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是何时才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抗日的?

易文爱历史 2024-09-21 04:43:13

蒋介石日记披露:他是何时才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抗日的?

蒋介石

1937年11月11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南市,上海市长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上海沦陷,这就是淞沪抗战中国战败的结果。此战,日军伤亡约4万余人,中国军队伤亡约18万余人,是日军伤亡人数的4倍半。

中国此时面对着更为严峻的问题:溃军虽然数量庞大,但缺武器、弹药和粮食,士气极为低落,几乎丧失斗志,如果不进行整顿,已经很难再次投入对日作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军内部对于攻占上海后是否继续采取更进一步的军事行动产生了分歧。

一种意见是,军队必须休整,因为已经很疲劳;一种意见是,要继续攻占南京。11月8日,日军兵分两路,一路以上海派遣军为主力,沿沪宁铁路线西进;一路以第十军和国崎支队为主力,沿太湖南岸向湖州一带集结。

15日,日军第十军幕僚会议认为,中国军队如今已经处于溃散状态,只要把握战机,断然进行追击,20天内就可以占领南京。华中方面军也赞同占领南京,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军队的抵抗,各阵地都极为微弱,因此,不能错失战机。

日军自太湖南北同时并进,威胁南京。11月13日,蒋介石决定迁都,以作长期抗战,粉碎日军想要迫使他签订城下之盟的妄念,这些,蒋介石在他的日记里都做了详细的记录。但此时,国民党内,对于南京是战是守,却还没达成共识。

高级将领普遍反对固守,有人说,不应在南京作没有军略价值的牺牲;白崇禧主张改为实施游击战,刘斐主张适当抵抗后主动撤退,只作象征性防守。对此,蒋介石也拿不定主意。因为他曾考虑请美国和德国出面调停,也曾考虑请英美促进苏联参战,为此,对南京是战是守再三犹豫。

唐生智

最终,蒋介石和唐生智认为南京是首都,也是孙中山总理陵墓所在地,不可不作重大牺牲。蒋介石表示他愿负死守之责,但将领们都认为统帅不宜守城,当时,尚在病中的唐生智主动请缨,19日,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刘兴为副司令长官,负责守卫南京。

起初,预定守卫南京为期至少3个月到1年,但蒋介石自己也知道南京难以守住。在国民党内部,自淞沪抗战打响后,就一直没停止过对日主和的声音。而蒋介石在9月8日的日记中记载,主和派意见应该竭力制止;时至今日,只有抗战到底之一法。

等到淞沪战败之后,主和的声音变得更加猖獗。国民党元老居正本来坚决反对主和,甚至主张逮捕主和的胡适。而淞沪战败后,他立即转为力主向日方求和,甚至表示,如果没人敢签字,他愿签字。为了守卫南京,中国统帅部在第三期作战计划里规定,要利用工事节节抵抗。

但让蒋介石没想到的是,自淞沪战败后,中国军队的吴福线、锡澄线在日军的猛攻下,一触即溃。11月20日,蒋介石急调刘湘部川军5个师、2个独立旅前来阻击日军,可川军作战能力差、纪律又很坏,几乎是望风而逃,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11月25日,无锡失守。

12月1日,江防要塞江阴失守。同日,日军兵分三路猛攻南京。在此期间,蒋介石虽然反对与日本议和,但不反对国际出面调停。日军金山卫登陆之时,德国大使陶德曼即受日方委托,向蒋介石转达了日寇以“防共协定为主”的媾和条件,遭到蒋介石严词拒绝。

11月24日,蒋介石曾寄予厚望的《九国公约》会议闭会,没有取得任何有意义的成果。12月2日,蒋介石实施“缓兵之计”,再次会见陶德曼,表示愿以日方所提条件为谈判基础,但要求先停战再谈判。12月7日,蒋介石飞离南京。当日他在日记中表示,未有抗战到底,别无他法。

日军进攻南京

12月5日,日军进攻南京外围阵地。9日,日军逼近南京城墙,日军司令官松井石根限令唐生智于10日午前交出南京城,遭唐生智拒绝。11日,松井石根下令总攻。守卫南京的兵力有12个师,约12万人,但这些都是千方百计拼凑出来的,士气非常低落,而且,其中新补充的士兵约3万人。

这些新兵未经训练,仓促上阵,官兵之间互不相识。情况如此严峻之下,蒋介石为何还要力主坚守南京?因为一是南京作为首都如果轻易失守,将颜面尽失;二是他对苏联出兵有很高期待。在当时国际列强中,唯独苏联表示愿意积极支持中国抗战,苏联还承诺中国可不以现款购买军火。

从9月1日蒋介石在最高国防会议上预言苏联将加入对日作战,到12月5日,蒋介石才最终确认,要苏联出兵作战已经绝望。但他仍然以苏联最终将加入对日作战来继续鼓舞身边的高级将领。12月6日,蒋介石致电李宗仁和阎锡山,表示,一个月后,国际形势必大变,中国可转危为安。

蒋介石却没搞清楚,苏联也受日本侵略的威胁,这才表示支持中国抗战;但苏联更担心德国入侵,他们把主要力量放在防范德国,日本和苏联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发展到要开战的地步,所以,苏联自然不会在远东地区轻易有所动作,不会轻易对日作战。

12月13日,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日军的骄横气焰到达顶点。此时,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12月15日,蒋介石召集高级干部会议讨论时局。27日,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常务会议讨论,主和意见仍然占了多数。

此时的蒋介石认为,与日本议和,虽然外战可停,但内战必起,国家必定会出现大乱的局面。1938年1月2日,蒋介石最终下了破釜沉舟抗日的决心: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也就是此时,他最终决定,拒绝德国方面的斡旋,坚持既定的抗战国策。

4 阅读:899
易文爱历史

易文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