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之中,秦末至西汉初期的这段岁月,堪称是风云激荡、豪杰群起的重要时期。
此间,以汉高祖刘邦为核心的起义军历经了无数艰苦卓绝的浴血战斗,最终成功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从而实现了天下大一统的恢宏局面。
然而,恰恰就在中原百姓为此欢欣鼓舞、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际,在北方那广袤无垠的草原之上,少数民族政权——匈奴,正如同一只觉醒的巨兽,在无声无息中悄然崛起。
匈奴势力的逐步强大,宛如一团阴云,给刚刚诞生的汉王朝带来了极为巨大的威胁。
公元前 201 年,匈奴首领冒顿亲率气势汹汹的大军向南进发,目标直指汉朝边境的重要城镇太原。
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迅速传到朝堂之上,汉高祖刘邦闻之,内心震怒,决心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除北方隐患。
他即刻调集了多达三十万的庞大军队,并且亲自担任统帅,率领大军挥师北上,怀着坚定的决心,誓要与匈奴展开一场生死决战。
在战争的初始阶段,刘邦凭借着其雄厚的兵力优势以及精良的装备,接连取得了几场胜利。
然而,在乘胜追击的过程中,刘邦却不慎误入了匈奴人精心谋划的陷阱之中,被困在了白登山。
在当时,刘邦所处的境况简直就是生死攸关,命悬一线。倘若冒顿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趁机发动猛烈的攻击,那么刘邦及其麾下的将士们必将面临全军覆没、无一幸免的极度危险。
可是,令人倍感意外的是,冒顿不但没有下达进攻的命令,反而出人意料地打开了包围圈的一角,使得刘邦得以成功突围而出。
这一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引发了后世之人的诸多猜测与议论。
有的人认为,冒顿是由于对汉军强大实力的深深畏惧,所以才不敢贸然进攻;也有的人觉得,冒顿是出于政治方面的深思熟虑,不愿与汉朝彻底撕破脸皮,从而导致双方陷入不死不休的僵局。
那么,白登之围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原因呢?无论真实原因究竟如何,这段历史都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探讨的空间。
陈平的美人计刘邦被困白登山一事,历来为史家所关注。然而,对于这场战役的具体细节,史籍记载却颇为模糊。后来人们也只知道陈平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了两汉之交的时候,关于陈平解围奇计的故事,才逐渐在民间传开,据传,陈平在关键时刻,施展了一招妙计。他派遣使者携带大量财宝前往匈奴,同时还精心绘制了中原女子的肖像图,并将这些画像送至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手中。
阏氏看到中原女子的美貌,心中不禁担忧起来。她深知,一旦丈夫征服中原,自己的地位必将受到威胁。于是,她向冒顿进言,希望能够放过刘邦。正是因为阏氏的劝说,刘邦得以逃脱困境,顺利返回长安。
这种说法此后被众多史学家援引,也逐渐成为了史学界的共识,但其背后却有着巨大的漏洞。
首先就是在刘邦回到长安后,汉廷便立即开始与匈奴就和亲一事展开了沟通,不久之后,汉朝公主便踏上了远嫁匈奴的旅程。如果阏氏真的担心自己的地位,为何会同意与汉朝的和亲呢?
而且和亲和消灭刘邦相比自然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按照常理,阏氏可以让冒顿拒绝和亲,只消灭汉朝军队就行了。
但她却没有制止这一切的发生,这说明要么阏氏没有足够的影响力,要么她就不是一个善妒之人,但无论如何这都不能让陈平的美人计成立。
综上所述,陈平的“美人计”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在史学界却存在很大争议。笔者认为,这个故事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传说,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
解围的真相既然阏氏并非导致局势变化的关键所在,那么有理由推测,陈平所献上的那些美人图,极大可能是被径直递交到冒顿手中的。
并且,在白登之围的那段时间里,汉朝的使者可能早早地就已经将汉朝渴望寻求和亲的意愿,清晰无误地传达给了对方。
当时,尽管在冒顿的领导之下,匈奴正处于迅猛快速崛起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军事力量这一方面也的确拥有了能够与汉军相互抗衡的强大实力,然而,匈奴在政治制度的建设方面却相对而言较为滞后,国内的百姓依旧过着那种追逐水草而迁移的传统游牧生活。
所以,即便是冒顿在白登成功地击败了刘邦,匈奴相对松散的管理模式,也难以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治理。
相比起强烈的政治野心,冒顿更为紧迫、更为急需解决的,是整个匈奴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在汉使所提出的和亲建议当中,还涵盖了赠送数量众多的金银、充足的粮食以及其他各种贵重物品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于以游牧为生的匈奴来说,远比冒险掌控中原地区更为重要。这才是促使冒顿改变态度的关键核心因素。
至于和亲的公主,她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只是扮演了一种象征着政治联姻的角色,并没有能够真正发挥出扭转整个战局的决定性作用。
正是出于对于能够获得汉朝长期丰厚供奉的深深渴望,冒顿最终才同意释放刘邦。从那以后,汉匈和亲便成为了汉代初期最为重要的外交策略。
汉匈和亲这一策略,也使得双方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了相对的和平,为汉朝的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写在最后由此可见陈平所策划的“美人计”,事实上,真正能够触动冒顿心弦的并非美丽动人的女子,而在于汉朝给予他的极为丰厚的馈赠。
以释放刘邦为交换条件来确保将近百年来的稳定收入,显然是一笔绝对稳赚不赔的生意。
然而,对于汉朝来说,采取如此卑微屈辱的方式来摆脱困境,无疑显得有些难堪,这也正是为何汉代史官们在描述白登之围的解决过程时,总是避重就轻、含糊其辞的主要原因所在。
——●◯参考资料◯●——
杨燕:《“白登之围”与汉匈合约》,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