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解放以来,我村共有48人参军入伍,命运各不相同

岁月如歌之间 2024-05-09 19:23:24

我村是鲁西南地区,一个地处丘陵与平原结合部的村庄。全村有10个生产队(小组),人口近2000人,在我们镇是最大的自然村。

自解放以来至今,我村共有48人参军入伍,是我们镇历年以来向部队输送合格兵员最多的村庄。

在这48人中,在部队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

其中,仅有一人当了干部,也就是我本人;在部队转上志愿兵的有15人,他们转业后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有的进了银行,有的进了有保障的国有企业,现在都已经退休,每月领养老金6000元以上;其余的都是复员兵了。

他们回乡后的命运各不相同,有3人当过村支书,在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也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还有一位,他不向命运低头,不甘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自立自强,靠自己的努力,过上让人羡慕的生活;其他的“战友”,则过着普通人的生活,靠种地、打工过日子。

截至目前,这48名“战友”中,已有6人过世,他们都是60、70年代参军入伍的、是年逾七旬多的老人。

在这些本村“战友”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3人。

丛某某,他是79年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伍老兵。我们俩家有亲戚关系,我称呼他为表姐夫(他爱人是我父亲的表侄女)。

他在部队当卫生员。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腿部被一颗流弹击中,被评为残疾军人。复员后,按照政策,被安排到我们县一国有企业保卫科工作。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马某某,他是80年参军入伍的。

他复员后,先后当过农民工,去工地搬过砖,当过村主任,现任村支书,是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他承包、转租了村里的几十亩地,建立了塑料大棚种地基地,生产无公害蔬菜,吸收了2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让她们不用出村就能每月挣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

从某某,他是和我一起参军入伍的战友。

我和他在新兵连的时候,又同在一个班,而且是床并着床,是朝夕相处的战友。

他在部队,当过炊事员、饲养员、给养员,工作勤勤恳恳,荣立过一次三等功,是我们公社40名战友中,第一个立三等功的人。

由于连队没有转志愿兵的名额,非常遗憾地复员回乡了。

他不甘守着几亩承包地过清贫的日子,便发起了向命运挑战。

他尝试着做生意,进行贩卖蔬菜。

他和老婆起早贪黑,整天奔波在赶集的路上。

一天凌晨,他开着手扶拖拉机去100公里外的地方进货,突然大震弥漫,拖拉机开进了路边的水沟里,胳膊被撞成骨折,险些丢了性命。

他不畏艰难困苦,一坚持下来,靠自己的努力,供一双儿女念完了大学,在城里给儿子买了婚房。可以说,他是生活中的强者,是不向命运屈服的人,令人敬佩。

最后说说我自己吧。

我是82年10月参军入伍的。

那年,我们村报名参军的有3人,我是唯一的高中生。

村支书对我寄以厚望,他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刘,你是咱们村第一个高中生参军入伍的,咱们村自解放以来还没有出一个军官呢,希望你到部队好好干,争取考上军校当军官,为咱们村乡亲们争光。”

带着村支书的嘱托和乡亲们的期望,我参军到了部队。

在部队,我不忘初心,努力工作,如愿考上了军校,成为一名部队干部。

我在部队工作了21年,先后当过排长、连长、营长,在副团职务上选择了自主择业。

由于是受我的影响吧?我侄孙,前年也考上了军校,以高考630分的高分被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录取,他军校毕业之后,也是一名军官,续写着我们村的荣光!

(图片网络)

2 阅读:355

岁月如歌之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