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马英九踏进蒋经国办公室,从英文秘书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几十年后,他站上了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位置,却始终绕不开两岸这道难题。
2024年,他在马来西亚媒体前抛出一句重话:“大陆绝不会轻易动武,但若统一手段不和平、不民主,台湾人绝不会接受。”
如今,台海局势紧绷,军演频频,他却还在喊“和平”“民主”,仿佛时间能无限拖延。
面对14亿人对统一的期待,他还能靠这套老调子撑多久?

马英九的政治生涯是从1981年开始的,那一年他正式进入蒋经国办公室。
当时的蒋经国正处于权力巅峰,作为台湾地区的领导人,他需要一个精通英文、能帮他处理国际事务的助手。
马英九正好符合条件,他在美国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英文流利,又有法律背景。
这份工作并不轻松,除了翻译文件、起草英文信函,他还得陪同蒋经国接见外宾,记录会议内容,甚至偶尔还要帮忙润色演讲稿。

马英九父亲马鹤凌从小就教育马英九要以国家为重,这种耳濡目染的影响贯穿了他的成长过程。
到了1998年,马英九当上了台北市长,当时台北的黑道势力盘根错节,贿赂和腐败问题让市政管理一团糟。

他上任后铁了心要查贿扫黑,成立了专案小组,带着警察和检察官一个案子一个案子地挖。
结果没多久就捅了马蜂窝,黑道直接放话威胁他,甚至有人跑到他家附近晃悠示威。
那时候他压力大得不行,回家跟父亲诉苦。

马鹤凌听完后,平静地跟他说了一句话:“文天祥39岁就殉国了,你现在44岁,已经多活了五年。”这话不长,但分量重,直接点到了马英九心里。
文天祥是南宋的忠臣,宁死不屈的典型,马鹤凌拿这个来激励儿子,意思很明白:国家的事比命还大,别怕。

在台北市长任内,马英九查了不少大案,比如牵扯到市议员的工程弊案,还有黑帮操控的地下赌场。
几年下来,台北的治安和市政风气确实好了不少,但也树敌无数。那些被他得罪的黑道和政客,没少在背后搞小动作,想把他拉下马。可他硬是顶住了,靠的就是一股子韧劲和父亲灌输的那套家国理念。

到了后来,马英九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两岸问题的看法,也就是所谓的“终极统一论”。这个想法其实是从他早年的经历和家庭背景里一点点长出来的。
他一直觉得,统一是两岸的最终方向,这点从他进入蒋经国办公室那天起就没变过,毕竟蒋经国那一代人对“国家统一”念念不忘。

2005年,马英九访问伦敦期间,首次提出了“主权共享”的概念。
这趟行程是他在卸任台北市长后不久安排的,当时他正准备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急需在两岸议题上拿出点新东西。
他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发表演讲,提到两岸可以探索一种模式,不完全对立,也不急着统一,而是让双方在某些领域共享主权,比如经济合作或者国际空间。

有人觉得这想法挺新鲜,打破了以往非黑即白的僵局。
毕竟,当时两岸关系虽然不算太紧张,但政治上一直没什么进展,马英九想用这个概念给僵局松松绑。

2008年,马英九正式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上台没多久就忙开了。他5月20日宣誓就职,6月就派人跟大陆谈直航的事。
7月4日,两岸首班周末包机从台北桃园机场起飞,直飞上海浦东机场,这标志着中断几十年的两岸直航正式重启。
那天,桃园机场挤满了记者和看热闹的人,首航的飞机是华航的波音747,载了200多个乘客,大部分是台湾商人。

直航一开,航班从每周几个增加到后来的每天几十个,台商往来大陆的时间从过去十几个小时缩短到三四个小时。
同一年,他还开放大陆游客赴台旅游。2008年7月,第一批大陆旅游团落地台湾,花莲、台南这些景点一下子热闹起来。
据统计,第一年就有30多万大陆游客去了台湾,带动了当地不少生意,比如旅游巴士公司和饭店都赚得盆满钵满。

最重头的动作是2010年6月29日,两岸签了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个协议谈了整整两年,从2008年底开始筹备,双方开了十几轮协商。
签字那天是在重庆,台湾方面派了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大陆这边是海协会会长陈云林。
协议内容包括降低关税、开放服务贸易,涵盖了上千种商品和服务项目。

之后几年,两岸贸易额蹭蹭上涨,从2008年的不到3000亿新台币,涨到2016年他卸任时累计突破一万亿新台币。
光是2011年,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就占了总出口的四成,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卖得最多。
不过,经济热了,政治上却没跟上。
2014年3月,“太阳花学运”突然爆发,起因是ECFA框架下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这协议早在2013年6月就签了,但到了2014年在台湾“立法院”审查时,程序没走完就被强行通过。
3月18日,一群学生冲进“立法院”,占领了议场,抗议持续了24天。
马英九当时的态度是“依法行政”,要求警方维持秩序,但不强行清场。

