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风吹遍大地,又到了春耕的关键时期。在全球范围内,农民们都在为新一年的丰收辛勤准备着。在中国,农民们积极投入备耕工作,呈现出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然而,在遥远的美国,农民们却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而这一切的根源,正是那持续多年的贸易战。
美国政府发起贸易战,主要手段便是加征关税。他们声称这是为了保护本国工人和农民的利益,期望通过加征关税,一方面促使制造业回流,增加国内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迫使其他国家增加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听起来似乎是一个 “双赢” 的策略,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
美国农业是高度机械化的,从前期的耕地、播种,到后期的收割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农业机械的支持。而制造这些农业机械的主要材料是钢材和铝合金。贸易战爆发后,美国对进口钢铝加征关税,其本意是扶持本土钢铝产业,增强本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但美国本土钢铝产业的发展却未能如预期般顺利。美国工会势力强大,工人工资和福利要求较高,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居高不下。许多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对投资钢铝产业望而却步。此外,美国虽然自身拥有一定的铁矿石资源,但在实际生产中,仍需大量进口其他原材料。加征关税后,进口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再加上用工成本的压力以及产业链转移带来的成本控制难题,使得美国本土生产的钢铁和铝合金价格竟然比加征关税后的进口价格还要高。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机械制造商为了降低成本,自然会选择进口更便宜的钢铁和铝合金。但这也导致了农业机械的生产成本上升,制造商不得不提高机械售价。最终,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全部转嫁到了美国农民身上。原本农民购买一台普通拖拉机可能只需要几万美元,如今却要多花费数千美元甚至更多;联合收割机等大型设备的价格涨幅更是惊人。
或许有人会问,农业机械不是可以使用多年,没必要年年购买新的呀?但实际上,农业机械在高强度的作业环境下,磨损速度非常快。就拿联合收割机来说,在收割季节,它每天可能要连续工作 8 - 10 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像切割刀片、传动链条等关键部件,在这样的高强度作业下,磨损十分严重。一般经过 2 - 3 年的高强度使用,机器的性能就会明显下降,维修成本也会大幅增加。在美国,人工费用高昂,维修一台机器的费用有时甚至超过了购买一台新机器的价格。而且,农业作业环境复杂,机器经常会受到雨水、泥土、农药等的腐蚀,老化速度更快。所以,每隔几年更换新机器,对美国农民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如今,农业机械价格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为了维持自身的利益,农民们只能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由于美国对其他国家加征关税,这些国家纷纷对美国农产品实施了报复性关税措施。农产品不像一些高科技产品具有独特性,它的可替代性非常强。一旦美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国际买家就会迅速转向其他国家购买。
以美国大豆为例,曾经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市场份额高达 40???但贸易战爆发后,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急剧下降,短短几年就暴跌至 18???被巴西大豆取而代之。如今,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如果美国继续在贸易问题上一意孤行,未来美国大豆很可能会被彻底挤出中国市场。
美国政府曾提出 “出口转内销” 的建议,试图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但这一想法根本不切实际,如果国内市场能够消化这些农产品,当初又何必要费力出口呢?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24 年美国大豆产量预估为 1.25 亿吨,而国内消费量仅为 6870 万吨,大量的剩余大豆只能依赖出口。失去了中国这样的大市场,美国大豆的出口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除了大豆,其他农产品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美国的玉米、小麦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因为贸易战而大打折扣。美国农民们辛苦种植的农产品,如今却面临着滞销的风险,大量农产品积压在仓库中,无人问津。
贸易战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给美国农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美国农民原本是贸易战的支持者,他们希望通过贸易战获得更多的利益,然而最终却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他们的焦虑不仅仅是因为农产品价格下跌、销售困难,更是对未来农业发展的担忧。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紧密相连,合作共赢才是发展的正道。美国政府应该早日认识到这一点,停止贸易战,让美国农民能够回归正常的生产生活,让美国农业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