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进股市的第一个十年是低开高走循序渐进,那么第二个十年绝对是开场就直接高潮大悲大喜。第二个十年的开局很美妙,2015年招行3月份突然停牌宣布计划试点对员工定向增发搞员工持股,复牌后直接2个涨停。你们估计很难想象那种单调满融涨停的感觉对于一个熊市里熬了熬几年的人是多么震撼。
可惜好景不长,还没等拿到银保监会的批文,著名的杠杆牛就轰然倒塌。2015年的夏天先后经历了千股跌停,千股涨停,千股停牌等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大戏。我虽然在高位没有一直保持满融,但是整个杠杆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招行跌到18元之下,我的担保比最低的时候曾经连续2个交易日触发我自己设置的“自救预警线”。这也是我自从使用杠杆以来第一次体会到杠杆的风险。具体的内容我在《改革同龄人》系列里都有描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不过我比同时期的股民都要幸运,因为关键时刻招商银行的大股东出手了。在第二轮下跌中招行在沪港两市砸了400亿人民币不计成本,兜底式托盘。我印象中是从低于18就开始疯狂接盘,最低接到17元以下。当时,很多招行的散户一边感谢招商局救了他们一命,一边暗地里嘲笑招商局当了接盘侠。现在回头看看,招行400亿接了总股本将近9%的流通盘,这些股份在后面9年累计分红接近11元,也就是说招商局增持的这部分股份现在成本只有7元不到,今年即将到来的分红估计每股超过2元。而股价现在是43元。到底谁傻呢?
我之前说过,特别感谢招行的大股东,在股灾的时候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它的兜底增持救了我一命,如果当时爆仓了,那么也就没有后面的辉煌了。所以,后来我公开发帖说过招商银行股价到100元之前,我的招行仓位不会低于100%。有人背地里说我是疯子,和股票谈恋爱大忌。我想说做人要有感恩的心,招商局关键时候救我一命,有这样的大股东在我持有招行安心。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2015年股市大地震的余威在2016年初又来了一次熔断底,这一次我的担保比再次摸到“自救预警线”。连续两次踩线,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融资这一工具的理解,并开始将自己的感悟理论化,系统化,这些就是现在大家看到《融资心经》的雏形。
2015-2017年5月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时期,史称“招行永远18岁”。在杠杆牛崩盘后,招行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横盘整理,震荡中枢就是17-18元。这一趋势终结于招行2017年一季报,在同一时间雪球论坛银行板块曾经爆发过一次非常著名的“招行vs兴业”大论战。其中,参战的一方就是我领头,另外一边是兴业银行非常活跃的球友“邢台草帽”。当时,招行和兴业的股价都在17-18之间,双方在一季报发布后为了争辩谁才是银行板块龙头而爆发激烈的争吵。
一个月后,招行发动夏季攻势一路高歌猛进超出2007年的历史复权高点,并在8月份冲到28元,用事实打脸了所有嘲笑“招行永远18岁”的杂鱼,也证明谁才是银行板块的龙头。同时,28元的价格也达到了10PE的斜杠杆线,我按照操作纪律将招行的杠杆卸掉,转而把杠杆加到建行上。然后,把我那几年对融资杠杆使用的经验,心得和教训写成专栏发布到平台上这就是最早版本的《融资心经》。
应该说从2015年-2017年,这一段时间坚定了我将投资作为应对不确定未来的重要手段。因为这几年我的职业生涯发生了重大转折,2013年棱镜门事件现在看来触发了外企在中国盛世的终结。2014年开始,我所任职的外企连续大比例裁员。我自己从最多时候管30多人的团队,变回大头兵。而我的年龄已经过了跳槽的最佳年龄。我看得很清楚,我已经不可能在职业生涯中再创新高,未来能够维持就不错了。注定我得工作是不可能干到退休的。所以,从2015年开始,我将大部分精力开始转向投资领域,针对银行业的基本面开始化大量的时间自学和研究。
2018年多数人可能记住的是下半年的中美贸易战。而对于我,2018年则是我自媒体之路的元年。最初开始写自媒体的初衷是防止别人抄袭我的作品。最初我只在雪球发专栏,但是后来发现随着我的名气增加,网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抄袭转发我的专栏,而且雪球对于抄袭维权的手段很弱。后来,一位大哥给我建议去开个自媒体,这样起码能保证在企鹅体系内不会被抄袭。
从2018年7月开始我的自媒体开始上线。按照一周五更的节奏坚持了6年,每年写50万字的专栏。2020年,我把专栏里面的《我眼中的银行》系列编纂成册出了一本我的书《看透银行:银行股投资从入门到精通》。这本书到目前为止共印刷4次28000册,市面上估计盗版更多。该书被评为中国经济出版社2021年度优秀图书。古人云:立德立功立言。我这普通人前两项指望不上,这本看透银行算是立言的擦边球吧。

再往后的事情估计大部分读者都知道了。2021年招行创出历史高点,之后前任行长突发被审查利空。然后招行股价跟随一众白马股开始下跌,连跌两年,最低相当于高位腰斩。虽然我在高点已经将融资换到了建行,而且也没有满融。但是50%的下跌还是让我第三次触及“自救预警线”,我当时通过抛售20万股建行化解了这次危机。
实话说,这次踩线其实比前两次风险要低,毕竟估值比前两次踩线估值低不少,最低点股息率远超融资成本。但是,这次对我个人的压力比前两次要大很多。主要是现在粉丝多了,很多人并不能理性看待公司估值的波动。虽然,我在2020年招行站稳40元的时候就公开发帖说过40以上不再公开推荐大家买招行。后来,2021年50元以上还劝粉丝不要追高买入招行。但是,招行跌下来我依然被很多跟风高位站岗招行的人骂得狗血淋头。
不过还好,这次我依靠拉黑大法和强大的现金流补充(兼职收入给我提供了远远不断的弹药)又挺过来了。融资12年,3次踩线都全身而退。2024年5月,我发表专栏《十年后我再次满融招行》,当时满融复权价约32元现在回头看招行股价已经稳步站上42元并且还在稳定的中期上升通道内。期望我爆仓的人估计又要失望了,这次还是我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