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曾说过,他这一生经历过两次最紧张的时刻。第一次是碾庄围歼黄百韬兵团这期间,当得知黄百韬全军覆没,黄百韬本尊也被击毙后,粟裕由于之前操劳过度,立马就晕了过去。
第二次是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也就是歼灭黄维,围困杜聿明时,“我曾经连续七昼夜没有睡觉,后来发作了美尼尔氏综合症,不得不带病指挥……”
为何后来,粟裕由于伤病无法出战朝鲜,去横趟十七国堂口,痛揍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等于粟裕直接被淮海战役给累垮了。要知道淮海战役可是,“80万对60万,优势在蒋”的。
不过话虽如此说,却还是有个疑问,因为粟裕曾如此点评过黄百韬,他说:黄百韬兵团战斗力中等偏上。
即,黄百韬兵团,并非真正的国军精锐部队。那么既然如此,为何黄百韬却还能成为他头号劲敌呢?笔者认为,是如下三个方面造成的。
其一:装备问题
所谓战斗力如何,装备从来都是异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哪怕到了如今也一样,许多人一谈谁能打,就总是先列装备如何。
因此粟裕说:黄百韬兵团战斗力中等偏上,其实更多是指装备问题。所谓国军真正能打的一等精锐,几乎都是清一水的美式装备。
这点并非小编胡说,早就体现出来了,这就是之前粟裕的“七战七捷”。当时粟裕就决定,“老子打得就是精锐”,于是要拿国军的美式装备部队下手。就这样粟裕首战宣泰,用事实证明了:美式装备也非对手。
以至于当时连毛主席都追问,粟裕真揍得是美式装备的国军吗?同理,还有后来的孟良崮战役全歼整编74师,也是一样。所以国军一等战斗力部队,毫无疑问就是手持美械装备的那些部队。
再看黄百韬,他的起家部队,也就是第25军,却并不是美式装备,而是清一水的“全日械”。即:接收或换装的是日本投降后,留下来的那些装备。也许有人一看,觉得不过如此。
但须知在当时,国军部队能做到“全日械”就已经烧高香了。因为第一批换装的仅有五支部队:第3军、第26军、第59军、第70军、第25军。
第3军是黄埔二期的罗历戎任军长,第26军是黄埔一期的余程万任军长,第59军是张自忠将军的旧部,李九思任军长,第70军是由江浙子弟兵班底组成,黄埔三期的陈颐鼎任军长……
这些信息一摆,是不是立马就看出来了黄百韬的特殊?根本不是国军杂牌,调侃来言就是:五大主力之下全无敌,五大主力之上一换一!
因此粟裕大将说:黄百韬战斗力中等偏上,从装备上分析那是一点问题没有的,甚至还有被压低的倾向。明白了黄百韬兵团的装备,再看咱解放军的装备,是不是立马就能明白,人家所谓的中等偏上,在咱这边就成了天花板——这不是劲敌是啥?
这其实也就解释了为啥,黄百韬哪怕被围碾庄了,却依旧能给咱造成那么大伤害。在他的电报中说:给共军造成三万伤亡,自己却仅有两万……一下子蒋介石和刘峙高兴了,齐齐狂呼:黄百韬取得了徐东大捷!
其二:士气问题
碾庄干翻黄百韬之战,相当于淮海战役的“初战”。因为后面就是双堆集揍黄维,陈官庄破杜聿明,说白了淮海战役就是指干掉国军这三大兵团。
在这三次大战中,陈官庄全歼杜聿明跟前两次相比,最简单和轻松的。搞得许多人只记住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或是国军那边的搞笑花边。
比如“蒋介石空投手谕,千里送来杜聿明”,还有什么邱清泉或杜聿明,“砍树脱困反成囚”,或是邱清泉死前发疯等等,是不是都是这些?
为何?因为前两次(碾庄、双堆集)打完后国军完败,导致整个士气崩盘,已经是必输无疑了,所以只能出现这些花边。
反观碾庄灭黄百韬,和双堆集歼黄维,却另一种画风,都是残酷异常的血战,那么为何这样?
双堆集是因咱刘邓大军当时太穷了,以至于“没良心炮”成了亮点。同时黄维第12兵团,又太豪华了——第十八军可是一等战力,清一水的美式装备。
碾庄之战之所以打完后,粟大将就因劳累过度,累晕过去,就是因这一战相当于“淮海战役的初战”。对于国军来言,内部普遍士气还相当旺盛。外部则黄维兵团、刘汝明、李延年等还都在救援。
在这种局面下,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力自然就爆发,甚至还超常爆发(求生欲)。因此碾庄战役一下子就打了16天。
须知之前锦州战役打了8天,济南打了9天——至于张灵甫仅3天。啥都怕对比,黄百韬虽装备上属于“中等偏上”,但士气未衰。
同时对于粟裕来言,打济南时,王耀武手中无精锐,且山东大势已成。
揍张灵甫,是因他非要学马谡。即,王耀武和张灵甫,都处于死地——后来的杜聿明也是如此。可黄百韬却不是,故而自然就成了头号劲敌了。
其三:兵力问题
如今人们只记住了粟裕说,黄百韬兵团战斗力中等偏上。却几乎都忽略了,粟裕这句的前面还有一句,这就是“黄百韬兵团下辖五个军,是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兵力最多的兵团”。
当然有人一定会说,不是杜聿明最多吗?下辖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约三十万人马呢,咋黄百韬兵力最多?
很简单,因为粟裕强调的是“兵团”,而杜聿明则属于“集团军”。
下辖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共有四个军,内有王牌第五军,实力最强。
李弥兵团是三个军,孙元良兵团最弱,仅两个军。
至于黄维的第12兵团,则是四个军。
这些数字一摆,是不是粟裕说得一点没错?同时还别忘了,杜聿明虽人马最多,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这哥三,却几乎都是心怀鬼胎的,导致了杜聿明根本没法掌控。
于是这才发生了,孙元良这位国军逃跑界扛把子,玩了一把所谓“奉命突围”,一下子搞得杜聿明当时都要崩溃了,因为这等于内部瓦解。
再反观黄百韬兵团,他却是能控制的。这就等于能发挥出几乎全部的战力,根本不存在“内部瓦解”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