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就要毕业了,我送您两本书

掌阅富民 2020-07-06 17:57:17

毕业意味着离别。学生远走高飞,老师原路返回。周而复始的故事,年年相似。离开的时候,总有一份情丝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总要留下点什么。或许是感激的泪水,或许是不舍的眼神,或许是祝福的话语。这是一份只属于老师和学生的礼物,涌动在彼此心间,咀嚼着过往零碎的记忆,见证着一路走来的欢喜伤悲;展望着未来无知的预判,憧憬着一路前行的峰回路转。而我今年收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

“老师,就要毕业了,我送您两本书。我觉得您是一个宽厚的好老师,对我们很好。”夏至前一天,周六,我在办公室准备下午的课,一个女生双手端正地捧着两本书来到我办公桌前。有些突然,我有些措手不及。这是一个平时文静了不得了的女孩子,每节课上都坐的端端正正,不是在写就是在思考,我从来没看到她精神疲劳过。整个高三,她都如此用心。跟我的交流,仅限于课程和课堂方面的。我甚至在才接触她的时候总会把她和另外一个班的与她名字相似的另一个女孩混淆起来,而她,却没有因为我的粗枝大叶而有想法,却在临近毕业非常用心地为我选择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两本书,还给了我如此的评价,实在是太出乎我的意外。“谢谢你。”我边表示感谢边给这个孩子深深地鞠了一躬。见我接受了礼物,女生满意地转身离开了。我分明看到,平时很少露出笑容的她,是带着微笑离开的。我知道两本书的价值不低,但我无法拒绝孩子。推辞了,可能就关上了一个孩子的心,所以我选择接受。但我很忐忑,因为我知道“56号教室”是一个多么遥不可及的目标。我怕辜负了这个孩子的期望。

在我还没来得及想清楚《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两本书对我的未来究竟有什么意义的时候,另外一个女生给我送来了“秘方”。“老师,我送您一本书。这本书写得很精彩,我很喜欢读。”最后一次月考语文学科结束以后,这个孩子似乎知道我还没离开学校,捧着一本《追风筝的人》来到我办公室笑眯眯地送给我。如法炮制,我向她表示了感谢,向她鞠了躬。或许有人会说我小题大做,又失师尊。可是,在那样的时候,我唯有这样的方式,才能表达我最深刻的敬意。孩子们送我的仅仅是书本吗?不,这些书不是书、不是字,而是一束光,能照亮路的。

这份礼物,我是受之有愧的。站在那间教室里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到底做了些什么,很多都已经模糊了。我只记得刚走进教室时的惶恐。孩子们惶恐,我也惶恐。孩子们惶恐的是一个全校知名的恶人竟然莫名其妙地成了他们的老师,他们一定担心高三的岁月会在身心的煎熬中蜕掉一层皮。而我惶恐的是十多年来都没有接触过这样层次学生的考验,担心自己能不能过关。幸好在秋冬交替、春夏更迭的这么多天里,我没有受到实质上的反对。虽然可能在孩子们的心里也曾有过抵触与不屑,但宽厚让他们包容了我300多天。是的,宽厚,孩子们的宽厚。“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的封面上的文字让我沉思。“忍你,千千万万遍。”改一改,或许才是孩子们想要说的吧。

在我模糊的记忆里,实在难有宽厚的事情对得起孩子们给我的评价。我只记得,我基本上兑现了“我从来不拖堂”的承诺,应该改变了“每个学生都会遇到一个喜欢啰嗦的语文老师”的印象吧。甚至有时候还提前十秒钟让孩子们跑去食堂抢占有力位置,这明显违反学校管理规定的做法,连我自己都汗颜,但总改不了想让孩子们早一点吃到饭的初衷。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关于学生命根的这件事情上,我一直都还是比较重视和谨慎的。毕竟,分数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我比他们还清楚一些。但在整个高三总共21次的正式月考中,我似乎没有因为命根的事情而生过气,总是对孩子们说,考不好完全是因为语文老师没能力。唯一有一次孩子们发挥失常,我曾发过小火,但我知道,那次火没有烧到灵魂。

