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江三月燧烽扬,铁马西驰调敌忙。
炮火横飞普渡水,红旗直指金沙江。
后开鼙鼓诚为虑,前得轻舟喜欲狂。
遥望玉龙舒鳞甲,会师康藏北飞缰。
东村小松园红军战斗纪念碑
每次到小松园,我都会想萧克将军的《北渡金沙江》一诗。
地处云南省富民县东村镇的小松园,离金沙江还有一百多公里,甚至离普渡河也有几里地。但发生在这里的那场战斗,却是红二、六军团北渡金沙江战略转移中的关键战斗。
争论结束,张冲在乐在村设立指挥部,命令近卫第一团(团长卢浚泉)到老干山东侧大木板村布防,刘正富旅到小松园大石桥布防,安恩浦旅急赶款庄,从老干山南端东侧到大木板地带增防。滇军虽作出堵截红军的计划,却天真地以为红军不可能那么快就能赶到,是以并未连夜展开部署。布防的命令虽然下达了,可迟迟没有行动。直至8日上午,近卫一团才出发往大木板一带布防。当他们绕过老干山北麓,经小松园从老干山东侧木板河西岸逆流而上刚进大木板河谷地带,便与红十七师前卫撞个满怀,狼狈不堪。
前卫十七师在军团长兼师长萧克率领下,不顾疲劳,打起精神迅速投入战斗。师首长当机立断,命五十团涉水过木板河,抢占了老干山制高点,用火力压制乐在村一带的敌人,阻挡敌人向老干山靠拢。
五十一团也很快占领了大木板村后大黑山,又迂回占领石桥坡,牵制住玉膀山一线敌人;四十九团在小松园东南侧继续与敌激战,力争夺取老干山北端的山梁,把滇军赶下老干山,控制通向普渡河的隘口。
敌近卫一团在红军正面部队的猛烈攻击下,如鸟兽散沿途窜到老干山北端的丛林中躲藏。此时,红军木板河东岸的五十一团,正以最强的火力猛烈攻击西岸老干山的敌军,以掩护西岸河谷的部队向敌人猛冲。由于老干山遭遇的是敌卫第一团和刘正富旅主力军,是以让红军部队一度受挫。
红军占领老干山,乐在村的滇军指挥部便赤裸裸的暴露在红军机枪射程之内,张冲傻了眼,急忙命令近卫二团牢牢守住玉膀山,牵制大石桥,封锁小松园低谷开阔地带,同时将近卫一团交给刘正富指挥,率领第一旅占领小松园,在右侧玉膀山近卫二团的火力支援和第二梯队的掩护下,向老干山和大石桥坡节节仰攻。激战了半个小时,红军一次又一次地击溃了敌人的进攻。
紧接着红军组织了反攻,红军战士们一个个英姿飒爽,如猛虎般冲下山去,冲到断沟附近时,为夺取敌人的机枪,与敌广富独立营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因敌人火力太强,和龙云派飞机在老干山、大黑山及小松园两侧的红军阵地轮番轰炸、扫射,整个阵地硝烟弥漫,火焰冲天,致使冲下山的红军部队未能大量消灭敌人,扩大战果。冲下山的红军部队不得不退回山脚,抗击敌人的反扑。
红十七师与滇军两个旅激战近四个多小时,中午时分,滇军纵队司令孙渡赶到了乐在村。他命令张、刘两旅继续从北、西两侧向红军阵地发起进攻,又令安恩浦旅从马街经沈家村、多宜甲,绕道老干山东南脚,向大木板包抄。
敌人兵力不断增加,南面的安旅又从右侧加入战斗,滇军第五旅也可能随时投入战斗。军团首长审时度势,认为滇军在普渡河防线也很牢固,便命红十七师撤出老干山战斗。
在老干山北端小松园的十七师接到命令,即命正向老干山增援的四十九团停止前进,在汉排山制高点的部队与在老干山的五十团共同加大火力,协助已冲过石桥的五十一团撤退到汉排山,掩护老干山的五十团撤出战斗。在两团协同合作交替掩护下,老干山上的五十团经小松园撤到小木板,涉水到大木板,直插三家村。
