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徽为何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因为一项制度,就3个字

小刀三国讲历史 2024-09-22 04:05:48

司马徽为何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因为一项制度,就3个字。

水镜先生是三国历史上一个世外高人,帮竹林七贤开了出仕隐于山野的先河,但是司马徽并不是完全隐居,他还是跟很多人来往的,他的学识非常高,是被刘表聘请到荆州来做老师的,博士生导师了。司马徽不仅研究古文经学,还研究奇门八卦,总之,非常博学。

因而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对诸葛亮出山给刘备做事,他有过这样一段评价: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顾名思义,就是说诸葛亮虽然得到了一个对的主公,但是没有得到一个对的时机。再引申一下就是,诸葛亮在刘备手下能干出一番事情,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办法兴复汉室,平定中原。

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何这么说?

背后的原因就在一项制度,这个制度只有三个字,那就是屯田制。

其实早在西汉为了更好的防御边境,汉文帝汉武帝就已经开始了在边境屯田,让军队去开荒种田,戍卫与垦耕并顾,既可以让边防军自力更生吃饱饭,又可以避免消耗太多军事输送的人力物力,一举两得。

公元196年,注意诸葛亮被请出山是公元207年,而公元196年是曹操麾下谋士枣祗和韩浩提出了一项制度,叫屯田制,什么意思,亦战亦耕、兵农合一。枣祗是最早的践行者,最早开始于许昌,曹操最初的领地。

枣祗首先把荒芜的无主农田收为国有,招募大批难民按照军队的编制在册,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让难民开垦耕种,获得收成由国家和难民按比例分成。这一项制度一实行,好家伙《三国志》记载:募百姓屯田於许下,得谷百万斛。直接大丰收了,曹操的粮草国库嘎嘎饱满,关键还能让难民做军队用,一举两得。

在枣祗的局部试点下,曹操马上看到了甜头,好家伙,这不得赶紧大力推广,光靠打仗蛮力没用啊,还是要边打边治理土地啊,于是下令自己治下的各个郡县,马上依样画葫芦,执行屯田制。

后来,枣祗又建议军队也可以去种地,军队屯田主要是士兵屯田,比如一百个人一百个人轮岗制,轮流一边戍守,一边屯田。屯田制非常关键,在乱世之中,把流民利用了起来,关键是分成比例,在当时社会压力下,曹操采取的是宽松型的分成比例,对半55分,或者官6民4分。

屯田制从196年开始实行,到了曹魏末年264年左右废除,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屯田制前几十年作用是非常大的,后期由于门阀豪族压榨严重,分成比例官8民2官9民1,就没卵用了。

司马徽估计是看到了屯田制的效果,在公元207年左右,10年间效果达到了高峰,注定了曹魏根基很稳,因为人口土地粮食是根基,根基稳,诸葛亮就不得其时。

0 阅读:108

小刀三国讲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