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加拿大乳制品25%关税改成250%!威胁盟友对中国下狠手

裂谷长河娱乐 2025-03-22 08:58:54

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特朗普宣布了一项震惊北美的决定:对加拿大乳制品加征250%关税!

这可不是口误——原本传言中的25%税率被他一夜之间翻了十倍,直接点燃了与邻国的新一轮贸易战火。

就在五个月前,他刚凭“让美国再伟大”的口号赢得大选,如今却把矛头对准了多年的盟友加拿大。

这招“极限施压”来得太快,连渥太华的谈判代表都没反应过来,盟友变敌人,中国成靶子,美国自己又能撑多久?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吗?

特鲁多头疼,北美贸易炸锅

2025年3月7日,特朗普站在办公桌前,正式宣布对加拿大乳制品加征高达250%的关税。他说出了一句话:“加拿大人剥削我们农民250年,现在该收利息了。”

就在五个月前,特朗普凭借2024年大选的胜利再次入主白宫。那场选举的余温还未完全散去,他便迅速切换到“商人总统”的模式。

他年轻时在纽约地产圈闯荡的经历此刻仿佛重现——当年他在曼哈顿改造康莫德酒店时,就喜欢在合同里塞满各种附加条款,让对手措手不及。

这场关税战的火药味早在2025年3月7日特朗普宣布对加拿大乳制品加征250%关税时就已弥漫,但其根源却能追溯到更早。

2018年G7峰会期间,特朗普曾在魁北克的会议桌上毫不留情地公开批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指责他“软弱”,那次会面后两人的关系就埋下了不和的种子。

如今,特朗普借着乳制品这一突破口重拳出击,显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的一次旧账清算。

加拿大多年来一直是美国乳制品市场的重要供应商,每年向美国出口的奶酪、牛奶和黄油总值轻松突破数亿美元,占据美国进口乳制品的显著份额。

这次250%的关税如同釜底抽薪,直接让加拿大乳制品行业面临灭顶之灾,出口商们连夜开会,试图寻找替代市场,但短期内几乎无解。

关税宣布后的第二天,加拿大贸易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召集经济学家和行业代表,连夜起草了一份报复性关税清单。

这份清单瞄准了美国的农业和工业产品,包括玉米、猪肉和机械零件等加拿大长期依赖的美国出口商品,意图让美国感受到同样的痛楚。

加拿大外长乔利随后在渥太华召开紧急发布会,手持厚厚一叠文件,逐条宣读反制措施,每念一项,台下记者的笔就动得更快一些。

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在华盛顿的闭门会议中向加拿大官员摊牌,提出了一项“交易”:如果加拿大愿意跟随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北美两国就能联手打造一个坚不可摧的“贸易堡垒”。

这一提议显然是特朗普政府精心策划的棋局,试图将加拿大拉入更广泛的地缘经济对抗中。

加拿大方面并未立刻表态,特鲁多团队在随后的内部会议上反复权衡,既要应对眼前的乳制品危机,又要避免被美国拖入更大的贸易战泥潭。

大豆挨刀,票仓喊疼

关税战的涟漪效应并未止步于北美,而是迅速跨越太平洋,波及到了中国。

特朗普对加拿大乳制品的250%关税宣布后不到48小时,中国商务部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对美国农产品实施新一轮加征关税措施,其中大豆被列为首要目标。

这一举措精准且狠辣,因为大豆是美国对华出口的支柱商品之一,每年出口量高达数千万吨,价值超过百亿美元。

尤其对于艾奥瓦州的农场主来说,中国市场几乎是他们的命脉,过去几年里,他们的联合收割机不仅忙于田间劳作,还曾在2024年大选期间被用来在农田里拼出“让美国再伟大”的巨幅标语,以此表达对特朗普的支持。

这一次关税反击让他们猝不及防,大豆价格应声下跌,仓库里的存货堆积如山,农场主们开始频繁致电州议员,抱怨这场贸易战让他们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大豆之外,还包括棉花、花生等其他农产品,但加税幅度和范围都控制得恰到好处,既对美国农业造成实质性打击,又避免触发全面贸易战的红线。

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让中国在应对特朗普的“极限施压”时占据了一定主动。

与此同时,艾奥瓦州的农业协会紧急召开会议,试图游说华盛顿取消对加拿大的关税,以平息这场多边冲突,但特朗普政府似乎并未理会这些呼声。

就在同一时间,中国方面加快了与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大豆采购谈判,短短几天内就签下了数百万吨的订单,进一步压缩了美国大豆的市场空间。