他3月23日还开了记者会,说协议是公开透明的,愿意跟学生沟通。可抗议者不买账,觉得他推进得太快,损害了台湾利益。
到了4月10日,学生撤离,但这件事让他形象大跌。蓝营说他不够强硬,绿营说他一味讨好大陆。
整个任期,他忙着推直航、签协议,经济数据是好看了,可政治上的冷场和学运的冲击,证明他这套“两边讨好”的路子没那么好走。

2012年,钓鱼岛争端成了马英九任内的一大考验。
那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要把钓鱼岛“国有化”,消息一出,台湾的渔民先坐不住了。他们常年在附近海域捕鱼,早就对日本巡逻船驱赶他们的事不满。
7月4日,台湾渔民组织了船队,几十艘渔船从宜兰出发,直奔钓鱼岛抗议。

马英九这边反应很快,7月7日就派了海巡署的巡逻船出动,跟着渔船一起去护渔。
那天,海巡船和“星舰”领头,带着几艘小型舰艇,和日本的船在海上对峙了好几个小时。
台湾渔船挂着标语,要求日本停止干扰作业,海巡船则在旁边护航,摆出一副强硬的样子。

这事儿让外界觉得马英九总算硬气了一回。可没过多久,他又换了路子。
8月5日,他正式抛出了“东海和平倡议”,内容是号召两岸、日本三方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资源。
这份倡议是他7月底在办公室里跟幕僚开了几次会定下来的,8月5日当天,他在台北公开宣布,还特意选在“七七事变”纪念活动后几天,强调和平解决的意义。

倡议里提了五点建议,包括通过谈判共享渔业资源、设立行为准则等等。
他还派人把文件送到日本和大陆,试图拉着大家坐下来谈。
可结果呢,日本那边8月15日直接逮捕了几个登岛的香港保钓人士,完全没搭理他的倡议;大陆这边也没明确回应,只是照常派船巡航。

到了9月,钓鱼岛海域还是乱成一团,日本船、台湾渔船、大陆公务船挤在一起,冲突没少。
马英九9月7日又跑去彭佳屿视察海巡部队,喊话说要捍卫渔权,但实际行动还是停在护渔和倡议上。
蓝营这边急了,觉得他光喊不打,护渔护得不够彻底,9月中旬还有国民党“立委”公开批评他太软弱。

绿营更不客气,民进党9月10日发声明,指责他一边护渔一边跟日本提和平倡议,根本是自相矛盾。
邱毅那时候正好在电视上评论,说了一句:“他像个走钢丝的人,既要防着民进党捣乱,又得顾着对岸的底线。”
这话传开后,大家觉得挺贴切。

到了2024年,台海局势变得更紧张,马英九又站出来说话了。
他接受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的专访,聊了两岸关系,记者问他对当下局势怎么看,他回答说:“大陆不会轻易动武。”
他接着讲,如果统一的过程不和平、不民主,台湾人是不会接受的。

如果将这些话转化成更简单的话语,就是台湾人民更愿意接受民进党的统治,也不愿看到一个通过非和平与不民主方式进行的统一。
面对两岸日益紧张的局势,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民主优先”理论,好像所有的决策都必须围绕着这种理念来进行。
他的思维仿佛始终没有摆脱那种小心翼翼、缺乏魄力的姿态,就像是一位始终小步前行的女性,尽管面前有更广阔的天地,却始终无法放开手脚,勇敢地去迎接未来。

如果马英九真心认为“两岸不是两国”,那么他就应当明白,大陆14亿人的声音和立场不容忽视。
两岸关系不仅仅是台湾2300万人的问题,它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尤其是对于大陆这边,统一的呼声已久,民众期待早日实现统一。

如果两岸的统一真如他所说,会延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那么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
台湾的现状可能会变得更加动荡不安,因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民进党可能会继续借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甚至通过“台独”话题制造分裂,逐步腐蚀台湾民众对统一的信心。
民进党的选举机器将越来越强大,最终“渔翁得利”的将是他们,而非任何支持统一的力量。

因此,或许应该早些做出决策,不再将统一的议题推得太远。
如果手段确实能加速统一的进程,那么不妨考虑采取更为果敢的措施。
无论是通过推动两岸的经济整合,还是通过其他外交、政治手段,目标明确,统一的实现才能真正变成现实。
参考资料:[1]杨泽军,周睿.马英九大陆政策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4):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