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首春雨经典古诗词: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

绮菱评情感生活 2025-03-12 12:28:44

—「01」—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宋·秦观《好事近·梦中作》

春山新雨,泥径蜿蜒,踏着湿漉漉的苔痕,恍若行入梦中。

雨丝未歇,却催得路旁野花次第绽开,红紫纷披,竟将整座山的春色搅得动荡不安。

他循溪声而去,拨开垂藤乱枝,忽见千百黄鹂栖于幽谷,啼鸣如碎玉溅泉,惊破了深林的岑寂。

仰首望天,流云翻卷,忽而化龙腾跃,忽而作蛇盘桓,夭矫身姿撕开碧空,似要携他共赴九霄。

醉意愈浓,索性倚卧古藤之下,任藤影斑驳覆面。

耳畔溪声、鸟声、风声纠缠,眼前花光、云色、山气交织,他已分不清是梦是真,是醉是醒。

唯有古藤老根硌着背脊的微痛,提醒他:此身仍在红尘,此心已随龙蛇游弋太虚。

春雨绵绵,不仅滋润了大地,更赋予了花朵新的生命,使得整座山都沐浴在盎然的春色之中。

随着脚步的深入,仿佛步入了一个黄鹂啼鸣的仙境。

而那流云的变化,又如同自然界的魔法,让人心生敬畏。

最终,词人醉卧藤荫,忘却尘世,这种超脱的境界,正是他对春日美景的最高赞美。

—「02」—

花时闷见联绵雨,云入人家水毁堤。

昨日春风源上路,可怜红锦枉抛泥。

——唐·徐凝《春雨》

在花儿盛开的时节,本该是踏青斗酒的光景,偏逢阴云压城,淫雨联绵。

推窗远眺,见乌云笼罩,竟侵入门户;浊浪冲毁了河堤,欲吞没阡陌。

回想起昨日信步溪源,山径犹铺锦绣——

桃瓣似火,李花如雪,更有杜鹃啼血,染得半坡嫣红。

而今急雨如鞭,抽得落英委地,残红混入泥淖,倒像是天公掷碎了一匹蜀锦。

诗人掩卷长叹:

雨本多情物,润物细无声;

奈何今岁春霖成暴客,摧花毁稼,徒令风雅变劫灰。

他取笔蘸墨,却迟迟难落——

满纸可书愁绪,却写不尽泥中红锦的冤屈。

徐凝以春雨为背景,描绘了一幅令人惋惜的画面。

花儿盛开的季节,本应是欣赏美景的好时光,然而连绵的雨水却打破了这份宁静。

“云入人家水毁堤”的描绘,展现了雨势的汹涌。

而那些曾经娇艳的花朵,如今却只能无奈地陷落在泥泞之中,这种对比,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03」—

斜阳外,春雨足,风吹皱一池寒玉。

画楼中有人情正苦,杜鹃声莫啼归去。

——元·李致远《落梅风·斜阳外》

暮色自天边浸染,斜阳半坠,将残晖泼进池中,冷玉般的水面顿生千叠碎金。

春雨初收,风起时,将一汪春水吹成揉皱的寒玉,一道深过一道。

独立池畔,忽闻画楼深处传来幽咽琴声,弦弦掩抑,似在泣诉离情。

他知楼中人或为生计远行,或为功名漂泊,此刻杜鹃偏又啼叫,声声催唤“不如归去”。

归途迢递,岂是啼声能缩短?倒不如让这池水皱了又平,教离人学会心如止水。”

言罢自嘲一笑,原来自己亦是被杜鹃声扰了心神的池中萍。

夕阳下的春雨,不仅滋润了大地,更触动了人心。

池塘中的水波,被风儿吹得荡漾起来,宛如一块被吹皱的寒玉,这种比喻,既形象又富有诗意。

而画楼中的人,或许正经历着情感的波折,杜鹃的啼声,更像是对他内心的一种呼应,让人不禁为他的遭遇而心生同情。

—「04」—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唐·刘长卿《别严士元》

阖闾城外,春风怯怯,倚着舟楫打盹。

江南水乡之地,春寒料峭,春色忽阴忽晴,恰似离人心绪明灭不定。

细雨如烟,沾衣不察,待觉微凉,青衫已染透;

残花辞枝,坠地无声,唯暗香一缕,萦绕在衣襟发梢。

日影西沉时,江面上孤帆渐远,孤影没入江天苍茫处。

独立渡口,见芳草连天,碧色直浸到洞庭以南——

原来草木亦有情,能将别愁铺展成万里青毯。

他忽觉掌心仍有余温,原是友人临别赠的暖炉。

风起时,炉灰散作白蝶,与细雨闲花共舞,竟分不清是送行者的泪,还是江南春的魂。

春风轻拂,水乡春寒,这种细腻的环境描写,为离别增添了几分哀愁。

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敏感与细腻。

而夕阳下的孤帆、湖南的绿意,则更将这种离情推向了高潮。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将离别的哀愁与对远方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05」—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西塞山前,白鹭翩翩振翅,翅尖掠过春水,漾起一圈圈涟漪。

