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最不敢上称的午餐,是它

晨起看世界 2025-04-01 16:18:19

中午饭点,城市的各个商圈人头攒动,打工人纷纷涌向各类餐馆寻找午餐。在众多选择中,麻辣香锅成了让打工人又爱又恨、最不敢上称的午餐。

麻辣香锅为何成为 “午餐刺客”

在深圳某商圈,小白领小李像往常一样冲进麻辣香锅店。他选了两只虾、三片白菜、两根蟹柳,外加四颗虾丸,心想这顿顶多 20 块。可称重一 “嘀”,36.78 元的价格让他当场愣住,筷子都差点摔桌上。他冲老板嚷嚷:“就这点东西,咋这么贵?” 老板却笑眯眯地回应:“现炒的,锅气足,值!” 小李气得翻白眼,心里想着这锅气难道是金子做的?

这并非个例,网上早已经炸了锅。有人晒出账单,七八人吃麻辣香锅花了 500 块,四块方便面竟卖 100 元。长沙一哥们更惨,一把金针菇上称,竟然要 128 元,他直呼:“这不是刺客,是抢匪!”

麻辣香锅给人的背刺感如此之重,在于它的性价比实在低廉,且做法同质化。它与麻辣烫本是相似的美食,只是做法上一个是炒一个是水煮,但吃一顿麻辣香锅的价钱,约等于两顿麻辣烫的价格。同为称重结算的午餐,麻辣烫和麻辣香锅的差距,就像翻红的过气明星,换了件马甲就身价暴涨。

打工人的无奈与诉求

打工人每天辛辛苦苦搬砖,本就希望能有一顿好的午餐来慰藉自己,可现实却很残酷。小张就曾气炸了:“咱配得上一顿像样的饭啊!” 他尝试点外卖,结果店家主打的 “穷鬼套餐”,里面只有泡发的魔芋、几根红薯粉、几条海带丝、三片土豆片,外加几片肥牛卷,这样的组合居然能超过 40 块,吃完让人怀疑人生。

在一线城市的商圈,可选餐馆范围受到店租和环境影响。比如深圳某商圈,一到工作日饭点,老乡鸡的店面总是人满为患,但“老乡吃不起老乡鸡”(可以考虑考虑京东外卖,目前推广期,还不错哦) 早已成为打工人心照不宣的老梗。在北京,商圈里老乡鸡排队能排到天边,20 多块一碗饭,让打工人咬牙吃完后只能自嘲。广州天河 CBD,单人餐轻松 50 起步,不过老城区还能捡到 10 块便当的漏。上海则更特别,沪币仿佛自带 “魔力”,街边咖啡 20 块起步,麻辣香锅敢卖 60,居然也没人吭声。

对比中外午餐文化

其实,从全球范围来看,不同国家的打工人有着不同的午餐文化。在日本,上班族基本拎个便当就解决了,5 块钱米饭配点咸菜,简单又经济。韩国的公司食堂则以泡菜汤加炸猪排等米饭配小菜的套餐为主,10 块钱就能吃饱,还带有社交属性。泰国的街头大众饭,米饭配菜 15 块,实惠得让国内打工人眼红。而法国和西班牙的打工人就很幸福,法国有 3 小时的午餐时间,人们会端杯红酒慢慢品,连法律都保护着这份午餐自由;西班牙中午直接歇到 5 点,“Siesta” 的名号响当当3。对比之下,国内打工人只能暗自羡慕,眼泪差点掉进塑料饭盒。

疫情后的午餐变化

疫情后,午餐文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低油低盐的 “白人饭” 流行起来,虽然健康,但是寡淡得像嚼纸。小王试了一次沙拉,吃完饿得慌,忍不住吐槽:“这哪是午餐,是减肥套餐吧?”看似精致的麻辣香锅,在这样的背景下,更显得格格不入,它既没有 “白人饭” 的健康,又在价格上让人难以接受。

打工人对于麻辣香锅等午餐刺客的愤怒,背后最重要的情绪和诉求是配得感。我们配得享有一顿好的午餐,因为那代表着对于劳作和生活的尊重。我们向往的午餐自由,不是由 “刺客” 收割的称重数字决定的,而是在工作忙碌的间隙,至少能享有支配时间和质量的自由。

麻辣香锅成为打工人最不敢上称的午餐,反映出了打工人在午餐选择上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商家能多一些理解和诚意,让打工人能真正享受到一顿性价比高、美味又营养的午餐。也希望打工人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能更加关注自己的饮食健康和生活质量,找到属于自己的 “午餐自由”。

絮叨叨:

当称重机上的数字一次次刺痛神经,或许我们该问:是谁让午餐成了打工人最不敢面对的“重量”?答案不在秤上,而在每一份对品质的坚持、对时间的尊重,以及对“配得感”的无声呐喊。

0 阅读:4
晨起看世界

晨起看世界

想用自己去探索新鲜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