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早期的情感依恋,决定孩子一生的行为模式

百合妈妈读心理 2020-08-17 17:31:56

文|百合妈妈

人类是最高级的动物,会语言、有情感、充满智慧,可以创造奇迹,能够改变世界。但是,在生命的最初,当我们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却只能躺在床上,行动能力甚至还不如刚刚出生的小动物。

我们从出生起,就需要他人的陪伴与照顾,而这个日日夜夜陪伴我们的人,给了我们安全感,成了我们的特定关系人,我们与这个人建立了情感依恋,只有和这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最开心、最踏实,这种感觉是别的任何人都无法给予的。之后好多年,我们的行为模式都会受到这个人的影响,这个人也会成为我们一生内在归属感的来源。

孩子在生命早期会对照顾他的人产生一种情感依恋,与此同时,这个人也拥有了对孩子的心理控制力。案例1:我对姥姥的情感依恋。

去年8月份83岁的姥姥生病住院的时候,全家人在一起商量该如何安排轮流去照顾,姥姥的5个子女有的年龄也不小了,有的身体不是很好,基本上都没有照顾病人的能力和体力。

后来决定由我们这一辈的轮流照顾,期间,不管轮到谁,不管有多忙,我们都会放下手头的事情,赶到医院去照顾姥姥的吃喝拉撒,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每个人都很用心地陪伴姥姥。

旁的人都说这是姥姥修来的福气,上上下下都很孝顺。事实上,我们这十来个孙子、外孙小的时候都是姥姥帮忙带大的,每个人同姥姥的感情都非常深厚,而我由于从小在姥姥家长大,对姥姥的感情更是非同一般。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对姥姥有一种天然的情感依恋。

至今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母亲让我做某件事情,无论怎么说,我都不听,内心总是充满反叛。但是,同样一件事情,如果是姥姥对我说,我就会很乐意服从。姥姥也常常会护着我,批评我的母亲不会教育孩子。我只要同姥姥在一起,就有一种“太平盛世”的感觉,姥姥什么也不说,只要在我的身旁就能给我一种安全感。

以前,我不懂这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情感,后来学习了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之后,我明白了,孩子在生命早期会对照顾他的人产生一种情感依恋,与此同时,这个人也拥有了对孩子的心理控制力。而我小的时候,一直是由姥姥带,所以很自然地就会对姥姥有一种情感依恋,姥姥的声音,姥姥身上的味道都会让我的内心感到安定而踏实,姥姥对我的心理控制力也让我从内心愿意听姥姥的话。

案例2:溥仪对乳母的情感依恋。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讲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溥仪在他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写到了他小时候的一些故事。因为是小皇子,周围的人都对他言听计从,所以养成了骄横霸道的恶习。他常常会变着花样戏弄太监,搞一些非常出格的恶作剧,来享受权位给他带来的快感。他会让太监吃地上的脏东西,甚至让太监吃石头子儿。

面对溥仪的这种行为,有人找来了德高望重的师傅劝说,但他怎么也不听。之后又找来了他的乳母王焦氏,这位王焦氏来了以后,无论说什么话他都听。溥仪讲,“宫中唯一能够制止我恶作剧的,就是我的乳母。”虽然他的乳母斗大的字不识,也不懂什么天文地理、治国方略,但是,溥仪就是听她的话。

这个故事也说明,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心理上依恋的人对他才有控制力。

案例3:徐静蕾对奶奶的情感依恋。

我们非常熟悉的被誉为演艺圈才女的徐静蕾,曾在她的博客里专门为奶奶设了一个专栏,专栏里有这么一段话:“我的童年是和奶奶一起度过的,那时候,我既淘气又胆小,爸爸妈妈对我要求很严格,奶奶是我小小的避风港,说小小是因为爸爸真的凶起来,奶奶也是不管用的,但多多少少使我的童年生活有了一些安全感,长大以后很多时间不在北京,最牵挂的人就是奶奶。”

2007年2月,奶奶去世后,她又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在那一刻,我知道,今后的日子,将不再有难过,而,只有想念,永远的,具体的,想念。”

2017年3月,在参加《朗读者》节目时,面对记者的采访,她哽咽着说:“奶奶去世那天,我的童年就结束了。”

纵观徐静蕾的心路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她小的时候应该对奶奶也有一种很深的情感依恋,而这种情感是她的父母永远也给不了的。

奶奶的离开,会带走很多东西,远不止她的童年……

反观当下,许多家庭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不服管教,父母气急败坏,这是为什么呢?人在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以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过眼云烟,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格林

在我们的身边可以看到、听到许多12岁以后不服父母管教、极端叛逆的孩子,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出在孩子生命早期,如果孩子在6岁以前,由老人或者保姆照顾,母亲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孩子便无法与母亲建立起情感依恋,这份情感依恋的缺失,必然导致母亲失去对孩子的心理控制力。

现在有许父母迫于生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等到孩子大了,父母回到孩子身边,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时候,就会产生许多矛盾冲突,有的孩子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有的可能会因为无法接受父母的管教而做出过激行为,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一时冲动做出伤害父母、他人或者自己的行为,后果不堪设想。而当下这一类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

所以,还是建议父母在孩子0—6岁期间,能够陪在孩子身边,今天的离开,以及所谓的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的借口,永远也无法弥补对孩子陪伴的缺失,只会留下无穷的后患,让你的晚景惨淡。

-END-
0 阅读:6

百合妈妈读心理

简介:用实用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和简洁温暖的文字治愈您的焦虑