红军各团都已撤到汉排山,从款庄马街赶来增援的部队和龟缩在响石村一带的滇军向汉排山仰攻追击。天空中,从昆明派来的七架飞机,不停地在老干山、汉排山盘旋、侦察、投弹、扫射,形势非常严峻!已撤上山的红军依仗着深山密林和有利地形作掩护,边打边退。
由于红军部队撤得快,除殿后的部队略有伤亡外,其余大部队都安全转移。向汉排山尾追的滇军恰逢自己飞机投下的炸弹,死伤无数。红军趁敌人混乱之际,两路合二为一,随军团本队转进。在大黑山一带掩护军团主力转移的部队,快到黄昏时才撤出阻击阵地,紧随主力向寻甸鸡街、胡家村一带转移。
怀着景仰的心情,我曾多次瞻仰过这座纪念碑。这座建于1997年的纪念碑,在桥上桥北岸的小丘之上,背倚雄伟的大黑山,面朝巍巍老干山和富饶的款庄坝,脚下是奔流不息的马过河,气势雄伟。去年7月,东村镇以纪念碑为主体,扩建为“红军长征小松园战斗纪念馆”,纪念碑形状略似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顶为金色五角星及红色镰刀斧头,碑身正面(向南一面)刻着“红军战斗纪念碑”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碑座四方刻着碑文,记述了红军小松战斗的情况。碑文如下:
1936年4月8日,红军长征中的红六军团前卫十七师进至富民县东村乡的小松园村时,遭敌靖卫一、二团及地方民团约四个团兵力的阻击。红军抢占老干山、大黑山制高点,与敌激战三小时后,转移到寻甸县的胡家村和鸡街一线。在这次战斗中,红军英勇顽强,浴血战斗,不怕牺牲,伤亡了60余人,歼敌两百余人,粉碎了敌军企图将二、六兵团消灭于普渡河以东的战略阴谋。红军的英名将与巍巍的老干山永存!
小松园战斗和下游几公里的普渡河铁索桥战斗,使富民成为了红二、六军团长征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二、六军团由寻甸出发,本来想抢占位于东村下游禄劝县翠华境内的普渡河铁索桥,渡过普渡河以后挥师北上,沿着红一方面军的路线从元谋龙街渡强渡金沙江。无奈在普渡河一线前有滇军重兵堵截,后有中央军疯狂追击,虽经昼夜作战,已经夺取普渡河铁索桥,但主力红军有陷入敌军重重包围的危险,只有撤回寻甸六甲一带,最终放弃了从禄劝皎平渡强渡金沙江的计划,往西经过富民、禄丰一线,辗转几千里,于1936年5月底从丽江石鼓渡过金沙江。
丽江石鼓红军长征纪念杯(图源网络,侵删)
近年来,我曾两次到过丽江石鼓,在红军长征纪念馆,在石鼓上游几里的木取独渡口,纪念碑上都刻有萧克将军的《北渡金沙江》这首诗。诗人写意恢宏的文字背后,实则是千钧一发、险象环生,小松园遭遇战、铁索桥攻坚战、六甲阻击战,每一战,无不关乎红军的前途与命运,无不体现出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指挥艺术以及战士的英勇顽强、百折不挠。
站在小松园红军战斗纪念碑前,看着眼前的木板河谷、老干山、大黑山,我眼前仿佛浮现出当时战斗的情景,耳畔也回荡着隆隆的枪炮声。
2017年,富民县东村镇建设红军“长征小松园战斗纪念馆” 时,从老干山上,把长眠80多年的几位红军烈士的坟墓迁移到了纪念碑旁边,为他们新建了烈士墓,供后人凭吊。纪念馆里,设置了宽敞明亮的展厅,向后人展示着红军血战小松园的英雄事迹,昭示后代铭记历史,珍惜今朝,展望未来。(此文2020年1月曾刊发于《云南政协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