桃花盛开,绯红染透溪涧,鳜鱼在落英间穿梭,鳞光与花影交叠,恍若星河坠入人间。

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悠然自得,独坐舟头垂钓,不愿归去。

风斜斜吹来,雨丝细密如帘,他却浑然不觉衣衫湿透,只凝望一江春色。

归去作甚?此处有白鹭为友,桃花作盏,斜风细雨皆是天赐的酒令。

“江湖即家,风雨即席,醉倒春光,便是归期。”

白鹭的飞翔,桃花的盛开,流水的潺潺,共同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而渔人青箬笠、绿蓑衣的装扮,以及斜风细雨中的悠然自得,更是将渔家的闲适与自在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渔家生活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美好。

—「06」—

风淅淅,雨纤纤。

难怪春愁细细添。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

——清·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风声淅沥,细雨绵绵不绝,春寒裹着湿气渗入轩窗。

独对孤灯,见案上宣纸被风掀动,墨痕漫漶,恰似心事晕染难收。

这春日的细雨和风,让人不禁增添了几分愁绪。

是昨日落花成冢的怅惘?是今宵薄酒难温的孤寂?抑或是年少时某场未做完的梦?

恍惚间,他仿佛回到旧时庭院,见那人倚栏轻笑,伸手欲触,却隔着一重雨帘、一重雾霭、一重生与死的帷幕。

风骤急,雨声碎,他蓦然惊醒,才知所谓“春愁”,原是岁月在心上剜出的缺口,风过时,便隐隐作痛。

《赤枣子》描绘了春日的风雨与愁绪。风儿淅淅,雨丝纤纤,这种轻柔而细腻的自然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难怪春愁细细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记不分明疑是梦,梦来还隔一重帘”的描绘,则更是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困惑表现得淋漓尽致。

—「07」—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

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

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阳沽酒市,

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宋·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纤雨如愁,细风似叹,杨柳依依,笼在青烟中,宛若美人蹙眉。

漫步长堤,见湿花黏附枝头,欲飞还坠,似在泣诉对春光的眷恋。

俯身拾起一片残瓣,掌心顷刻染上凉意,心中的愁绪无以言表。

这愁原是无边无涯,竟连春色也载不动,只得随流水东去,空留一川萍碎。

忽觉人生如寄,九十春光不过弹指,纵使典尽金龟换酒,又怎能留住半寸韶华?

他转身奔向酒肆,袍袖灌满冷风,口中高呼:“取烈酒来!”

醉眼朦胧时,他见帘外烟柳摇曳,恍若年少轻狂的自己正策马而过。

“今日之醉,他年忆起,怕是连泪都嫌奢侈。”

这首《渔家傲》描绘了春日的景象与内心的愁绪。

小雨纤纤、风儿细细、杨柳依依、青烟缭绕,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春日画卷。

湿润的花朵无法随风飞舞,却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将内心的愁绪与春光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九十天的光阴能有多少呢?即使有再多的财富,也无法留住时光,更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

向东阳的酒市寄语,不如痛饮一场,然而如今的欢乐,或许会成为他年的泪水。

—「08」—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

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

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唐·韦庄《谒金门・春雨足》

春雨充沛,溪水涨腻,绿意漫过卵石,浸透苔痕。

柳枝轻摆,见一双白鹭自柳荫中掠出,羽翼沾着晴光,似两片白玉坠入碧波。

它们时而交颈低语,时而振翅戏水,搅碎一溪翡翠,涟漪荡到楼前,惊动了高卷的翠帘。

倚靠着曲折的栏杆,指尖抚过雕花木纹,恍若抚过流年褶皱。

远处云影淡薄,水天相接处烟树如簇,而他的目光却穿破千里雾霭,

看尽江山如画,终不及眼前这一溪新绿、双鹭晴浴。

他忽觉寸心虽小,却纳得下天地间的明净与温柔,何须登高望远?

风过时,翠帘轻摇,似在应和这无声的顿悟。

春雨的滋润,让小溪焕发出勃勃生机,新绿盎然。柳外飞来的双鸟,更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高楼翠帘、倚遍阑干,诗人以自身的动作与视角,将读者带入了这个宁静而美丽的世界。

而云淡水平、烟树簇拥的描绘,则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广阔与深远。

“寸心千里目”更是将诗人的内心情感与眼前的景象巧妙结合,展现了他对远方的向往与思念。

—「09」—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西涧幽僻,独独那一丛野草惹人垂怜,

瘦茎伶仃,却偏生在石缝间,青翠欲滴,似要与苍苔争一寸春光。

驻足涧畔,听黄鹂鸣声自高树深处跌落,清越如碎玉,更衬得空山寂寂。

傍晚时分,春潮裹挟急雨奔袭而至,浪沫飞溅,打湿了诗人的袍角。

他疾步避雨,却见野渡口孤舟横陈,缆绳松垮,任凭潮水推搡摇晃。

舟中无人,舟外亦无人,唯有雨脚密密织成帘幕,将天地笼作一方混沌。

他忽生慨叹:

草木幽独,原是本性;舟楫自横,何尝不是大自在?

