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李嘉诚家族旗下的长江和记宣布,以228亿美元将包括巴拿马运河两大港口在内的全球43个港口业务,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
这笔交易规模空前,涉及23个国家、199个泊位,直接刷新了全球港口业的纪录。

交易还没捂热,就被贴上了“致命交易”的标签。特朗普上台后频频点名运河“中国控制”的威胁,如今美国财团接手,战略资产的流失让网友怒火中烧,直斥“见利忘义”。
更引人注目的是,香港《大公报》抛出五问文章《莫天真,勿糊涂》,被港澳办官网高调转载,字里行间透着警告意味。
港澳办罕见发声,国家利益的天平被推到台前,这场交易会如何收场?李氏家族又将如何应对这前所未有的压力?

1997年,正值美国根据《巴拿马运河条约》准备把运河主权交还给巴拿马的关键时刻,整个国际社会都盯着这块战略要地。
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却在这时候出手了,他们通过一场公开招标,直接拿下了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的经营权,租期整整25年。

巴拿马运河可是全球贸易的命脉,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每天船来船往,运的货值不得了。
和记黄埔能在这两个港口插上旗子,等于给中国资本在全球基础设施领域打响了名号。
那会儿,这事儿被传得挺响,不少人觉得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拿到经营权后,和记黄埔掏出真金白银,整整10亿美元砸下去,开始大刀阔斧地扩建这两个港口。
巴尔博亚港在运河西边,靠近太平洋,克里斯托瓦尔港在东边,靠着大西洋,这俩地方位置绝佳,但原来的设施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和记黄埔接手后,先是升级码头,加深航道,还引进了新设备,硬是把吞吐量提了好几个档次。

几年下来,这两个港口从普通的停靠点,变成了拉美地区数一数二的物流枢纽。船只停靠的次数多了,货物的装卸效率也高了,连带着周边国家的贸易都跟着沾光。
到了2010年代,这两个港口已经成了运河两端的重要支点,不少国际航运公司都愿意在这儿走货,和记黄埔的投入算是赚回了票价。

时间一晃到了2021年,25年的经营权眼看着要到期,巴拿马政府那边也没拖拉,直接跟和记黄埔续了约。
巴拿马政府还特意搞了个仪式,给和记黄埔颁了块特别勋章。这勋章挺有分量,上面刻着表彰他们过去20多年对港口建设和当地经济的贡献。

那天仪式上,巴拿马的官员挨个跟和记黄埔的代表握手,场面热热闹闹。
和记黄埔这边也派了高管去,带回了不少照片和视频,新闻里还播了几天。
巴拿马方面特意提到,这两个港口的升级让他们的国际地位水涨船高,运河的运转效率也比以前强了不少。
不过,谁也没料到,这份风光了20多年的荣誉,到2025年却成了个大麻烦的开端。

2024年,特朗普在美国大选中再次胜出,第二次登上总统宝座。
这次上台,他把目光牢牢锁定了巴拿马运河。从就职没多久,他就频频在演讲和记者会上点名这条水道,语气一次比一次硬。
1月下旬,他在一次集会上公开喊话,说“中国通过港口控制了巴拿马运河,这对美国安全是个大威胁”。

没过几天,他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加码,警告说如果情况不改变,美国可能得采取“必要措施”,甚至不排除动用军事力量把运河“夺回来”。
这番言论迅速传遍全球,巴拿马运河周边的资产立刻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和记黄埔在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的经营权首当其冲,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这条运河可不是普通的航道,它连接着大西洋和太平洋,承载着全球5%的海上贸易量,其中中国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就有21%得靠它通行。

事情还没完,特朗普上台后的头几个月,美国政府开始频频动作。2月,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联手发布了一份报告,点名巴拿马运河的“外国控制”问题,虽然没直接提中国,但矛头明显指向和记黄埔这样的企业。
报告里还提到,美国得确保运河的“自由通行”,不能让任何国家借机卡脖子。

和记黄埔的管理层也没闲着,他们紧急开了几次闭门会。
2025年3月4日深夜,长江和记突然发布了一份公告,宣布要把包括这两大港口在内的全球43个港口业务打包卖掉,买家是美国贝莱德财团,交易金额高达228亿美元。
第二天一早,各大新闻网站和社交平台上全是这条消息,标题一个比一个抓眼球。

这笔228亿美元的交易一公布,细节就让人咋舌。
长江和记要把全球43个港口业务一次性出手,涉及23个国家,总共有199个泊位,规模之大直接刷新了全球港口行业的收购纪录。
买家贝莱德可不是普通角色,这家美国金融巨头管理着超过10万亿美元的资产,跟美国政府的关系向来剪不断理还乱。