令人窒息的高三需要给点疗法。冒着天下之大不韪,我们高三看过《鸿门宴》《哪吒》《少年的你》《全城高考》等等电影,写点观后感,写几句影评,就是我们的语文课了。还从《英雄之城》等纪录片里全面了解齐心抗疫的故事,也算是给生于非典,考于新冠的孩子们架起一道从过去走向未来的桥吧。

文明精神,需野蛮体魄。和学生们一起来回走完几十公里的远足路程,不少孩子筋疲力尽后在高中生活里留下了不可多得的一笔。当我把他们写的远足笔记推荐到全县人民都看得到的微信公众号以后,相信他们心里一定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苦后甜的。年级集体烧烤的阵仗和场面自然难以完全如意地操控,但参与者总会在某个瞬间回想起十八岁青春里的那些疯狂,不也就够了吗?

读书这件事情怎么都不能停下来,尤其是课外书。我来了以后,不但不阻止孩子们读课外书,还和孩子们一起买了一大堆书来读。在高三枯燥的时光里,忙里偷闲读了几本课外书,或许对考试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但他们毕竟多了解了几个作家,能多讲几个故事了。精神不荒芜,内心不空虚,不正是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吗?或许正是因为看到我课外书不离手,孩子们才想着给我找点事我——把书本作为礼物送给我吧。我问过孩子们为什么送我书。“因为你喜欢书呗。”我知道这是一句真话,但我更加惶恐。我一直在想,我每天就抱着书读,孩子们会不会认为我不务正业呢。她们送我书,不会是要提醒我多研究教学,少读点无用书吧!看来,我这点小人之心,被有君子之腹的孩子们都给看透了。可在孩子们面前透明一点,我又心安理得,至少,我的思路应该没有多少偏差。

除此之外,似乎没什么与宽厚扯得上关系了。对了,好像还有炎炎夏日里的冰棍、杨梅、香蕉,还有“六一节”的棒棒糖……算了算了,还是别说了。再说下去,我就变成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的小人了。不过我还是想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很多时候,老师和学生的相处之道,既在课堂,也在课外。

还是回到正题上来吧。这几本书,我藏在柜子里,现在不能读。我得等着孩子们离开以后,腾一个静静的时间,找一个静静的空间,细细读、慢慢品、深深思、好好悟。这些礼物中,有孩子们水晶般、金子样的心,澄澈晶莹,透亮无瑕。我得花心思、用真情去玩味呐。当中究竟藏着多少来自孩子们对一个好老师的期许,又有多少他们给老师的鞭策,还有多少属于对老师的敦促,我想,不是我读完那几十万字就能懂得的。

再回头,我想起了2018年时收到的学生毕业礼物——一份精美的书签。梅兰竹菊四枚精致的金属书签,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陪我读完了金庸、莫言、部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班主任工作指南等等一百多本书。这份成绩,是“我要读”,也是“要我读”得来的,总算没有辜负那届学生吧。

有些路,不得不硬着头皮走;有些气,还真是无法泄掉。只是,路漫人惰,如何才能撷取呢?急进,千山横断;忍退,万丈深渊。孩子们似乎看透了我,所以想要帮助我找回初心。我得感谢这些孩子们呐。说真的,职业倦怠在我的身上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我曾一度想要逃避,想要堕落,还找到了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们送给我的书,像一根救命的稻草,让我在波翻浪涌中抓到了一份希望,扑腾着拼命游向岸边。上岸后,我将抖掉浑身污水,控掉满心脏水,好好洗洗,濯足濯心。如果说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很多贵人的话,对老师来说,一群能让你重新找到初心的孩子,绝对算得上教育路上的贵人。

飞吧,孩子们。海阔天空,你们自会着笔,绘出一张五彩斑斓的图,我相信的。

再走进教室的时候,我得奔着“第56号教室的奇迹”去努力了,做一个追风筝的人。

当然,可不可以点燃,会不会有奇迹,能不能追到,我无法承诺。但我会在在《文化苦旅》中“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休管能不能“通神”,都将在《一花一世界》里去“品生活禅味”。

文图/寒子

0 阅读:94

评论列表

TESJackeylove

TESJackeylove

4
2020-07-18 09:44

追风筝的人,人性的自我救赎,开头和结尾照应,感人肺腑

掌阅富民

掌阅富民

做有态度的自媒体平台,坚持原创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