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印两国于1950年4月便确立了外交关系,印度也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亚洲国家之一。
但中印之间在边境问题上仍旧多有冲突,印度也不止一次在中印边境发起挑衅,其中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就是中国对印军实施的一次较为著名的自卫反击战。

虽然中印边界并未有着明确的划定界限,但仍旧存在着一条传统习惯线,但在印度英殖时期,印度单方面划定了麦克马洪线,并带领印军侵吞了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即便中国对于这一问题一再忍让以此避免武装冲突,但在祖国领土安全的面前,面对印度的越界行为,中国政府还是决定打开局面以此创造谈判解决的条件。

据记载,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苏美关系复杂,彼时中国与美国保持着敌对关系,而印度背后则有着美国撑腰。
也正是因此,印度方面自视甚高,并继续推进其“前进政策”,进一步威胁到了我国的领土安全。

在中印关系紧张之际,美国一直高度关注,并企图从中作梗。据《美国情报视野中的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引文中记录: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南亚政策的核心是力促印巴改善关系、合力对抗中国,并希望利用中印关系的紧张状况,把印度拖入反共阵营,达到分化亚洲谋利的目的。”
由此可见,美国早已心怀鬼胎,为了遏制中国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且印度正是美国借由中印问题指向中国的一柄矛。

有文章表示,近年来随着美国外交档案的逐步解密,美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采用的对策逐渐浮出水面,其从前的狼子野心更是昭然若揭。
“1959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的《美国对南亚的政策》有132处提及印度,主基调认为,一个强大的印度将会成为泛亚大背景下的共产主义替代方案的成功范例;反之,一个羸弱的印度则不肯能发挥出有效的力量,来‘对抗中国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影响力’。”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已经成为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和投资者,向印度源源不断地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和粮食援助,两国间的教育与文化交流也在不断扩大。”
美国不仅极力助长印度的嚣张气焰,让彼时印度在中印边境屡屡惹是生非,同时还企图唆使台湾方面侵扰大陆。
在美国的影响下,印度政府不但策反西藏农奴叛乱,同时还罔顾从前与中国建立的外交关系,宣称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

因为印度的无理要求,中国最终也选择使用武力手段解决问题。据记载,此次作战中国军队歼灭印军数千人。
但在取得胜利后,中国却选择了主动撤军,这一方面体现中国仍旧诉求和平的原则,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政府面对国际局势的深谋远虑。

关于台湾方面,1949年时,蒋介石就已经败走台湾,并于次年在台湾重任“总统”。虽然如此,但他仍旧没有彻底放弃反攻大陆的念头。
美国间中印冲突之机,企图唆使蒋介石实行反攻大陆的计划,却未曾料想此举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
显然,虽然蒋介石曾有意发展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但也意识到了美国的无情无义。
中印边境冲突看似是他趁虚而入的机会,实则是美国为其设下的圈套。无论结果如何,美国总能抽身,而自己则很有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初仍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但经过逐步的调整与建设,彼时的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仍旧不容小觑。选择贸然发起反攻显然也是不智之举。
而在《美国情报视野中的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罗列了彼时美国对于中印双方形式的评估。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特别是在经历过朝鲜战争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外交孤立、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中国毅然决然地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也随之提升。”

“中国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将长期存在,而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范例,中国的革命经验和经济发展模式会对亚洲国家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在冷战的总态势下,美国自然迫切希望在亚洲培植新盟友,以主力美国在亚洲的利益维护。”

不难看出,美国早也也十分清楚今时不同往日,新中国成立后的迅速发展已经在使其在国际局势方面有着较为重大的影响。
但在已经掌握中国局势的同时,美国仍旧鼓动蒋介石反攻大陆,实在可谓是居心叵测。
且在美国国家情报评估报告《1957年亚洲的共产主义行动方针》中明确表示了对于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与地位不断提高这一事实的忧心与焦虑,并且对中国抱以很强的仇视情绪。

美国煽动台湾趁机反攻,显然是只从自身利益方面进行考虑,且蒋介石也曾同美国签订所谓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然而在此时局下,蒋介石最终也没有依照美国的“建议”真正达成自身的目的。

无论是印度还是蒋介石,于美国而言都只是为其谋利的手段,美国之所以为印度提供的武器援助与粮食支持,也是为了使其能够在中印边境问题上能够于中国相抗衡。
在印度方面进犯中国领土时,美国却在幕后伺机而动,如果只是因为获得了军事援助就将其视为盟友,那只会成为美国的替死鬼罢了。
信息来源:
李阳光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试探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兼论中国撤军原因张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美国情报视野中的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 2021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