质文明影响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水平影响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但对纯美术赏析能力不随物质文明提高而必然提高。

(五)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

1.近现代美术改革:中国近 100 年因半封建、半殖民地地位,近现代美术在 “五四” 运动前后改革,引进西方油画、素描、水彩、版画、雕塑和建筑等,发展美术教育,蔡元培提倡美育,鲁迅倡导新木刻运动,老解放区美术与人民联系紧密。

2.社会主义时代美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时代美术遵循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通过与群众的辩证运动,继承民族美术精华,发掘民间美术生命力,借鉴外国优秀成分,反映时代特色。

美术的功能和效应

一、美术社会功能的复杂性

(一)美术形态多样影响功能评价

1.美术形态与功能特点:美术形态多样、变化多、性能各异,作用多为潜移默化感染人。

2.个体差异对功能理解影响:不同欣赏者因文化素质、爱好及特定时空条件,对美术审美反应不同,难以笼统评价美术普遍性功能。

3.从心理学看美术功能:美术功能是 “实” 概念,从心理学角度看作效应更实际,美的感受较 “虚”,中国传统虚实结合观有助于理解美术功能实质。

(二)美学观点分歧增加功能复杂性

1.不同本质论与功能论关系:美术功能源于美的本质,自美学创立以来,对美的定义众说纷纭,古今中外哲学家、美学家观点不一,现代美术新潮流使问题更复杂,前卫派突出美丑对立,需深入探讨求统一。

2.美学研究内容与学科性质:美学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理解美术欣赏心理效应需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探讨,尤其借助美学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美术家认为美学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结合,目前各美术门类美学分支建设旨在揭示内部规律,但当前对美术功能和效应只能粗略概述。

二、美术的传统社会功能划分及特殊情况

(一)美术的三种传统社会功能及关系

1.认识、教育、审美功能与艺术品质契合:美术社会功能曾分为认识、教育、审美功能,分别与艺术的真、善、美品质契合,在逻辑上可分列,但实际中美术品多偏重某一方面,基本以审美实现效用。

2.情感在功能实现中的作用:美术的认识和教育作用需依靠情感导引,通过动情实现,没有美感作用的美术品难有认识和教育作用,有审美情操的美术品在一定意义上也有认识、教育作用。

(二)特殊社会政治条件下美术功能侧重点变化

1.战争等动荡时期美术功能特点:特定社会政治条件下美术功能侧重点会变,如战争时期,从革命利益出发,不强调审美作用,宣传画等要求直截了当,不过也蕴含审美因素,优秀作品掌握特定审美心理。

2.不同类型宣传画的功能特点:动员革命战争的宣传画、政治讽刺画等为提高思想认识和宣传教育,目的性强,但也有审美因素,体现了美术功能在特殊情况下的侧重。

三、美术功能中的欣赏心理机制

(一)美术欣赏的心理效应原理

1.心理效应的产生过程:美术的感染、陶冶等是心理效应,是欣赏者内部情感、思想、意识相互作用的因果心理作用。美术家将生活视觉信息加工成美术品,作品传达审美意象使欣赏者产生心理效应,这是美术功能体现。

2.心理沟通实现功能的原理:美术作品再现或表现现实形象受喜爱是因美术家和观众心理沟通。

(二)不同美术形式的心理效应差异

1.造型艺术心理效应特点:造型艺术主要传递美的信息,抽象美术有时比具象美术在形式美感上更能激起动人效应,部分现代主义美术虽可能不产生美感甚至引发反感,但能带来启迪、暗示,体现美术多元化和心理机制复杂,美丑界限难分,艺术家需运用审美和艺术法则统一美丑矛盾。

2.具象美术美感产生及特点:具象美术中,美感是客观事物美与心理相互作用产生的意识和情感活动,是生理和心理统一的审美理想实现,不同美术品美的性质有别,美感依靠直觉且与形象思维活动结合,欣赏者不是被动接受,理性美感比直觉感受更强烈深刻,体现真挚情感、哲理真理的美是高尚美感,意蕴深邃的典型美是艺术创造,不同于现实典型性,好的艺术品给欣赏者留再创造空间。

四、美术在美育中的作用

(一)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与再创造

1.视觉导引与欣赏进程:美术欣赏以视觉为导引,从外部形式美感受深入到本质,欣赏进程与美术创造思维活动相似,欣赏中有艺术再创造空间。

2.多种心理因素辅助审美完成:审美活动完成需视觉艺术心理和更广泛文化心理辅助,审美有自主性,文化素养影响欣赏角度和理解深度,好的艺术品能启发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理想和美感能力并诱导再创造。

(二)美术在不同教育阶段的美育价值

1.审美教育在美育中的重要性:从艺术中获得的审美教育是美育重要部分,美的教育有解放思想品质,从孩提时代通过美的感官认识世界、接受教育,能陶冶性情、影响世界观,蔡元培有从胎教到婚丧之事的美育理想,各国多在教育阶段设美术课,中国教育方针中美育有自身及对德、智、体的催化作用,美术在各阶段教育都重要。

2.美术在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美术能陶冶情操,描绘自然题材作品有启迪人生功能,鲁迅指出美术可辅助道德教育、影响精神气质,装饰性美术设计也培养情操、志向,在现代社会培养审美情操是普及国民教育重要课题,各类美术品种在各方面灌输审美教育,对提高精神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作用。

0 阅读:0
迈希教育课程

迈希教育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