交易清单里,巴拿马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赫然在列,这俩港口可是运河两端的命门,其他还包括欧洲、亚洲和美洲的一堆重要港口。
消息传开没多久,香港《大公报》就坐不住了,3月5日一早发了一篇长文,直接抛出五个问题:这交易到底图啥?是单纯的商业决定还是政治博弈?为啥选在这个时候卖?卖给美国财团有啥深意?最后还问了一句,这对国家利益到底是好是坏?
文章标题定得挺狠,叫《莫天真,勿糊涂》,言辞犀利,直指这事儿不简单。

这篇文章发出没几个小时,就被港澳办官网全文转载,等于给事件定了调。
港澳办很少这么高调,转载后还特意在官网首页挂了好几天,标题旁边还配了个醒目的红字“锐评”。
文章里提到,网友看到这交易后反应特别激烈,社交平台上骂声一片,有人贴出和记黄埔当年的宣传资料,说他们当初是怎么把港口经营权捧成“民族骄傲”的,现在却卖给美国财团,简直是“没骨气”。

还有人翻出数据,说巴拿马运河关系到中国每年几千亿美元的贸易额,美国要是接手港口,可能通过收费、检查甚至临时禁航来卡中国货轮的脖子。
文章最后一段还摘了些网友的评论,说这事儿是“见利忘义”“出卖国家利益”,情绪激烈得很。

巴拿马运河的战略地位早就不是秘密,它全球供应链的咽喉。
美国要是真通过贝莱德控制了港口,等于多了一张牌,可以随时打出来影响中国航运。
3月6日,国内几家智库连夜开了研讨会,专家们翻出了运河的历史数据,说它每年通过的货船超过1.4万艘,运货量高达4亿吨,中国货轮占了不小比重。

李嘉诚的商业故事得从1950年讲起。那年,他才22岁,手里攥着7000港元,在香港跑去创立了长江塑胶厂。
那时候,塑胶还是个新鲜玩意儿,他瞅准机会,专攻塑胶花生意。
几年下来,他的工厂硬是把塑胶花卖到了全球第一的位置,订单从欧洲到美国源源不断,赚得盆满钵满。

到了1950年代后期,香港的租金开始疯涨,工厂的成本一下就被顶上去了。他没犹豫,直接把资金抽出来,转头扎进了房地产。
1960年,他在北角建起了第一栋工业大厦。
到了1979年,他又干了件大事——收购了英资巨头和记黄埔。这可是香港商界的大事件,当时的和记黄埔在港口、贸易领域根基深厚,李嘉诚一举拿下,成了第一个控股英资洋行的华人。

1980年代,中英谈判的氛围越来越浓,香港回归的话题成了焦点。
李嘉诚又一次抓住了风口。从1984年开始,他大手笔买进香港的地皮,尤其是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他趁着市场还没完全反应过来,低价囤了一堆优质土地。
到了1990年代初,这些地皮价值翻了好几倍,他靠着房地产赚得更多,资金链粗得吓人。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他没停下扩张的脚步,反倒把投资的触角伸向了全球。
那年,和记黄埔通过公开招标拿下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经营权。

快进到2025年,巴拿马港口的交易又让人看到了李嘉诚的老套路。交易额228亿美元,算下来净赚190亿。这步棋跟当年从内地撤资转投英国的路数几乎一模一样。
2010年代初,李嘉诚陆续卖掉内地不少资产,转头在英国买下港口、电力公司等基建项目,2015年还把和记黄埔的注册地直接迁到了开曼群岛。
这次巴拿马的买卖也是如此,眼看美国压力太大,他果断套现走人。

面对这铺天盖地的质疑,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坐不住了。
3月6日下午,他紧急召开发布会,亲自站出来澄清。
他在会上明确表态,家族不会卖掉香港和内地的港口资产,尤其是深圳的盐田国际这样的核心项目,会继续牢牢抓在手里。

1980年代末,和记黄埔砸下重金,建深水泊位,引国际航线,把盐田港搞成了华南地区最大的港口之一。
到2000年代,盐田港年吞吐量已经破千万标箱,成了中国外贸出口的顶梁柱。
这次李泽钜特意提到保留盐田国际,明显是想稳住内地这一块阵地,跟当年李嘉诚布局内地的路子有点像。两头占的买卖,李家玩得是真溜。
参考资料:李嘉诚涉巴拿马运河买卖?外交部:对有关的商业交易不做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