雨声渐歇时,他掸去衣上水珠,转身离去——

此身虽在宦海,此心已随野舟,泊进无欲无求的苍茫。

以“独怜”二字开篇,表达了对涧边幽草的喜爱之情。

而上方深树中黄鹂的啼鸣,更添了几分生机与悦耳。

随着傍晚时分春潮带雨的汹涌而来,水势愈发湍急,整个画面也变得愈发紧张与动荡。

而在那荒野的渡口,一叶扁舟静静地横卧在水面,与周围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动静结合、冷暖相宜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与生命的律动。

—「10」—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

古木虬枝,短篷舟系在树影深处,似被光阴遗忘的旧梦。

拄杖蹒跚,藜茎摩挲掌心,粗粝触感让他想起少年时握过的锄柄。

桥东有雨,却非寻常雨,

杏花趁风零落,细瓣沾衣不湿,只留下一痕冷香,如美人指尖轻拂;

杨柳舒腰,风过时绵软无骨,拂面只觉温存,竟无半分料峭寒意。

诗人驻足桥头,见杏花雨与杨柳风缠绵交织,恍惚间竟分不清是春色醉人,还是人自醉于春色。此刻,任杏花落满白头,风灌宽袖。

此身虽老,幸而眼未昏花,鼻未失灵,犹能尝尽这淡到极致、却浓入骨髓的春味。

在古木浓荫下系好小船,拄着藜杖缓缓走过桥东,这一连串的动作,展现了他悠闲自得的心情。

而杏花飘落、细雨沾衣的描绘,则让人感受到了春日的清新与柔美。

杨柳轻拂、春风拂面,更是将这份柔美与温暖推向了高潮。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春日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同时,通过动静结合、冷暖相宜的描绘手法,也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11」—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长安御街,细雨如酥油沁地,瓦檐垂珠,石板泛青。

远眺城郊草色似有还无,依稀可见,朦胧中透出几分羞怯的绿意。

原来春色最妙处,恰在这似见非见、将醒未醒的暧昧时分。

城中烟柳堆絮,锦绣成堆,反显刻意;

倒是这浅草新雨,不争不抢,自有天然一段风流。

韩愈描绘了早春的景致,展现了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

小雨如酥,既表现了雨水的细腻与柔和,又暗含了春雨的珍贵与滋润。

草色遥看近却无,这种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更添了几分早春的神秘与朦胧。

“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直接点明了早春的美好,并将其与满城烟柳的繁华进行对比,凸显了早春的清新与脱俗。

—「1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

春雨来时,恰似故人踏夜叩门,轻悄,温润,不带半分惊扰,真是善解人意。

杜甫卧听檐漏,知细雨正随风潜行,吻过冻土,抚过枯枝,将生机一寸寸喂入大地血脉。

推窗望野,云墨染透天际,唯有江心渔火一点,如星子坠入人间,与雨丝共舞。

及至破晓推门,见晨光浸透雨帘,

芙蓉带露低垂,海棠胭脂半晕,整座锦官城的花枝皆被雨水酿成了醉态。

原来春的份量,不在雷鸣电闪,而在无声处浸润万物的慈悲。

《春夜喜雨》描绘了春夜降雨的景象,展现了雨水的善解人意与滋润万物的美好品质。

“好雨知时节”直接点明了雨水的善解人意与适时而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描绘,更是将雨水的细腻与柔和表现得淋漓尽致。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对比,既突出了夜晚的宁静与神秘,又暗示了雨水的广泛与深远。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描绘,则让人感受到了雨水滋润后的生机与繁华。

—「13」—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临安春夜,雨打瓦当如捻佛珠,声声敲着陆游的客愁。

近年来,人情世态变得淡薄如纱,是谁让我骑马来到这繁华的京城?

他独倚小楼,听檐溜渐沥一夜,忽觉半生宦游恰似这场雨——

看似浸润万物,实则落地成空。

更深时,卖花声自深巷浮起,带着杏花的清苦,混着晨雾漫进窗棂。

诗人展矮纸,潦草几行字,墨色淡如残梦;

烹茶分乳,白沫聚散似世情翻覆。

他抚了抚素衣上的尘痕,忽而失笑:

京华风尘再厚,终不及故园清明时,坟头一抔黄土的亲昵。

推窗见卖花人背影伶仃,杏枝斜挑朝霞——

原来春不曾负人,负人的,到底是心头斩不断的功名执念。

诗人在京城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对人情世态的感慨与对家乡的思念。

世味年来薄似纱,既表现了诗人对人情世态的淡薄感受,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描绘,既展现了春雨的细腻与杏花的美丽,又暗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向往。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描绘,则展现了诗人闲来无事的闲适与自在。

而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归乡的期待。

【免责声明】插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0 阅读:3
绮菱评情感生活

绮菱评情感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