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是许多人寻找另一半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相亲现场总会意外不断。
这次,一个穿着普通文化衫的男子和村花见面,可故事的开端却有点意想不到。
一名媒人带着男子走进了女方家中,男子没有表现得拘谨大方,反而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来拉近与女方家长的距离——他全程用英文回应家长的问题。
比如,当被问到“有没有房子”时,他抛出了一个简洁的“no”,女方家长明显有些迷惑,甚至一度以为听错了。
更有趣的是,男子特意强调,自己是高学历人才,还不忘补充“北清毕业的”,仿佛在表明自己的优势。
这个“高学历”的标签却并没有打动对方,反而引发了不少疑问:穿文化衫的他,真的有与自我标榜相符的实力吗?
中英文混杂的相亲对话,村花家长反应耐人寻味如果说男子的衣着引发了第一波争议,那他接下来的“中英文混搭交流”更是让场面变得微妙起来。
当女方家长问起“工资和存款”时,他再次甩出一个“no”,并用十分生硬的口音补充了句“工资五千”。
当时,女方家长的眉头皱了起来,又不完全理解,媒人赶紧在旁边翻译解释,但尴尬的气氛已经酝酿开了。
家长显然对这样的交流方式不太认可,直言:“别整这些,实在点,该说啥说啥。
”其实,作为相亲中的沟通,被问到房子、收入这些问题再正常不过,但男子却选择全程英文回应,给人的感觉难免有些脱离实际。
有网友后来吐槽说,这样的回答方式不仅没有展示高学历和能力,反而显得不真诚、不接地气。
村花和男子互问条件,结果双双看不上对方在媒人稍稍缓和气氛后,村花开始和男子直接交谈。
村花虽然对男子的表现也有些疑惑,但依旧大方地问了一些生活相关的问题。
当轮到男子发问时,他直白地提到一句:“你是什么学历?
学历不高可配不上我。
”村花倒也是直接回怼:“我的学历不高,但我会蒸馒头、煮饭做家务。
”这话里有几分社会智慧和对婚姻的实在考量,可男子显然听不进这些简单朴实的话,直接起身离开:“不是大学生我不娶,告辞了。
”
从头到尾,这场相亲最终变成了摩擦。
男子认为自己“学历高”,可在村花家长眼里,房子和存款显然更现实。
而村花作为一个容貌和条件都不错的姑娘,坦言自己婚姻中更看重踏实和真心。
两人追求不同,自然走不到一起。
从文化衫到学历争议,相亲能否少些套路?
这场相亲的结局或许并不让人意外,但却引发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男子一再强调所谓的“高学历”和能力,却并未真正展现出这些条件,而是在语言上刻意附加了一些形式感。
但反观村花一家,却更在意实际的生活条件。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因为沟通方式和期待差异引发对立的相亲事件并不少见。
婚姻的确讲究门当户对,但这几年,“门当户对”的含义似乎也在发生变化:经济基础、性格合适和共同价值观显得越来越重要。
学历、收入这些条件可以为婚姻加分,但如果用夸张或者虚假的方式去展示自己,反而会适得其反。
结尾回头来看,这场相亲或许更像一场人生观的对撞。
村花一家希望的是实在,而男子可能更希望通过一些方式证明自己的能力。
但无论追求什么,诚恳和真诚依然是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毕竟,婚姻并不是纸面实力的比拼,而是一种可以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平等关系。
下次相亲时,无需剑走偏锋,真实一点说不定会走得更远。
玄黄道长
北大青鸟什么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