艾奥瓦州的农场主们眼看着自己的收割机停在田边,2024年大选时对特朗普的热情支持,如今变成了对贸易政策的不满声浪。

商人总统的套路:变脸比翻书快

这场贸易战的节奏完全烙上了特朗普的个人印记,熟悉他过往经历的人对此并不陌生。

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从父亲弗雷德·特朗普手中接管家族地产公司时他年纪轻轻,却已在纽约地产圈崭露头角,尤其擅长利用破产重组扭转乾坤。

1991年,他的泰姬陵赌场因债务危机宣布破产,当时他一边在法庭上诉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一边乘坐私人直升机飞往大西洋城视察工地,这种一边“哭穷”一边高调行事的风格成了他早年的标志。

如今,2025年3月对加拿大乳制品加征250%关税的博弈中,这一套路再次上演。

关税政策宣布后,加拿大方面紧急派出了谈判代表团前往华盛顿,特朗普政府最初释放信号,提出给予加拿大乳制品出口商一个为期“一个月”的豁免期,以调整供应链和市场预期。加拿大团队为此连夜准备方案,甚至开始与本国行业协会协调缓冲措施。

仅仅24小时后,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突然宣布取消豁免期,理由是“加拿大反应太慢”,直接将谈判桌上的规则撕得粉碎。

渥太华的谈判代表们接到这一消息时,刚刚结束一轮通宵会议,手头的文件还没来得及整理。

特鲁多政府随即调整策略,加快了对美报复性关税清单的实施步伐。这份清单中,肯塔基州的波本威士忌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作为美国最具代表性的酒类产业之一,波本威士忌每年为肯塔基带来数亿美元的经济收益,尤其是在橡木桶陈酿的传统工艺下,其出口量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加拿大的加税措施很快生效,首批运往加拿大的波本威士忌订单被临时扣押在海关,贸易商不得不支付额外的费用,而肯塔基的酒厂则开始面临库存积压的压力。

这一举动直接触动了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麦康奈尔的家乡利益,作为肯塔基州的重量级政治人物,他迅速召集团队评估影响,并在国会内部推动讨论对策。

特朗普这种“改规则”的老套路,过去在真人秀《学徒》中或许能制造收视亮点,但在现实的国际贸易舞台上,却让加拿大选择了硬碰硬的反击,也让美国内部的利益集团开始重新审视这场关税战的代价。

“第51州”豪言,又一场牌局?

2025年3月18日,特朗普在接受一家美国主流媒体采访时抛出了迄今为止最具爆炸性的言论。

他声称加拿大“注定”会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并言之凿凿地表示,美国每年向加拿大提供高达2000亿美元的“补贴”,用于支持其安全保障和经济发展。

他进一步阐述,美国已经厌倦了这种单方面的付出,除非加拿大愿意并入美国版图,成为“最大、最美丽的州”,否则这种不平衡的局面必须改变。

特朗普提到的2000亿美元“补贴”并无明确数据支撑,但显然是他一贯谈判策略的一部分——先抛出一个夸张的数字和条件,作为后续讨价还价的筹码。

这一逻辑在他过去几十年的商业生涯中屡试不爽,比如80年代他在收购曼哈顿地产时,常常先开出天价条件,再通过逐步让步达成最终交易。

特鲁多政府当天便通过官方渠道驳斥,称其为“荒谬且毫无根据”的指控。

加拿大外交部随后发布详细声明,逐条澄清两国间的经济和军事合作关系,强调加拿大在北美防务体系中的独立贡献,并指出所谓的“补贴”纯属特朗普的单方面臆断。

与此同时,渥太华加快了对美报复性关税的执行力度,波本威士忌之外,更多的美国商品被列入加税名单,包括中西部的工业零件和南部的棉花制品。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国内的情况却因特朗普的政策变得更加复杂。

2018年的钢铝关税战已让中西部工厂吃过苦头,当时由于特种钢材供应短缺,密歇根和俄亥俄州的液压机生产线曾被迫停工,哈雷摩托甚至将部分生产转移到了泰国。

如今,波本威士忌的危机又让肯塔基的酒厂加入抗议行列,行业协会连夜向白宫提交请愿书,要求重新评估关税策略。

特朗普这场以“第51州”为噱头的牌局,看似气势汹汹,却让美国内部的裂痕进一步暴露,而加拿大则用行动表明,这张牌桌上的对手远比他想象中难缠。

参考资料:特朗普说加拿大注定成为美国第51个州

0 阅读:2
裂谷长河娱乐

裂谷长河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