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十大生存必杀技之九_文史哲必须作为基础语料

简墨水 2024-12-19 21:47:06

文史训练不足的大脑充满偏见

在AI的时代,生存必杀技之九:关于判断——文史哲必须作为基础语料。具体来说,仍然要用文史类知识训练自己大脑的神经网络。文史训练不足的大脑充满偏见。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或许会忽略一个事实:文史哲知识才是真正需要印在头脑里的知识。纯理工科的知识,比如一个公式、一个算法,都是形式逻辑,几乎都是可编程的,可以交给一个外部系统,它会执行得比你更好。

想象一下,一个心理学家做实验研究肯定要用到统计学方法,但他并不需要真的自己使用统计方法手算结果,那些都有现成的软件。你只要把数据输入进去,结果自动出来。你研究质量的好坏不是取决于公式是否精准,而是对问题的敏锐理解和对实验的精巧设计。

神经网络最适合用文史哲的语料训练

物理学家搞研究靠的也不是物理知识。那些知识都是现成的,各种分析套路都已经尽量自动化了。一个物理学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他对科研课题的选择,他的灵感,他对结果的判断,他对各种工具的调用,他与当前流行想法的连接。这些东西没有固定套路、不属于形式逻辑,无法量化,可以说是都是“感觉”,或者说是某种神经网络计算,必须内化在心。

神经网络最适合用文史哲的语料训练。在修仙小说里,修行者的武力值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你用的法宝,一个是你的内功。形式逻辑的知识就相当于法宝,文史哲知识就相当于内功。AI时代,法宝都变成标准化和可以轻易获得的东西了,能不能用好是体现在内功上。而人与人之间的内功的差异,是无法在短期内弥补的,必须在长期的思维训练之中提高。

未经文史哲语料训练的大脑很无知,经过不全面语料训练的大脑会有偏见,只有使用高档次语料进行充分的训练,这个人的内功才配得上思考大事。

文学作品能加强我们的共情能力。读一读小说,熟悉熟悉对心理活动的描写,你会更能体会其他人在想什么,你就更有可能学会从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AI时代要求我们更多地与人打交道,共情能力会变得特别重要。

AI时代要求我们更多地与人打交道,共情能力会变得特别重要。

哲学最重要的作用是让我们学会清晰思考。哲学家非常在意你说的那个概念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很多人爱说“中国人是群体思维,西方人是个体思维”,真是如此吗?到底什么叫“群体思维”?哲学家提醒我们先把概念搞清楚,把一个说法的适用范围想清楚。

历史的作用,则是用大量的真实案例训练大脑解决问题。读历史是增长社会见识最快的办法。普通人认识的最大的官可能也就某个公司的领导,其实没有经历过很多事情。而如果你多读些历史,你会觉得所谓了不起的大人物其实也都有各种局限性,你就会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气度。

文史哲之外,或许你还可以学一点数学和物理学。数学能锻炼逻辑推理能力,能帮你明辨是非。物理能带给你符合当前科学理解的世界观,让你欣赏宇宙之美。但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数学的技巧和物理的知识,而是为了一种思维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从复杂的真实世界中抽象出来一个简化的模型,然后定量分析这个模型。具体的问题有太过复杂的变量,抽象的模型能让你抓住重点,忽略细节。这个抽象能力,能让你迅速抓住任何问题的本质。

最近高盛集团首席信息官马可·阿根提提出,AI时代要重用学哲学的人。因为他能迅速对问题提出一个心智模型,能在回答“怎么做”之前先回答“为什么要做”,能使用第一性原理分解问题,能清晰地进行逻辑推理,这些能力会越来越重要。

使用第一性原理分解问题,能清晰地进行逻辑推理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截至目前为止,文史哲专业毕业生还都不太好找工作。但是他们后劲足,他们只要找到自己的岗位,就能比理工科毕业生更快地升职。或许大学专业选理工科,然后用业余时间学习文史哲是个更妥当的办法。

我们学习文史哲最好是学真东西,而不是什么民间故事、评书演义之类。我看现在很多短视频文史博主胡乱讲中国文化,只提供一个情绪价值。

文史哲的学问还有在我看来更好的用处,那就是让我们摆脱平庸的引力。日常生活实在太过平庸了。一个大好青年,如果把注意力只是用在什么升职加薪、办公室政治、婆媳关系那些茶杯里的风暴上,难道不是太没意思了吗?读一点文史哲,想想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不平凡的事情,是一个巨大的安慰。

(END)

0 阅读:0
简墨水

简墨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